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魏童
魏童,知名图书策划人、影视策划人。先后在盛大文学旗下聚石文华公司任总编辑、北京时代华语图书公司任总裁助理,曾就职搜索巨头百度旗下百度阅读负责人。 2003年大学毕业进入出版行业,从业14年,策划出版了多部畅销小说:《弹痕》系列累计畅销百万册,捧红冯骥(《火蓝刀锋》《神犬奇兵》编剧)、董群(《战狼》编剧)等多名作家。其中,2006年策划出版的《特警犬王》获得解放军全军文艺作品二等奖(已被改编成电视剧《神犬奇兵》),《弹痕》系列作品获得起点中文网2007年“最佳实体表现奖”,同名影视作品正在筹备过程中。 对类型小说策划颇有研究,出版了几百部畅销小说,涵盖悬疑、科幻、言情、玄幻、军事等多种题材,如《鹰隼展翼》《血月迷局》《百家诀》《逃生游戏》《珠翠密码》《蒸发太平洋》《逃离无名岛》等多部作品授权改编电影、电视剧。 2015年创立果然杰作文化,兼任长江文艺出版社北京综合中心总编辑,业务以类型小说出版、影视内容研发、IP授权为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庞门正道  ·  元宵快乐。 ·  3 天前  
庞门正道  ·  今晚,大吃一K! ·  2 天前  
ZaomeDesign  ·  新作 | ... ·  昨天  
字体设计  ·  日本设计师:加藤圭织 Kaori Kato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魏童

编辑到底是干什么吃的?

魏童  · 简书  ·  · 2017-10-09 14:31

正文

澄清有关编辑职业的种种误解

“编辑是一门正在消失的艺术”,手持红笔、仔细审读的编辑形象正在成为历史。但是我们相信,无论载体如何先进,编辑筛选、提升作品价值的劳动永远存在。



电影《天才捕手》截图:编辑与作者互相成就的佳话

编辑是作品的幕后实施者

我理解多数读者朋友的疑惑,书是作者写的,印刷厂印的,跟编辑有毛线关系?

问题是,有很多已经出版过图书的作者朋友,也通常不了解编辑到底在做什么工作,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一个常识告诉我们,任何一项社会活动,必须有一个组织者,才能进行下去,收获结果。就像一部电影,演员在台前演戏,幕后必须要有导演组织这一切,才能变成影像展现给观众。



编辑的一般流程

图书出版也不例外,一个作者把一部作品写完——以前是手稿,现在通常是一份1000KB左右的Word文档。事实上,这个数字格式的文档,离一本印刷成为产品的图书离着十万八千里。

简单说,编辑就是把文稿变成图书的实施者。更准确的是,把文稿变成“可卖”的图书。为什么提到可卖?

因为图书产品必须要给读者提供价值,没有价值的产品不会有人掏腰包买单的。

编辑就是这个价值的实现者。

编辑是个十分系统繁杂的工作流程,所以图书编辑又有着详细的分工,一般分为策划编辑、文稿编辑、流程编辑、营销编辑。

一个出色的出版人,必须对其中这四项主要工作,都有着自己的独到理解和掌控能力。要能搞定作者,拿到选题(策划编辑的能力)。也要能把文稿存在的问题解决掉(文稿编辑的职责),还要从头到尾对这个项目负责,掌控节奏(流程编辑的工作)。图书上市之后,还要懂的怎么卖(营销编辑的事情)。

一本图书的流程通常是:

立项—策划—编加—设计—印前—印后。

五个环节,必须循序完成,分段审核,一个环节完成后才可进入下一环节运作。

能看到了吧,一本书的诞生需要多少人的劳动。

编辑“杂家”论

编辑是价值的实现者没错,但其实,首先应该是价值的发现者。首要的职责是要有价值判断的能力,掌握判断一部选题是否符合出版要求。这就要求编辑有敏锐的市场感知力,对流行文化有独特的捕捉能力。

同时,因为作者通常是某个领域具有独到能力的专家(否则其作品也不会具备价值),编辑必须要有与作者对话的能力。这就是老一辈的编辑家通常提到的,编辑要做“杂家”。只有具备这种基础的能力,才能发现作品中存在的问题,才能让一部书稿更接近一部作品。



编辑的多面手

另外,越是有才华的作者,越是具有强烈的个人性格。不具备超强的情商,是很难跟他们平等对话的。

编辑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

我们的教科书通常会说,编辑、复制、发行是出版三要素,编辑是出版活动的前提。面对鱼龙混杂的各种稿件,究竟什么样作品的值得编辑加工?这就涉及到一个判断标准的问题,所以说,我们今天探讨的编辑理念,也可以理解成一个编辑判断作品是否具备出版价值的标准。判断标准的高低,与作品质量的优劣有着至关重要的关联。

成年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我觉得一个编辑的编辑理念,其实就是他的职业“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判断直接取决他对作品的取舍。

与其他行业相比,编辑间的彼此交流并不多见,这与行业的职业特点有关。所以,大家更多的是通过作品交流——如果想要检验一个编辑的水平,最好的方法是看作品。

曾经接触过一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编辑,羡慕和怀念他们在灯下用红笔修改稿子的时光,所以有人说“编辑是一门正在消失的艺术”,手持红笔、仔细审读的编辑形象正在成为历史。但是我们相信,无论载体如何先进,编辑筛选、提升作品价值的劳动永远存在。

编辑遭遇的新时代难题

现在一些编辑的难题其实也是众多出版单位的难题,图书工业化之后遭遇的价值崩溃——这似乎是一个难解的悖论。

目前大多出版单位对编辑的考核非常严格,高压之下,编辑们难免“萝卜快了不洗泥”,同时,众多出版单位规模化、工业化之后,很多编辑天天被众多流程和表格困扰,反倒是看稿子改稿子的时间越来越少。困于流程和指标,编辑对作品增值的重要功能慢慢丧失了,这也造成时下对编辑水平的普遍质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