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复旦引擎
新闻传播学术和思想的交流平台,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倾力打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CFC农产品研究  ·  【豆系观察】海外市场重拾全球大豆供应宽松预期 ·  12 小时前  
农业守望者  ·  玉米“一夜降温”,玉米要大跌?2025年2月 ... ·  昨天  
农业守望者  ·  玉米“一夜降温”,玉米要大跌?2025年2月 ... ·  昨天  
微观三农  ·  今日学习 ·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 ·  昨天  
CFC农产品研究  ·  【铁矿周报】矿价震荡偏强,关注两会和需求情况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复旦引擎

引擎·前沿 | 全世界的“梗”都一样吗?

复旦引擎  · 公众号  ·  · 2019-04-02 12:41

正文


本期引擎编译的论文为希伯来大学的Asaf Nissenbaum和Limor Shifman发表在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上的Meme Templates as Expressive Repertoires in a Globalizing World: A Cross-Linguistic Study一文。该研究以表情包/梗(meme templates)为切入点来探讨文化全球化。在采集4000个样本之后,结合定量和定性方法分析了它们的形式、社会属性以及情感。结果显示,尽管表情包/梗由美国及西方流行文化所主导,但本土化的表情包仍然非常典型。总体上来说,表情包在社会意义上趋于保守,而在情感上具有破坏性;虽然它们和主流表征系统一致,但它们情感上趋于负面,多以愤怒为锚点,讽刺性地表达快乐。最后,表情包/梗的情感倾向也回应了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之谜思。


撰稿丨林珺瑶


作为全球在地化表达方式的米姆模型

(meme templates)

米姆(meme) ”最初由英国著名科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创造,指的是一种在人与人之间通过复制模仿得到传递的文化基本单位。近期,这一术语被用于互联网领域,互联网米姆是由多个相关实体组成的,创造者选用某一形式(文本、图像或视频),然后稍作改变以植入他们的想法,但同时也与同组内的其他米姆保持一致性。 这就使得互联网米姆兼具个体性和集体性——创作者借此表达私人想法;而这一表达也要符合所在群体的共同认知。


从广义的隐喻意义上讲,互联网米姆与德•索绪尔(1959)关于语言的结构学思想有些类似——可以被视作一种语言,被社会性地建构起来并且为人的表达创造了一种定向式的结构,同时又指向个体化的丰富可能性。


由于米姆文化在全球流行开来,米姆也可以被视为全球化的潜在代表,它体现了全球化进程中增长的流动性以及流动的多方向性。此外,在文化领域,全球化的概念遇到了 “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 的挑战,这一观点认为全球化只能在与当地文化的互动过程中适应并经调整后内化(Robertson,1995)。


截至目前,对米姆的全球属性及其动态研究未曾有过一种全面的比较性视角。数字化时代中多重传播形式的存在意味着其需要与典型米姆传播过程相契合的具体分析要素: 形式(form),内容(content)和态度(stance) 。鉴于后两者的范围和标准较为模糊,本文将以 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ies)和情感表达(emotional expression) 作为分析重点。

  • 米姆与社会认同

研究表明,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劣势群体(non-dominant groups),例如女性、少数族裔等在流行文化中仍然被边缘化(marginalized)或通过狭隘的刻板印象(narrow stereotypes)呈现。这一霸权主义的表现形式贯穿于各类媒介、文化甚至是各个时代之中。 而人们对米姆的使用反映了他们是如何界定种族、性别和阶级的,换言之,是如何参与社会身份的建构。

  • 米姆与情感

情感是米姆运作的核心。正如米尔纳(2016)所指出的, 米姆流行的部分原因就在于其具备与个体产生个人或社会层面共鸣(resonate)的能力 。除此之外,米姆模型也影响着集体—— 数字时代的公民往往借由米姆表达情感,进而参与到社会公共事件的讨论中 。米姆-情感分析的另一重意义在于数字时代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分野,这一分野分别与积极和消极的情感各自关联。由此,上述内容指向跨文化米姆研究的两个方面—— 内容/态度的二元性以及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在米姆的情感表达上的交叉点


研究方法

基于表情包简单化(simple)、具体化(concrete)以及其易获得的(accessible)特征,该研究比较分析了 英语(美国)、汉语(中国)、西班牙语(墨西哥)以及德语(德国) 环境中的互联网米姆。从四个国家中专用于表情包制作的网站或是应用软件上整理出各100个最具影响力的模型(总400个),每一模型都包含了10个随机抽取的实例,以研究其为大多数用户使用的方式和特征。


