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万小刀
写八卦,写江湖,一个看了就停不下来的公众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铅笔道  ·  杭州跑出50亿未来独角兽:年入8.12亿 ·  14 小时前  
创伙伴  ·  第二款免费红包封面:蛇年大吉!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万小刀

被时代抛弃的冯小刚,早就看穿了沈腾们的宿命线

万小刀  · 公众号  ·  · 2024-05-17 11:57

正文

来源:宅总有理  作者:宅少

一、

1964年6月20日,台中市几个农民正在田间劳作,忽然听到天上一阵巨响。一个火球炸裂,坠落在远处。大家赶去一看,居然是一架坠毁的飞机。

那几个农民不知道,自己目睹的,不仅是一场 空难 ,还是华语电影长达60年的的票房之王争霸序幕。 那架飞机上,坐着邵逸夫的死对头陆运涛。

那时的香港,是华语电影的风水宝地。陆运涛的“电懋”和邵逸夫的“邵氏”,你来我往,见招拆招。两家公司挖演员、抢题材,都想把对方踩死在脚下。

那一年6月,陆老板带着公司高层参加亚太影展,寻求合作机会。活动结束,他打算返回台北,参加50岁的生日宴会。结果飞机起飞不久,怦然坠地,化成焦黑铁骨 。生日宴变成了葬礼。 邵氏从此失去最强劲的死敌,一统江湖。

短短三年后,邵氏电影就出现了第一位王者导演,拍出香港开埠以来首部破百万的电影。这人就是吴宇森的老师,张彻。

「狄龙与张彻」
张彻本名张易扬,在台湾拍了《阿里山风云》,受蒋经国赏识从政。后又弃政从文,跑到香港写影评。电懋、邵氏见他写得不错,都想拉他入伙。他先在电懋待了一年。到邵氏后,写了几个本子,不被看好。 一度被邵氏经理邹文怀评价为狗屁不是。 气得张彻在报上疯狂输出,大骂邵氏头牌大导李翰祥。

一边写影评,一边学拍摄,1964年,张彻终于混到了一个机会,拍黄梅调电影《蝴蝶杯》。可邵逸夫看了头几场戏就连连摇头,让他烧掉。

张彻被逼到绝路,恳求再给一次机会。

事实证明,被李翰祥发扬光大的黄梅调电影,并不适合张导。他找来爱打架的王羽,拍了部刚劲迅猛的《虎侠歼仇》,很有意思。张导不爱黄梅调的阴柔美学。他喜欢拍男人,拍武打、血腥。顺着这条路,他找到倪匡,写了个叫《独臂刀》的剧本,把自己的阳刚、暴力美学发挥到极致。

电影上映,全港轰动,将票房带入百万时代。张彻成了香港新武侠开山鼻祖。

在张彻的挖掘下,狄龙、姜大卫、吴宇森纷纷走上电影之路。他的《金燕子》《独臂刀王》连夺香港票房冠军。被他挖掘的王羽,拍出《龙虎斗》,又将票房数推上200万大关。邵氏凭着张家班,坐稳港片的铁王座。

「电影《独臂刀》」
可张彻票房王者的屁股还没坐热,就被大洋彼岸飞回来的功夫小子撵下了舞台。

1970年,邵氏“双十酒会”,当着记者们的面,经理邹文怀宣布出走,要自立门户,取名“嘉禾”。因邵逸夫独裁经营,不愿分权、分钱,眼看香港经济、电影起飞,他不甘心屈居人下。就此事,他还专门咨询了张彻。张彻送他一句话:
知己酒千斗,人情纸半张;世事如棋局,先下手为强。

出走时,邹文怀捞走了当家影星王羽。面对邵氏, 刚成立的嘉禾啥也不是 。第一部电影跪了,就借王羽的风头拍《独臂刀王大战盲侠》,又被邵氏告。濒临绝境之际,一个被邵逸夫拒绝的演员找上门来。

他是港片的第二个票房王者, 李小龙

二、

李小龙本名李振潘,做过童星,后来去美国发展,一直不顺。演了《青蜂侠》,国术馆授课费飙升,但依然不被好莱坞看好。

《青蜂侠》在香港很火,为李小龙积攒了一些人气。1970年,李小龙回港,上《欢乐今宵》节目带弟子表演功夫。也是为了拍一部电影。

那年,李小龙写了个剧本《无音萧》,找华纳,华纳不要。他回港找邵逸夫,要价一万美金,只演60天。 邵逸夫笑着让他走人 。邹文怀得知此事,赶紧出7500美元,让李小龙加入。李小龙早年许下宏愿,要成为最有影响力的华人影星,30岁时赚够1000万美元。他觉得这是个机会。

