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男孩派
我家有男孩,成长交流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男孩派

心理学家荣格:你在童年时期和父母的相处方式,决定了孩子的性格和命运

男孩派  · 公众号  ·  · 2025-02-14 09:00

正文

▲家有男孩,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父母,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

父母的言行举止,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塑造和命运走向。

——虎妈

♬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男孩派主播晏娇朗读音频

从幼儿园用到高三的学习机来了!

3000+大奖双语绘本、1000+新课标阅读书目

还有豆神大语文+新东方专项培优+新概念精讲

2月21日 上午 9:00 京东方小课屏专场

强管控,真护眼,三字开头就能带走全能学习王

下单再送行李箱,性价比绝了!

▽▽▽

作者 | 辰萱
来源 | 洞见父母(ID:fmczs100)
“你这孩子怎么就说不听呢?”

“脾气犟的简直跟头牛一样。”

“就知道窝里横,到了社会上可没人会让着你!”
上面这些话,是不是感到很熟悉?
孩子长大后脾气拗、不听话,家长几乎无计可施。
但你有没有想过:
为什么孩子会养成今天这样的性格?
心理学家荣格在他的“ 父母原型理论 ”中提到:
“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模式,直接影响着我们后续建立其他关系的方式。”
也就是说,孩子的性格和命运,取决于你在童年时期与父母的相处模式!
知乎上有个热门话题:
#童年经历对人的性格,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有位网友的高赞回答,是这么说的。
她说小时候上门拜年。
自己明明口齿清晰地问了“阿姨好”,可妈妈还是当着众人面,讪讪地说:
“抱歉啊,这孩子没礼貌、不会说话,就跟个木头似的。”
她很不解。
当然,令她“不解”的事远止于此——

她用左手吃饭,被妈妈狠狠地纠正;


她想自学穿衣,被妈妈嫌弃动作慢;


她好奇小狗为什么会吐舌头?结果被妈妈说是“瞎操心”......

以上种种反馈,都让她变得愈发自卑、胆小、怯懦,既不敢和大人有交流,也害怕旁人突然投来的目光。
于是,她开始想要讨好大人们。
因为总听妈妈夸别人家的孩子伶俐,她就在心里暗暗记下。
有次在妈妈单位吃饭,她故意说俏皮话,想逗大人们开心。
却没想到,回去的路上妈妈斥责她说:
“净说些没用的话,一点也不稳重。”
她形容那一刻的自己,就像是被针扎后泄了气的皮球,很难受。
整个童年时期,她都一直处在自我怀疑的阶段中。
旁人不过是一点心情转变,到她这里都犹如一场狂风过境。
哪怕后来长大了,她也很难建立起真正的亲密关系。
以至一听到妈妈打来的电话,都会不由自主地心颤。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指出过一个很典型的现象。
他发现,很多中国父母在面对同事、朋友,甚至是陌生人的时候,都十分客气、礼貌。
唯独在面对自己孩子时,总是表现得无比糟糕。
殊不知,孩子的性格乃至命运,也就因此改写。
正如心理学专家杰尔·莱特所说:
如果童年时期,父母经常野蛮、粗暴地侵入孩子的心理空间,不断给孩子制造创伤,那么就很容易造成两种后果。
一是失去自我,形成讨好型人格;
因为害怕,所以讨好,孩子会本能地想要长成父母“喜欢”的样子。
二是情绪失控,动不动就会发怒。
电影《我经过风暴》中的丈夫陈均,就是这样。
从小在父母坏情绪中长大的他,不论如何挣扎、悔过,都无法摆脱原生家庭的宿命。

即使身为人父,仍要面临母亲的言语嘲讽。结果,一双儿女被毁:
儿子殴打同学,还不认为是自己的错;
女儿被欺负不反抗,认为挨打就是爱。
要知道,你就是你子女的原生家庭。
你选择如何与孩子相处,留给他怎样的童年经历,决定了他日后会拥有怎样的人生。
父母在童年时期和孩子的相处方式,决定了孩子的生命能量是高是低。
能量高的孩子,乐观开朗、处事积极,即使遭遇挫折也更有韧劲;
能量低的孩子,自卑敏感、消极厌世,很容易陷入到负面情绪中。
所以说, 一个孩子的能量状态,就是他的生命状态。
但每个孩子的能量都是有限的。
看过一则新闻。
一个从小成绩优异的孩子,上大学后却因为“虐猫”,自毁前程。
问其原因。
他却直言:“人活着没什么意思,就想找点乐子。”
人们了解到后续。
这个孩子的父母,都是情绪不稳定的人。
不止总是当着孩子的面吵架,还经常要求孩子来充当裁定他们之间冲突的“判官”。
就这样,他的内心能量被一点点掏空。
俨然活成了一个“空心人”。
认为自己所处的这个世界,是无意义、无目的、无价值的。
所以才做出了反常的极端举动。
美国心理学家大卫·霍金斯做过一项长达30年的研究。
结果发现:
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较低的能量层级之中,就会导致一些心理疾病的产生。
映射到孩子身上,就是焦虑、抑郁、冷漠,甚至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都说孩子是父母的“情绪接收器”。
你所有的情绪波动和行为,其实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养成。
如果父母非但不能给孩子提供充足的心理养料,反而还不断消耗着孩子的生命能量。
那么,再阳光开朗的孩子,也终究会被黑暗所吞噬!
有句话说得好,“为人父母,是一场修行。”
修的是自身,行的是孩子。
一个内心强大、情绪稳定的父母,胜过任何言语的说教。
那么,我们要如何做,才能避免错误亲子相处方式,为孩子注入更多生命能量呢?
下面2点小建议,推荐给大家。
1. 学会隔离坏情绪
有研究表明:
经常被负面的情绪困扰,会让孩子意志消沉,出现抑郁情绪。
而积极的情绪体验,则能够激发孩子的潜能,维护心理健康。
因此,在跟孩子沟通前,我们应该先学会觉察。
我们是否在带着情绪说话?
我们是否考虑了孩子感受?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