该研究以 性别和种族 为重点的社会认同的分析作为研究数字领域表达方式的关键,将与研究样本关联度最高且足以被衡量的 愤怒、悲伤和快乐 三种情绪作为研究重点,从三个维度进行了针对样本的定量和定性分析: 形式、社会认同和情感表达 。针对社会认同这一内涵,作者追踪分析了部分特定群体的角色;对于后者,则进行了两重维度的探讨:即米姆模型指向的对象(自我、他人还是集体)及其话语功能。


研究结果


1. 形式


图1. 来源于论文

某些表现形式在各种语言的米姆模型中呈现出 高度的一致性 :英语的米姆模型与德语和西班牙语的形式重复度近乎过半,而德语和西班牙语的重合率也达到36%。此外,德语、西语的样本在形式上都从美国文化中汲取了大量材料进行创作。但进一步研究之后,则发现其内涵均与本土化的意义相连。


与之相反,中文的样本与其他语种几乎没有重叠,并且风格也截然不同:以简化的卡通形象结合名人(主要来自于东亚文化圈)某些时刻极具表现力的面部特征而不是以绘画或摄影图像为主。可见 在米姆的形式上,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存在某种隔离


2. 社会认同

米姆模板中呈现的社会认同存在一种 霸权主义参与的同质模式 。就性别而言,各类语言的大部分样本都以男性为主体;而种族上,70%以上的英语和德语模板以高加索人为特征;中国样本中78%的主 体均为亚洲种 族。


图2. 来源于论文

此外,各类米姆模板都倾向于将社会统治地位群体定义为“我们”甚至是“我”,作为自我代入的对象;而将妇女以及少数族裔群体定义为“他者”,并基于刻板印象对其进行塑造。对女性来说,这就意味着被刻画为敏感的情绪化的形象。少数族裔的人物形象则多被用于表现贫穷或是侵略性。


全球米姆文化中的社会认同呈现出一种标准化、正统化的表现形式, 进一步加深了对边缘化群体的刻板印象,也将优势族裔的男性定义为社会标准的塑造者


3. 情感表达

在整个语料库的米姆模型内容中,愤怒是最常见的情绪,快乐与悲伤次之,总体呈现出消极化倾向。

  • 愤怒

图3. 来源于论文

表达愤怒的米姆模型大多简单直接,向人们展示了对现实情境的过度攻击性反应。 但在其目标对象(自我、他人还是社会)上存在着差异 。西语模型是唯一出现了指向自我的愤怒表达方式的模板,而与之区别的是,英语中更多地将愤怒指向广泛的社会群体和政治问题。


  • 悲伤

图4. 来源于论文

表达悲伤的米姆模型比愤怒米姆更婉转一些, 集中于日常琐事,甚至对过于丰富的情绪反应进行嘲讽 ,主要有三种表达的模式:对琐碎或平凡的小意外引起的损失的悲伤;借对他人失败的陈述来对情绪表达的对象进行责备的讽刺性怜悯;直接表达作者个人的情感体验的惨痛失败。


此外,在情感表达目标对象上, 汉语的悲伤是是由于现实中的悲伤情景催生而直接表达、指向自我的 。但在所有其他样本中,悲伤以一种委婉的方式表达, 尤其在英语和德语中,悲伤往往与作者自身的情感分离,呈现出嘲笑/激励他人的讽刺性表达模式


  • 快乐

图5. 来源于论文

表达快乐的米姆模型同样较为委婉,有三种主要类型:借助于对某些琐碎快乐时刻的夸张化表现达到一种滑稽的效果;因他人的不幸或是不足而产生的快感;对当前悲惨处境或是可笑现实的选择性屏蔽。但在所有的样本中, 快乐的情绪几乎从未被完整清晰地表述过,并且始终被语境所削弱,与使用者自身脱离



结论

该研究针对互联网米姆这一文化因子进行了跨语言的研究,展示了米姆作为一种非常规的表达方式在文化的全球本土化发展过程中,对特定表达方式的发展起到的促进或抑制作用。作者指出, 首先,米姆模型始终处在一种自下而上往自下而上的循环过程中 。起初米姆只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文化创作,而传播达到了一定广度成为一种模型,就会在两个层面上发生自上而下的转化:其一,限定了某些特定表达模式的用法,其二,通过在地化的修改使得米姆模型传达了更具意义的内容和态度。此外,研究发现中国的米姆模型几乎完全脱生于当地文化而基本没有对全球模板的使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