为了对彪张彻,邹文怀又去找倪匡帮忙。倪匡捣鼓出两个剧本,《唐山大兄》和《精武门》。剧情并不复杂,成本也低。影片所有看点,都在李小龙身上。为了突出功夫,他抛弃花拳绣腿,不要飞天遁地,用了快、准、狠的打法。

港人还没看过这么刺激的功夫片,瞬间把张导抛弃了。

「《唐山大兄》里的李小龙」
《唐山大兄》上映,引起观影热潮,一口气把票房纪录提高了300万。 一夜间,李小龙成了万千少年心中的偶像。其中就有9岁的周星驰。
《精武门》上映,又把纪录提高到了400万。同年上映的《猛龙过江》,又提升至500万。在不断打破的纪录中,李小龙成为一个精神符号,走上神坛。

成龙、元华、洪金宝,当年只配给他跑龙套 。香港功夫片因他走入盛世。张彻的票房被李小龙强压,随即走入低谷。嘉禾因此扬眉吐气。邹文怀笑得合不拢嘴。华纳也闻风而动,递上新片《龙争虎斗》的合同。

按这个剧情,李小龙恐怕要雄踞港片票房头榜十来年,压得旁人抬不起头。

意外出现了。

1973年7月20日晚,一辆救护车前往笔架山道67号碧华园,从屋里抬出一具男尸。33岁的李小龙,暴毙在女星丁佩床上。丁佩是第三者。为掩人耳目,李小龙以谈剧本为由去她家,吃了丁佩给的一种治头痛的药。

此前,他摘除汗腺,在《龙争虎斗》片场晕倒,确诊“脑水肿”。吃完药,李小龙说进屋睡一觉。一个小时后,丁佩进去,发现人已死。

李小龙之死,轰动全港,让刚步入巅峰的功夫片后继无人。 即便如此,遗作《龙争虎斗》还拿了港片票房亚军。最大的敌手走了,张彻应该庆幸才是。可那些日子,他在邵氏过得并不好。
1971年,他还是票房亚军,到1972年,《马永贞》掉到年度第六。那一年,从台湾回来的李翰祥,拍了《大军阀》。

「李翰祥的《大军阀》」
这电影叫好又叫座,搞得张彻压力很大。于是向邵氏要钱,去台湾组公司,自负盈亏。 可惜这一去,张彻走的已是下坡路,电影一部比一部不卖钱。比起李翰祥的风月,楚原的武侠,刘家良的功夫,毫无胜算。

港片第一个票房王者,就此陨落。

而李小龙前脚走,《大军阀》的男主,就接替了他的位置。

港人还送了他一个响亮的名号:初代喜剧之王。


三、

李小龙回港,上《欢乐今宵》展演功夫,当天的主持人,名叫许冠文。他就是《大军阀》的男主。许冠文和李小龙同级,是香港中文大学的高材生,当过学生会会长和辩论队队长。 他搞喜剧,纯属意外。

归根结底一个字:穷。

许冠文读中学时就外出兼职。中学毕业,念师范、教书,攒够钱才去大学。读大学时,又给电视台撰稿,又是教夜校。弟弟许冠杰给TVB唱歌,引荐他给电视台策划一个中学生问答赛。他连夜交稿,受重用,不但做问答赛主持,还被分配到《欢乐今宵》写稿。许冠文学西方技法,给节目组写段子。

李小龙把张彻赶下王座那一年,TVB给许冠文、许冠杰开新节目,《双星报喜》。节目里,许冠杰唱歌3分钟,短剧5分钟,剩下十几分钟,要许冠文编28个爆笑段子吸引收视。 他在广告公司上班,对普通市民生活很熟,灵感源源不断。这也为日后许氏香港喜剧爆发,打好地基。

「许家文武英杰四兄弟」
许冠文从没想过要演戏。他觉得那是戏子。偏偏李翰祥看中他,回去反复说服邵逸夫。邵逸夫觉得他太斯文,与角色不符。许冠文不服,一天,剃了光头,画粗眉、贴假胡子,约李翰祥在半岛酒店见面,开口就是:

“他妈的!你看行吗?”

