专栏名称: 方军读书会
思维的乐趣(www.mindmeters.com),著名群组博客网站。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舰大官人  ·  地龙 -20241004092055 ·  19 小时前  
相伴趣成长  ·  某语文课,又又又又被通报了! ·  5 天前  
相伴趣成长  ·  某语文课,又又又又被通报了! ·  5 天前  
天玑-无极领域  ·  #男生被4女生扣留2小时下跪道歉# ... ·  6 天前  
天玑-无极领域  ·  8月的5km跑步实验,执行一半,被迫搁浅,原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方军读书会

知识付费,有点热

方军读书会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17-05-16 16:32

正文

5月初有几天在广州,天气已经很热,这几天上海、北京两边跑,发现天气也热起来了。可能恰好我最近做的跟「知识付费」有关的事情都逐渐地出来一些,自己也特别关注业界动态,的确发现,现在知识付费这件事有点热起来了。我梳理梳理最近的事件和观点,也说说自己的看法。

热起来的4月

4月24日,知乎LIVE用自己的产品,举办了一场知乎LIVE版的发布会,知乎联合创始人李申申主讲,「来跟知乎团队聊聊知识付费的新可能」。2016年5月16日,知乎LIVE上线,今天恰好是一年。

4月17日-30日这两周,我跟笔记侠联合主办的「知识经济实战营」在线举办。我讲了全景、战略、产品等「知识经济」课。十点读书创始人林少、创业邦总编李劳、行动派创始人琦琦、趋势学院执行院长张雷、新榜榜哥张恒、华章副总经理袁璐等朋友做了精彩分享。

我们还邀请很多朋友来参与讨论。这一次,既是我们把之前关于知识经济与知识付费的系统观察拿出来与大家探讨,也是我们一起尝试「线上营」这种方式。特别有价值的一点是,全部由笔记侠社群成员——笔记达人——组成的工作团队非常好专业。

实战营我们所用的工具是「微信群+千聊音频直播」。现在看,市场上的工具平台已经较为完备。

  • 音频直播千聊
  • 知识付费工具小鹅通
  • 电商工具平台有赞
  • 数据工具平台新榜

有赞是微信生态里电商最资深的玩家,但看起来专注于实物电商,而且越来越想往线下走,它应该走向知识付费从而全面服务自媒体,但总以为它不会那么快。但它很快,它前几天宣布,5月25日推出「知识付费」内测,内容形态是「图文音频专栏」,至于电商相关的功能有赞本来就很完备。

新榜在5月推出了内容分销平台,之前它已经做了数据服务、广告、电商等服务。

5月初在广州是为腾讯芒种特训营做分享,这是芒种特训营第三期,这次它整体的课程主题也是以「知识付费」相关。另外,腾讯在产品上,在知识付费做得并不多,它还是生态为主题。但我们看到腾讯科技/企鹅智库也在知识付费上有些有意思的尝试。

付费社群

在实战营的过程中,我们开始尝试性的运营「小密圈」社群。小密圈我们较早就注册,但为了等知识经济实战营首期,到这个时候才开始运营。在这个过程中,与小密圈创始人吴鲁加线上有一些交流。

我觉得,小密圈这种机制可能用来弥补微信群和朋友圈的不足,付费入圈并非这个特性的重点,而应该是深度的交流。当然,深度交流的问题是活跃度怎么保障?

在4月底、5月初,类似小密圈的产品形态开始出现:

5月7日,知识电商工具小鹅通发布「小社群」功能,它原来已经有了订阅专栏、音频、视频、付费问答等形态,加上小社群,它支持的付费形态就比较完备了。

果壳内测一段时间的付费社群产品「饭团」在5月初正式推出。果壳、在行、分答的相关产品也成为一个系列:MOOC学院,在行线下一对一,分答线上付费问答,分答小讲课程,饭团付费社群。

在得到APP中,付费专栏后的社群其实已经运作了相当长的时间。只不过,现在的状态还相当于,只有开设专栏的人才有资格开社群,社群也还只是作为附属服务。


昨天,我作为联合出品人的凯文·凯利《KK对话未来》专栏喜马拉雅上线,我也才第一次注意到,喜马拉雅也开设了付费用户听友群这个功能。不过,与其他社群多采取论坛模式不同,它采用的是微信群对话模式。

我有不少的看法,我觉得从卖产品、到卖课程,下一步要么是走向帮人解决问题,要么是走向社群。帮人解决问题这个有点难,社群可能是一个方向,社群它的特点应该是一起创造知识,这是我非常喜欢WorkFace、碳9学社、笔记侠笔记大社群的原因,这些是知识创造型的社群。

订阅专栏

5月份订阅专栏这个知识付费最主要的形态似乎到了收获的季节,创造订阅专栏这个模式的罗辑思维/得到APP看起来收获最大:

5月1日,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70天就突破10万订阅;
5月9日,刘润的5分钟商学院也突破10万订阅。

5月,得到还推出了「商业史精读」、「西方艺术史」两个专栏。我们一直在向得到学习,它推出的这种有体系的、类似于101课程的专栏,的确是目前看较好的形态。

5月,它的每日听本书也有过去主要单本、推推月度订阅,变成一个「听书VIP」的全年服务,每年365元。提供有体系的知识产品,可能是当下知识付费的重要特征。

那天好奇去看了「好好说话」,喜马拉雅上它显示关注49.7万人,一般认为这个数字和付费订阅是有相关性的,可以大概推测付费数,相当可观。它显示的播放量是4144万次。

