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近世史研究
编辑 学长
葛剑雄教授
在本科阶段还要作语言和相关学科专业知识的准备,如准备研究中国史的要能熟练阅读文言文,即使是研究近代史,要知道民国年间大量文书、函电就是用文言写的。
准备研究外国史的,除了要学好通用的英语、法语等外,还得学好对象国的语言。这些都需要较长时间,到研究生阶段再学往往太迟了,或者时间不够了。有志于研究专门史的,最好利用本科阶段学习相关学科,如文化史、经济史、宗教史、民族史、外交史等都需要掌握相应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在此过程中如果感到力不从心,尽了努力还是适应不了,不如改变目标,成为运用型的历史学者。即使是最富裕国家的历史学家,也不可能仅仅依靠学术成就成为富翁。他们能过体面的生活,有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却不可能获得多少财富。就是在知识产权最值钱的国家,纯学术著作也不可能拿到多少版税。
除非你能写发行量大的畅销书,参与以历史为题材的影视娱乐产品,或从事以历史为资源的商品交易和市场活动。一句话,想发财致富而又有这样能力的人,还是别选择当历史学家。如果对历史有兴趣,尽可在发财后当作业余爱好,或者用钱购买历史类的服务。
第二种人是通过接受大学的历史专业训练,将历史作为未来的运用手段,或者作为提升自身素质的一部分。这部分人在大学毕业后主要选择与运用历史知识有关的职业,如历史教师、历史编辑、文博档案、文化传播、文化服务、文秘等。所以除了要学好历史以外,也得打下与自己目标相关的基础。如当教师应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当编辑应具备文字功底,文化传播自然要掌握传播理论和手段,否则到时未必如愿以偿。
近来历史专业的毕业生经常在就业率中垫底,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在校期间没有做好提高运用能力的准备,所以对这些岗位缺乏竞争能力。其实,随着现代服务业、新媒体、文化产业、网络经济等新产业的发展,对历史运用的需求是相当广泛的。有些人原来是以历史运用为目标的,但以后兴趣提高了,发现了自己的潜力,也不妨调整目标,毕业后继续读研究生。
但因为怕找不到工作而临时起意,即使侥幸考上了,会读得很辛苦,前程也未必美好。如果将读历史专业作为提高自身素质的途径,也应全面考虑自己的条件,如今后的谋生手段,对拟从事的职业的适应性,进一步发展的方向等,不能盲目模仿或攀比。
已故国家副主席、“红色资本家”荣毅仁是圣约翰大学毕业生,读的是历史系。作为荣氏家族的第三代传人,自然不需要也不会考虑毕业后的出路,荣家看重的是圣约翰大学的声誉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他们更明白,荣毅仁需要的是驾驭全局的能力,而不是具体的管理手段和技术水平。
如果是一个小企业主家庭,恐怕不会让子女上学费昂贵的大学,学对他们的企业没有直接用途的专业。还有人以王岐山毕业于历史系来证明学历史专业的重要性,这未免过于牵强。我不知道当初上历史系是王岐山的自觉选择,还是组织分配的结果。即使是他的自觉选择,历史素养也只是他综合素质中的一部分。
要是不具备其他方面的素质和经验,仅仅凭着大学历史专业的知识,他能担当党政、财政、金融等方面的重任吗?但另一方面,历史专业和历史学的训练无疑会给予每一位认真的接受者重大影响,至少是潜移默化的作用,自然也会影响其逻辑推理、分析综合能力,影响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但这类影响因时而异,因人而异,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
所以,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的历史专业学生,不应拘泥于具体的历史知识,不要停留在史料的阅读和记忆,而应加深对历史理论、历史观念、历史规律的理解,也可对不同的研究方法做些尝试。
注:本文来源
近世史研究,
原文刊于《团结报》15年6月25日第7版,仅做学术分享之用,若涉及侵权等行为,请先与微信号xuezhang600联系删除,万分感谢!
往期回顾
阅读通了
自然提升词、句的扎实掌握
阅读通了
自然提升翻译的英语思维及理解能力
阅读通了
自然提升写作的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