1972年,《大军阀》拿下300多万票房,仅次于《猛龙过江》和《精武门》。许冠文跟着李翰祥又拍了几部风月喜剧,偷师不少。在学习李老师娴熟的电影技法同时,他也看到老人家落后的创作观念注定被淘汰。

次年,他拿着《鬼马双星》的剧本找到邵逸夫,希望分成合作。邵逸夫不干,他又找邹文怀。嘉禾痛失李小龙,正愁呢。一看剧本,立马答应合作。
1974年,《鬼马双星》上映,打破了李小龙创造的票房神话,一口气让港片票房纪录冲破600万元大关。新型讽刺喜剧,成为香港观影主流。

1974到1978年间,许冠文迎来属于他的时代,找不到任何敌手。

从《鬼马双星》到《半斤八两》再到《卖身契》,许冠文用戏谑的洞见刻画香港市民生活,剖析社会肌理,形成许氏独特风格。在给港人带去欢乐同时,他也成了毫无争议的票房之王。《卖身契》票房高达780万,把张彻、李小龙创造的神话远远甩在身后。这时,邵逸夫无心电影,嘉禾风头遮天。

也就在这时,另外两股力量正暗中涌动,盯上了票房王座。

「电影《半斤八两》」
李小龙死后,各路人马都在找他的接班人。其中就有和李小龙合作的导演罗维。 他找到一个叫大鼻的年轻人。 1971年,李小龙火时,大鼻做武行,演了一部《广东小老虎》,片酬都没有。这个大鼻,就是 成龙

罗维找他拍《新精武门》,找王羽搭戏,拍《风雨双流星》,票房跪得一塌糊涂。人家都笑,你还成龙?我看你成虫!这期间,日后大佬吴思远去戛纳,发现血腥武打卖不动。回港,他打算拍点搞笑的。成龙长得不怎么样,曾在《金瓶双艳》里演郓哥,负责搞笑。吴思远觉得他有点意思。

于是借来拍《蛇形刁手》《醉拳》,居然大受欢迎。《醉拳》票房仅次于《卖身契》冲破600万。成龙悟了,没人是李小龙第二,我要做成龙第一。

1979年,还在罗维麾下的成龙自编自导自演《笑拳怪招》,第一次票房夺冠。成龙给罗维拍片,片酬数千港币。嘉禾见状,花大钱把他挖走。次年,成龙导演《师弟出马》,一口气把港片票房纪录抬到了1100万之巨。

「割了双眼皮的成龙」
就在这一年,还有一部《滑稽时代》上映,票房位列第五,区区510万。

这部片子的导演,名叫“吴尚飞”。其实他真名,叫做吴宇森。

成龙怎么也想不到,“票房之王”的屁股还没坐热,就被这部电影背后的势力给拉下马。更恐怖的是,这股势力将雄踞香港票房王座近十年之久,在港片八十年代一骑绝尘。毕竟这次,王者不是一个人,而是七个人。

江湖人称:新艺城七怪。


四、

成龙的《蛇形刁手》里,有个演员叫石天。他演一部叫《老虎田鸡》的电影时,认识了麦嘉。这是麦嘉和洪金宝合开的“嘉宝”拍的。洪金宝还有个“宝禾”要经营,麦嘉干脆跟他散伙,从新拉一套班子。

麦嘉之前开过公司,赔惨了。这次,他觉得一定要找几个靠得住的伙伴。

石天是第一个。第二个,是给TVB做编剧的黄百鸣。

黄百鸣是个戏剧狂热爱好者。1978年,自己投钱拍片,可惜没啥水花。他编导演都能干,最拿手的还是写。麦嘉找他,是做第一编剧。三人合力经营一家叫“奋斗”的小公司,赚了些钱。直到一个大客户上门。

70年代的香港电影市场,热钱无数,院线也是肥肉。一通厮杀后,只剩三足鼎立。除了邵氏、嘉禾,还有一家金公主。 和前面两家不同,金公主只映不投。 想放的好片源,常被抢走。老板雷觉坤一怒之下砸钱,妈的我自己拍!

