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友轩:让时光倒流70年
去 “遇友轩 ” 茶馆儿看一下,是节前就计划好的一个事情。尽管去之前我已经看过很多关于它的资料和照片,但当我寻着古寺白塔的影子,穿过灰砖灰瓦的胡同,在一片十月的晴朗与蔚蓝中站在茶馆的门前时,我还是被小小的震撼了!
正是上午九点,一片曙光中的茶馆安祥而静谧。初起的太阳就那样斜斜的从临街的窗子晒进来,使得它的影像一半在明媚中灿烂着,一半在幽邃中典雅着。我轻轻走下台阶,走过放着大铜壶的柜台,走过斑剥的八仙桌,走过粗木的长条凳,走过温婉的月亮门,走过镂空的屏风,走过雕花的长案,走过鸟笼,走过脸盆架 . . . 触手可及,皆是岁月。
顷刻间,仿佛我身后已是熙熙攘攘的民国街道,而我也化身成了一位长衫女子,走进这旧日时光,只是为了寻一碗茶喝。
随着日头升起,伙计高声招呼,喝茶的人多了起来。有长袍马褂瓜皮帽,后面缀条小辫子的穿着,也有套上旗装盘发髻、脚踩花盆底的打扮。上至蹒跚而至的耄耋老者,下至怀中抱着的垂髫小儿,大家围坐在八仙桌旁喝着茶聊着天儿,说着家长里短,听着快板儿评书 . . . . . .
这一切,随着袅袅升起的茶香,更是让人恍惚。
这,是时光倒流了吗?
其实,“ 遇友轩 ” 是北京国际设计周白塔寺街区 “ 暖城行动 ” 中的一个老茶馆儿的情景再现,是由白塔寺民俗复兴社、京西五里坨民俗陈列馆和北京人文地理共同推出的。它还原的不仅仅是时光重回的一个场景,它更是用老电影,老照片,老物件儿,用曲艺表演,用一腔真情,用热腾腾的茶水,把街坊四邻都吸引进来,然后活脱脱的还原了半个世纪前老茶馆儿里的一个人生百态!
茶馆儿的重现,在胡同里自然是个大事儿,古色古香的布置和精彩的节目引来了大量的居民。特意穿了旗袍过来拍照的阿姨们,坐了轮椅穿了军装的老退伍兵,一家三口的,祖孙三代的,还有高鼻子蓝眼睛的!最显眼的是那骑最炫三轮的关大爷,架鸡扛猫的关二爷,放鸽子的大力叔 . . .
你会发现,真正的顽主儿,真正的老炮儿,真正的北京的爷,他并没有在剧本上,也没有在导演的角色中,他就在这灰墙土瓦,幽深曲折的胡同里。
而历史上,在这条胡同里,是确确实实有着这样一个 “ 遇友轩 ” 茶馆儿的,它的原址就在不远处,只不过早已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了。然而,茶馆儿已不在,故事却还在!我来的这一天,“ 遇友轩 ” 里上午的内容恰恰是主办方请了几位住在附近的老先生来为大家讲述白塔寺的故事,讲述老茶馆儿的由来。
落座的几位老者都已年逾古稀,他们凭着儿时的记忆娓娓道来。从茶馆儿的前身,名号的由来,喝茶的人物,到怎样营业,如何消失,于百姓的生活又起着一种怎样的作用,一一讲起。他们讲白塔,讲庙会,讲城门,讲胡同,讲文化底蕴,讲人文历史,讲旧日时光,讲孩提年代 . . . . . .
纯正的老北京话,好听的儿话音听的人如醉如痴。
“ 朝天宫,写大字,过去就是白塔寺!白塔寺那会儿热闹啊!卖什么的都有!”
“ 这再早的遇友轩啊是我小学同学的姥爷开的!老两口儿弄这么一个小店儿!我在这住了几十年!我记得从小时候起这里的每一家店铺!他们叫什么,是做什么买卖的,我全能想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