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若干年,已经没有足够的年轻人来养老年人,甚至会出现一个年轻人养一个老年人的情形。
不久前,新华社授权发布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其中提到要“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就“实施”两个字,不少媒体解读:这意味着热议多年的延迟退休,正从此前的研究层面逐渐变成现实。
按照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到2035年中国GDP突破200万亿,人均国民收入跨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真正成为富裕国家。
与此同时,根据中国发展基金会的预测,到2022年左右,中国65岁以上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14%,将实现向“老龄社会”的转变。
两条数据结合起来看,中国将有13年时间处在“未富先老”阶段。
这个特殊阶段,给15年后跨入中等发达国家增添了诸多变数。自然而然,延迟退休被正式提上议事日程了。
但中国不是某一天早晨突然进入老年社会的,延迟退休是个极老的课题,若干年前,各种分支话题已经被反复讨论净尽。
说来说去,大家必须在这三个约束条件下讨论问题:
第一,中国养老金早就处在亏损状态。
2014年,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亏空1321亿元,到2017年增长到7000亿。
中国社科院的报告说,如果没有财政补贴,中国养老金在2035年就要消耗殆尽。
▲2019-2050年全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预测
(图/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
第二,在未来,新增劳动力预计将出现严重短缺。
1997年中国出生人口2028万,该年度出生接受大学教育的青年,今年开始进入劳动力市场。
但是到2019年,断崖式下跌到1100万,减少将近一半,换言之,再过个20来年,你能接受大街上办公室里的年轻人少掉一半?
这就意味着,今后若干年,已经没有足够的年轻人来养老年人,甚至会出现一个年轻人养一个老年人的情形——00后跟他们的孩子成为养老接盘侠,将会是大概率事件。大街上办公室里,都是白发苍苍的老者。
第三,中国人的人均寿命在逐步提高,领取养老金的年限在逐步延长,相应地,人均养老金支出也越来越多。
情况看来是越来越严重窘迫,没钱养老,没人干活,因此现在还能干活的人必须得少拿养老金,多干几年活,这就是延迟退休的逻辑,也就顺理成章,延迟退休从“说”到“干”那就来真的了。
但是,在上一波的热烈讨论之后的这些年里,一些新的科技与经济社会变化,势必对未来的养老产生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会超过延迟退休本身。政策制定者应予足够重视。
人在退休之后直至生命终点,最困难的时间应该是在身体机能严重衰弱的阶段,这也是最需要钱的时候。因为你需要人看护,需要医生医药,需要花很多钱来购买服务。
而恰恰是这些年来,随着网络技术、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的有机匹配,此前一些需要人工的养老业务,实际上转移出去了。比如,行
动不便的老人,现在不需要亲自到菜市场买菜,而有快递送上门;有的地方,甚至不需要自己烧饭,而有专门养老机构送上门。
这在10年前都还觉得是很久以后才能实现的梦想。
此外,更便捷的出行方式和工具,还有远程医疗的逐步应用等等,也在逐渐推行之中。
整体而言,对老者而言,以前那种纯粹需要体力支撑的事务,正在转移出去。
除非养老内容发生新的变化升级换代,养老支出的集约化,总体上会使养老金的支出相应减少。
另外,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和产业升级的推进,作为制造业大国,一二产业的劳动者正在向第三产业转移,劳动者的体力支出逐步减少,这就导致,即便不存在养老金见底的问题,实际上也会随着社会经济变迁而自然出现主动的延迟退休。
事实上,今天有越来越多的人,即便到了法定退休年龄仍然在工作,例如一些著名的大学教授和高级技术/艺术人才,退休年龄超过70岁甚至80岁仍像中年人一样工作。
前现代时期的重体力工人,见到今天的“996”,一定会揭竿而起,但今天,据说“996”是一种福报。
这就是问题的复杂性所在,有人希望早点退休,有人希望晚点退休。
有的地方养老金相对富裕,有的地方捉襟见肘;有的地方进入第三产业主导的社会,就业机会相对较多,人的退休意愿相对不是那么强;有的地方产业凋敝,人们巴不得早点退休早点拿到退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