一个电话打给“奋斗”,说咱们来搞一票大的。

这回真是一票大的。

「奋斗三人组」
拿到投资后,他们先找朋友吴宇森,花100万拍《滑稽时代》,收500万。吴是张彻的徒弟。他进嘉禾,还是张彻推荐的。他的出师片,名叫《铁汉柔情》。这片子的武指是谁呢?就是武行大鼻。

一部《滑稽时代》是不够的。吴宇森又不能离开嘉禾,就向黄百鸣他们推荐了徐克。那时,徐克正处低估,拍《蝶变》《地狱无门》,全都扑街。徐克加入后,拍了《鬼马智多星》,票房年度第四。这一年的票房之王,属于许冠文的《摩登保镖》。第二名则属于新艺城的《追女仔》。

《追女仔》的男主演,是新艺城的另一怪,曾志伟。

曾志伟本来是踢足球的。在球场遇到刘家良,混进电影圈,入张彻张家班做红裤子。 他那身材,哪儿行啊。 跟张彻去台湾拍片,没多久就回香港,改行做编剧。他写的第一个独立剧本是啥呢?就是前面说的《老虎田鸡》。

他又跑去做导演,给成龙《笑拳怪招》做副导。新艺城拍《追女仔》,又请他当男主。编、导、演,曾志伟全干上了。这时,再加上徐克老婆施南生,做过童星泰迪·罗宾,新艺城七怪,算是凑齐了。

「《追女仔》里的曾志伟」
1982年,七怪正式迎来属于他们的王者时代。曾志伟执导《最佳拍档》上映,卖了2600万。每天电影院门口,都有人排着队买票。随后,新艺城趁热打铁,推出《最佳拍档》系列,包括《女皇密令》《大显神通》等等,均是年度冠军。能与之一较高下的,只有洪金宝为嘉禾拍的福星系列。

短短两年后,金公主票房总数就超越嘉禾,问鼎港片之首。

在七怪的带领下,新艺城推出《搭错车》《阴阳错》《开心鬼》《监狱风云》等一系列以小博大的佳片。杜琪峰、林岭东、罗美薇、刘德华、王家卫出道之初,都跟它有关。它还拒绝了张曼玉、关之琳、周星驰等人的自荐。

当时香港有个说法:新艺城出品,观众有信心。为阻击新艺城崛起,嘉禾、邵氏竟不计前嫌,联合上映以打压新艺城票房,结果还是失败。

1982到1984年,新艺城连霸三年。成龙的《A计划》《警察故事》《龙的心》被远远甩在身后。1985年,洪金宝帮嘉禾短暂拿回冠军。第二年,吴宇森一部《英雄本色》就将港片票房纪录推高到3400多万。

新艺城之所以势不可挡,全在于创作模式。他不靠某个导演。 公司有间奋斗房,七怪窝在里面「度桥」,想各种场景、包袱,天马行空。想好了,黄百鸣执笔,再安排导演来拍。必须严格照剧本走,不合作,导演滚蛋。

这几乎是好莱坞编剧流水线的雏形。再厉害的导演,也干不过他们七个人。

「新艺城七怪」
也因为公司依赖七怪集体智慧,王座功劳簿上的名次怎么排,成了问题。

新艺城的股份,大头是麦嘉,黄百鸣、石天是小股东。剩下的,都是打工仔。每次开拍,每人先拿安家费。电影赚钱,再分红。另外三个没股份,声名在外,难免有想法。徐克先走,干了“电影工作室”。然后曾志伟出走,跟洪金宝混在一起。很快,新艺城分成了三支队伍。

表面是三支,内里已分崩离析。

1987年,成龙凭《龙兄虎弟》夺回失去已久的票房王座。第二年,新艺城找杜琪峰拍《八星报喜》,强压《警察故事续集》一头。然而已是强弩之末,新艺城人心涣散,各自为阵,再也没能聚首奋斗房。

港片八十年代票房最强王者,就这么一步步走下了历史舞台。
按理说,失去新艺城这个最大敌手,坐拥成龙、洪金宝等大咖的嘉禾应该独霸江湖了。尤其成龙,应该很自然地成为90年代票房一哥。

结果半路杀出个程咬金。


五、

1976年,李小龙死后第三年,丁佩脑子一时糊涂,拍了部三级片,名叫《我与李小龙》。那里面演李小龙的男人,名叫李修贤。

众所周知,他是周星驰的伯乐。

为赚钱,邵氏在电影里加入了太多香艳镜头。演完这部三级片,丁佩声名狼藉。电影圈没了她的位置。不久后,她嫁人了。

丈夫叫做:向华强。

向家的背景,大家都知道。他爹向前是新义安创始人,被港英政府逐去台湾。李小龙死去那年,向华强出道,演《龙虎地头蛇》,没红。
他哥哥向华胜做生意,开海产餐厅,23岁坐拥百万。70年代末,向华胜进军电影,公司取名“永胜”,结果一点也不胜。直到1983年,把公司改名“永盛”,借了200万高利贷,拍摄《大小不良》,位列港片票房年度第14。

