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同写意
一个以新药创制为核心,汇集国内一流研发精英的大型交流与价值分享平台。“同筑技术人生路,写意中国新药魂”是同写意的初衷与愿景。秉承汇集“一线、一流”,讲求“实用、实在、时效”的原则。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南方人物周刊  ·  在俄亚大村,纳西族人依旧耕田织布 ·  昨天  
南方人物周刊  ·  我那些不被内耗所困的朋友们|我们这一年 ·  2 天前  
每日人物  ·  连微商都嫌弃玛莎拉蒂了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同写意

王小宁:不健康的长命百岁,早已不符合时代

同写意  · 公众号  ·  · 2024-12-28 23:24

正文


一个事实是,评价“健康”的范式早已改变,即便大多数人仍茫然不知。


关于何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 (WHO) 早就给出权威定义,即健康是身体、精神和社会福祉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

范式在前,置身人人都追求长寿的时代,对健康的评判早已不仅局限于是否生病、如何治病。但如何多维度、更科学地评估“健康”,则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近期,同写意就此采访了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原所长王小宁。

在老年医学领域,王小宁是常被业内提及的一位意见领袖。他不仅开拓了细胞钻细胞 (cell-in-cell) 研究的新领域,在学术产业化、本科创新人才培养及医药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也享有盛誉。关于“健康”,他是如何看的?




1
被平均预期寿命蒙蔽的我们


关于人类的寿命,中国有自己的话语权。

在1949-1978这前30年中,中国消灭了重大传染病,婴幼儿和产妇死亡率大幅下降,建立了包括农村合作医疗在内的三级医疗体系,民众健康水平大幅提升,人均寿命从1949年的35岁提升到68岁,甩掉了“东亚病夫”帽子。

在1978至今的30多年间,中国的科技水平和医药卫生水平大幅提升与发达国家相近,论文数量世界第一,投入13500亿建立了三大医疗保险体系,医保覆盖面达到96%。

王小宁认为,这些数据都指向一个信息:人类对长寿的追求永无止息,健康是状态,百岁是期待。

伴随长寿时代到来,迎面而至的是人口结构变化、养老需求大幅增长的冲击,整个社会系统亟需深度调整。更重要的是,随着人生终点的推迟,老年、中年、青年的概念将被重新定义,人们审视人生的尺度将发生巨大变化,对生命的态度也将不同以往。

“我们已经进入百岁年代,2007年出生的孩子,活过100岁的概率是50%”,关于百岁时代的解释,王小宁选择用数据说话,“越来越多的抗衰老的知识和技术被挖掘出来,而且现在有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衰老已经被定义为一种疾病。基于此,衰老就成了可预测、可预防,甚至可以治愈的。”

最新的《2023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6岁。这意味着,如果顺利,去年出生的婴儿多数将能够看到下个世纪初的太阳。

人均预期寿命向来被视为衡量群众健康的重要指标,但细究之下,其中隐藏着另一种危机。

什么是“人均预期寿命”?简单来说,它是通过统计各个年龄段的死亡率,推算出新生人口平均可以存活的年数。各年龄段的死亡率越低,人均预期寿命就会越高。

我们一直在关注活得有多久,却忘记了活得有多“好”、多“健康”。而健康寿命远比寿命本身更重要。

在平均预期寿命上的良好表现短暂遮蔽了我们的双眼,回看我国,“活得久却病得早”这一现象屡见不鲜。“健康寿命跟预期寿命的差距越来越大,慢病愈发年轻化,这很吓人,意味着我国的带病老人越来越多”,王小宁告诉同写意。

为此,王小宁选择用更准确的指标衡量我国的健康产业。他将其命名为“康龄指数”——健康年龄和总年龄进行加权对比。预期寿命越长,健康寿命越短,康龄指数越低,说明健康状态越差。

王小宁发现,中国的康龄指数为 56 ,新加坡为 73

这一对比稍显触目,意味着我国大多数国人一生中健康的时间较短,面临病痛折磨的时间较长。

由此可见,关于“健康”,你我皆是学生,仍有很长的路需要探索。



2
技术迎来 “至暗时刻”


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医药卫生健康领域也出现不少问题。

慢性病群体的快速增加只是一方面——目前,我国的慢性病人口已接近俄罗斯和美国的总人口之和。例如,近视眼这种“病”的发病率之高,已经导致我国优质兵源稀缺。另一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突出,中国社会未富先老,人口结构和素质出现严重问题,人民健康指数下降。此外,医疗资源配置呈现两极化态势,越改“看病越难,看病越贵

因此,王小宁寄希望于用技术改变人类命运,利用科学方法彻底解决人类生命和寿命的问题。

在现代医学的发展历程中,治疗始终是医疗体系的核心。然而,随着大数据、基因组学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医疗领域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从以治疗为主的医疗模式向以健康预防为主转型。这一变革不仅代表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也预示着个人健康管理方式的根本性改变。

王小宁提到发明了基因测序仪、被誉为“系统生物学之父”的Leroy Hood。后者在卢森堡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人类长寿公司 (Human Longevity) ,希望通过大数据系统分析来预测、治疗疾病,类似中医体系下的“治未病”。

传统医疗模式中,医生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测、影像结果和患者的自述症状等进行诊断,并在疾病出现后采取干预措施。然而,这种方式往往意味着疾病已经处于发展期,治疗的难度和成本都相对较高。

Leroy Hood提出,通过采集和分析大量健康相关的数据,大数据驱动的科学健康管理能够在疾病症状出现之前识别健康风险,从而采取个性化的预防措施、进行早期干预。所采集的数据不仅包括常规的检验检测数据,还涵盖基因组、蛋白质组、代谢物以及个人生活方式等多维度信息。

但这样一个手握技术和资本资源的科学企业家,也无法跨越惯性观念的鸿沟,该公司在不久之前惨遭破产。Leroy Hood给出的解释是,人类的惯性观念无法匹配技术的进步,没有意识到疾病可以利用检测提前预防。

基于此,王小宁认为,技术不是干预疾病、延长寿命的短板,人们落后的观念才是。

以大肠癌为例,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肿瘤发病率数据,2018年全国有393万新生恶性肿瘤患者,相当于平均每7.5分钟就有一个人患癌,每天有1万多人会发生恶性肿瘤。其中,大肠癌的发病率持续上升,治疗效果并不明显。

科学临床发现,消化道癌症的演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共分为三个阶段:健康、息肉、 (癌前变) 癌症。息肉恶化成癌症,平均需要七到十年。在这一过程中,患者一旦主动或被动地做肠镜,发现息肉并将其切掉,就可以大概率降低癌症病发的风险。

在传统观念、讳疾忌医的影响下,很多人都错过了最佳的干预时间。

而国家层面,在慢性病预防、诊断、治疗及管理的相关政策制定及实践过程中,对科学证据的重视程度不足,缺乏针对中国人群的高质量研究与效果试验,政策制定依赖于基于西方人群的研究证据,影响政策的依从性等问题,同样不容忽视。

王小宁认为,疾病干预需要国家和个人共同努力,转变观念和固有思维范式,才能更好地和技术牵手,才能实现“健康中国”。

我们应该意识到,在“健康”的评估标准上,单一的“长命百岁”早已不符合时代。


3
技术的 高光时刻


哪些技术又能成为健康干预的主力军?

王小宁认为,细胞药物,包括免疫细胞,干细胞及其外泌体制剂可能是具有干预效力的技术之一。而且,最近海南省已立法支持细胞药物作为新型临床技术用于疾病演变期的干预和健康维护,为该类新技术发展提供了法规保障,是一件值得称道的健康促进事业发展的里程碑成果。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