5月15日,由译言赵嘉敏、方军、他山石李大巍共同担任出品人的凯文·凯利专栏在喜马拉雅上线。这应该是第一个把国际上的优质内容变成付费订阅专栏的产品,第一天的效果还不错,首日是上新半价,订阅数约6000,播放量7万多。

关于KK我还有很多的想法,我觉得「对话未来」这个说法特别好:

我看到了未来
并且飞了进去。

我总是开玩笑说一句,白白了您呢,我要去未来了:)

这次这句话被KK强调了。

付费订阅专栏之前有小鹅通的支持,不少微信大号也推出了类似的服务。新榜徐达内说,10个自媒体,7个可以卖货,1个可以卖内容。我觉得,也许只有1%可以卖内容。但不管这个比例,有了小鹅通、有了有赞的知识付费,有能力卖内容的,就会做起来。

平台卖专栏,过去已经出现了一些了,用户口碑非常好有豆瓣时间的白先勇专栏。创业邦总编李劳主讲了两个专栏,1024好项目和CEO手册。36Kr则以平台化的方式推出付费专栏,Keso(洪波)的专栏我定了,但总是等他在微信上发了才看。

课程

付费订阅专栏,不管是全年每日更新的大专栏,还是周更新两次或周期只有一个季度的小专栏,还是只属于头部。现在看,讲座和课程,可能适合多数的知识生产者。课程这件事,有机会单读讨论。

这段时间看到相当多的课程。值得特别提一下的,是两个并不太出名,但有意思的现象:三联生活周刊推出了一个名为三联「中读」的产品,注意到这个产品,是它里面推出一个营销的季度专栏(课程),讲5个案例,每个案例讲5次音频课。

另一个则是湛庐,湛庐在自己微信和喜马拉雅推出了一些有声书,但我觉得它更好的产品是精读课。精读课,就是有导师带着大家,一起精读经典。这种深度阅读服务,可能市场规模暂时不大,但是很有意思的尝试。

这段时间观点也特别多,比如《人民日报》都开始关注「知识付费」了,当然它似乎更重视版权保护这个点。在给南方都市报写的「知识经济」专栏中,我对这种版权保护的看法说了点不同看法:

知识付费:仅靠版权保护无法获得优势

用户为知识付费,是为更好的产品、服务与体验付费,一个付费知识产品的竞争优势从来不是来自严格的版权保护。
实际上,绝大多数付费知识产品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免费的对应物,人们愿意付费并非因为稀缺,而是因为丰饶———互联网上的信息与知识的极大丰富。
更严格的版权保护,是稀缺思维的产物;而知识付费、知识共享是丰饶思维的产物。

当然,还有认为知识付费市场过热、拐点等等,我觉得这个市场还早着呢,本来就是供给不足怎么可能一下子过剩。

关于知识付费,十点读书林少在知识经济实战营的分享中,引用了罗振宇的观点,我觉得很赞:

大家都是汪洋大海里孤独的打鱼人
我们尽可能地凑近一点,守望相助

把最近看到的事件和观感都写了下来,其实我最好奇的是, 5月18日,罗辑思维第一次「知识发布会」,会发布什么?据之前年终演讲的说法,似乎是帮大家发布,守望相助,究竟是什么?我还挺好奇的,18日晚上去看(这个真不是广告)。


如果要广告的话,我想广告下脱不花在一次演讲中的这四个词(湘军的做法我也学习过,关于内容生产,我推荐李安口述自传《十年一觉电影梦》一书做参考)。脱不花所讲的罗辑思维内容生产的经验之谈是:


重运营  强交付 结硬寨 打呆仗


下面这个是广告,我的书《付费:互联网知识经济的兴起》,在印刷厂已经两周多了,很快就可以出街了,应该是这个领域里面第一本,谢谢产业界的好朋友推荐。

出版人袁璐亲笔修订的介绍见下:

收费 vs 免费

为知识付费是互联网产业从「流量逻辑」转向「价值逻辑」的关键一步。

一代大师克里斯•安德森告诉你的「免费」可能是错的。这是一个商业模式不断被颠覆、被改写的时代。互联网的上半场,商业的逻辑是流量逻辑,既可以通过转化率变现,也可以通过羊毛出在猪身上狗来买单实现。

互联网的下半场,商业逻辑发生了彻底改变,价值逻辑正在悄然崛起。认知盈余,时间变得越来越稀缺,大家选择越来越有障碍。为知识付费,是互联网消费观的升级,免费是最昂贵的,我们付出的是不可逆转的时间。

物质越来越丰饶,而精神却越来越贫瘠,我们越来越愿意为高质量的内容和服务付费,为知识付费是文化消费升级,是进入中产社会的标志,我们想要更高品质、更个性化的内容服务。

在付费商业模式下,内容产业的商业模式将彻底被颠覆。那么,个人和企业将如何在付费的商业背景下构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付费》一书将为你开启这个新兴产业。

欢迎加入「互联网知识经济」的圈子交流。


题图搜索自Librestock.com(开源图片搜索),下载自:pixaba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