「向华胜(左二)与王晶」
向华胜发现,香港票房四成,都归前十名,不干大的,根本没钱赚。 正巧一次饭桌上,有人问他愿不愿买周润发的一张合约。向华胜出了80万。拿到这张合约后,扭头去找了一个叫王晶的人。

因为经济问题,王晶老早就给《欢乐今宵》写段子,产量巨大。1979年,邵氏挖他做编剧。他说,编剧就算了,要做就做导演。王晶胆子也很大,第一部电影开拍前还不知道怎么运镜,跟他爸现学。他学习能力强,产能更强,一晚上能想出七八十个段子。没几年就混成了一线。

1989年,周润发走进片场,看他埋头写稿,问在写什么。王晶告诉发哥,这是你等会儿要说的台词。这一年,《赌神》上映,赌片风靡全港。

它似乎是在为一个人的出场做铺垫。

《赌神》上映头一年,李修贤推出《霹雳先锋》,让周星驰演了配角。那年,他还是星仔,不是星爷。主战场还在电视剧,而非电影。TVB一年播了他六部戏。对香港人而言,他只是个电视明星。

机会来得很突然。
1988年一天夜里,无戏可拍的周星驰去Disco舞厅玩,看到李修贤,上前打招呼。李见他眼熟,说我有部新戏,不知你有没有兴趣?凭借《霹雳先锋》,周星驰拿了个金马男配。

「《霹雳先锋》里的星仔」
《赌神》上映后,永盛听说内地特异功能搞得风生水起,就把刘镇伟找来,问能不能拍部电影。吴思远看过《一本漫画闯天涯》,觉得周星驰有喜剧天赋,推荐他演。
这部低成本《赌圣》一上映居然掀起观影狂潮,把香港票房纪录推入4100万大关。同年上映的《赌侠》,也高达4000万。

许冠文的《新半斤八两》,票房才2600万。

接下来的剧情,想必大家非常熟悉。

1991年到1993年,《逃学威龙》《审死官》《唐伯虎点秋香》三次夺冠。1992年他7部电影,5部包揽票房前五,坐稳票房之王。

那一年,为华东水灾筹款的《豪门夜宴》片尾,许冠文和周星驰的一场戏,完成了喜剧之王的交接仪式,也完成了票房之王的交接。

永盛和王晶,因此走入巅峰。1994年,王晶的《赌神2》将港片票房带入5000万时代。那些年,成龙相继推出《飞鹰计划》《重案组》《醉拳2》,香港虽有“双周一成”说法,但大哥的作品,居然一次冠军都没拿到。

这期间,周星驰对电影的掌控日渐增多。如王晶日后做访谈时说的,他早就是导演了,你们看到的那些电影,只是没挂他导演名头而已。

李力持的《唐伯虎点秋香》,陈嘉上的《武状元苏乞儿》,乃至王晶的《鹿鼎记》,无一不打着强烈的周星驰烙印。
1994年,《赌神2》上映之际,周星驰开启全方位掌控,自组公司,北上拍摄《大话西游》。很不幸,失败。星爷在失败中吸取教训,又创立星辉,投拍《食神》。

就在那年,永盛最卖座的《追女仔》票房刚过千万,走入下坡。

因膝盖骨刺发作,向华胜离开了香港和影坛。

《食神》上映,票房4000万。很可惜,它不是年度票房冠军。

「玩命的成龙」
冠军是《警察任务4》。在熬走了新艺城、永盛两大敌手后,80年末就红透了的成龙,终于尝到票房连冠的滋味。
1995年到1997年,《红番区》《警察故事4》《一个好人》让他坐稳票房王座。可惜,港片到此,已至衰颓之势。《红番区》高达5600多万,《一个好人》只有4500多万。

1998年,好莱坞大片入侵,《风云》票房跌至4100万。第二年,周星驰的《喜剧之王》上映,勇夺年冠,票房居然才2900多万。

当然,此后只要周星驰电影上映,就能掀起风暴,拿下当年票房冠军。

然而事变时移,港片票房光辉绚烂的数字,很快变得不值一提。

即便出现了《无间道》这样的神作,数据上也无力回天。因为华语商业电影的大盘,在1997年后,将会以无比惊人的速度增长。

王者争霸的战场,从此转移到了内地。

六、

1995年,《红番区》不但是港片冠军,还拿了内地票房亚军。第一名是《真实的谎言》。一年前,中国院线对好莱坞敞开怀抱,《亡命天涯》拿走2500多万人民币。第二年,《真实》就拿走了一个亿。

年度第三是姜文的《阳灿》,票房只有人家一半。国外大片,势不可挡。

而两年前,内地国产电影遭遇寒冬,体制改革迫在眉睫。那年冬天,韩三平去北京开了个会。会上,提及电影产量减半,大家都很懊恼。半年后,一纸调令把他带到北京。41岁的他成了最年轻的国有电影厂长。

必须搞商业片,韩三平说,不搞商业片,国产电影死路一条。为此,他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并有意识地栽培商业片导演苗子。

韩三平抓的第一个方向,就是主旋律。第一个项目,就是《孔繁森》。
1996年,内地票房前十,《孔》位列第八,是唯一上榜的内地片。剩下的依然由好莱坞和港片霸榜。韩三平又把《孔繁森》的艺术顾问陈凯歌找来,支持他拍了一部商业大片《刺秦》。演员阵容极度豪华,成本8000万。

为了拍它,韩三平找到一位浙江朋友,建了一座城。

后来它有了个广为人知的名字:横店。

结果,《刺秦》票房惨败。

「电影《刺秦》」
要是当时这片子豪华登顶,说不定就没有日后张艺谋《英雄》什么事儿了。韩三平没时间忧伤。又找到一个被枪毙过好几部现实主义作品的导演,这次给的钱很少,甚至要对方投钱参与。此人就是冯小刚。

1996年秋天,冯小刚住在通县一个烂尾别墅区里,裹着军大衣眺望京城,想起被枪毙的电影,感到人生灰暗。郑晓龙看他这么惨,就说拍个《编辑部的故事》电影版,取了个喜庆的名字《万事如意》,贺岁档上映。

片子票房一般,引起了韩三平的注意。 把冯找来说,你要发挥你的特长,为老百姓送欢乐。 那年,下岗工人很多。韩说你拍个让他们高兴的好不好?冯说谁下岗了还有心情看电影啊?思来想去,要不给大家伙儿送一些美梦吧?

于是立项《好梦一日游》,后来改名《甲方乙方》。

电影拍摄顺利,京圈诸多牛人帮忙。混录时,棚里师傅对冯说,小刚,这片子我看了好几遍直乐,肯定有观众缘。 上映后,《甲方乙方》收3600万,位列年度票房第九。第二年,《不见不散》成了内地片票房最高,年度第五。

排在它前面的港片,是成龙的《我是谁》。以及三部好莱坞。

票房最高的那部,叫《泰坦尼克号》。

它当时的票房是:3.6个亿。

这个数字不仅代表着国外大片的剧烈冲击,也代表了中国电影这片沃土上的票仓潜力。内地票房之王的争霸故事,这才算真正开始。

「那时候,他们还很年轻」
冯小刚是第一个靠这片沃土焕发生机而崛起上位的导演。《甲方乙方》后,他接连拍出《不见不散》、《没完没了》,牢牢占据着贺岁档票王宝座。一路投资他的王氏兄弟的“华谊”也因此打下坚实江山。

1998年,《没完没了》3300万票房,让冯导初尝国产片年度冠军的滋味。紧接着《一声叹息》《大腕》高歌猛进。但实际上,那些岁月里,冯导并没建立起不可赶超的优势。一直有位敌手,跟他和华谊暗暗较劲。

这个人就是张伟平。

七、

张伟平练过20几年的拳击。80年代末,他离开国企,去西门子上班,月入980块外汇券。通过他哥的关系,每年他生日宴成了影视圈聚会。

他和张艺谋相识于1989。熟识后,张哥经常带着张导吃京城各大名菜。

90年代,张伟平跟好兄弟下海,做航空食品、药品、房地产,迅速积累财富。他豪爽仗义,人脉极广。1996年,张艺谋想拍《有话好好说》。由于张、巩分手,投资人信心不足,撤资。张伟平拿出2600万,投了张艺谋。

随后,他成立了“新画面”。

由于没经验,不知道怎么利益最大化,电影亏了钱。实际上,《有话好好说》4600万票房,已是年度第五。内地片里仅次于《鸦片战争》,比《甲方乙方》还高出1000万。只不过这点优势,两年后就被抹平了。

1998年,《一个都不能少》上映,从贺岁档里杀出江湖地位的冯小刚以《没完没了》摘下国产电影票房冠军,《一个》屈居第二。两年后,《大腕》成为内地片票房冠军,冯小刚成为内地商业片的领军人物。

1998、1999、2001,抛开2000年输给《生死抉择》这部主旋律,四年下来,冯小刚连年夺冠,“冯氏喜剧”仿佛当年香港“许氏喜剧”一般,成为一块金子招牌。背后的华谊,风光无限。一路上升的姿态,像极了当初的嘉禾。

「《大腕》里的经典台词」
相比之下,那两年还在文艺片里探索的张艺谋尚未拨开迷雾。

《我的父亲母亲》《幸福时光》这两部电影,居然都没破千万。

张伟平急了。《幸福时光》上映后,老谋子遭遇口碑、票房双失败,再这么玩下去,迟早要下牌桌。张导很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口碑,也就只能允许两三部电影不赚钱。恰好那年,《卧虎藏龙》拿奥斯卡,张伟平找到片子的制片人江志强,商量怎么复制它的成功,搞就搞一波大的。

《英雄》因此上马,投资高达3000万美金,有一部分是向海外公司贷款。显然,这是一场豪赌。这么大一笔钱砸进去,一旦失败,满盘皆输。华谊那边不敢做这种豪赌,冯氏向来喜欢以小博大。

二张决定赌一把。

数年前,韩三平想在陈凯歌身上圆的一个商业大片梦,被张艺谋给圆了。和《刺秦》一样,《英雄》服化道、演员、场面、特效拉满。张导把自己关于色彩的美学风格和人海战术用到了极致。但这还远远不够。

早在推出《我的父亲母亲》和《幸福时光》时,张伟平就展现出过人的营销天赋。前者拿艺谋初恋故事做噱头,后者搞全国海选。

这次《英雄》,他花了130万在人民大会堂搞首映礼,邀请中外500家媒体到场,安保措施做到极致。公映前,他拍卖影像版权。张艺谋还没见过钱的市面,100万都不敢叫,底价定80万。结果张伟平把它拍出了1780万的天价。

电影未上映,先赚足噱头。伟平告诉艺谋,影片肯定破亿。艺谋不敢相信。最后《英雄》以2.5亿票房,创下十年来国产片最高纪录。

伟哥得意地说,艺谋从来没拿过票房冠军,这是我送他的一个礼物。

「张艺谋不愧是摄影出身」
提及00年代的商业片票王,人们总觉得冯小刚和华谊一枝独秀,是毫无争议的南波万。可实际上,每当他们撞上二张,几乎都输了。

2003年,《手机》拿下年度票房冠军,那是张艺谋没发片。第二年,张伟平又砸了2000万给《十面埋伏》做首映礼,尽管《天下无贼》把冯导送进了亿元票房大导的队伍,也还是排在《十》的后面。

2006年,张伟平让周杰伦强行加塞儿参演《满城尽带黄金甲》,又把《夜宴》压到了第二。还把内地电影票房纪录提到了2.9亿之巨。次年,《集结号》2.7亿夺冠,老谋子没上新片。他忙着搞奥运的2008年,冯导《非诚勿扰》又把纪录数字提到了3.2亿。那时,二张出现了矛盾。

张艺谋搞奥运,张伟平把公司关了,健身、泡温泉,减肥35斤。忙完,张艺谋觉得《金陵十三钗》的本子不满意,往后推。张伟平把江志强叫来。江鼓励张艺谋拍《英雄2》,伟哥说快别,他现在烦死大场面了。

张艺谋想翻拍科恩兄弟。《老无所依》很火,谈版权要几个月,新画面等不了。

于是就说拍《血迷宫》。开拍前,张伟平定了小沈阳。有了《三枪拍案惊奇》。这片子出来,被骂得很惨。连张导的恩师吴天明都看不下去。

也就是那一年,华谊上市,烈火烹油,鲜花似锦,风光无限。

「《十三钗》是一个转折点」
为了挽回艺术声誉,张导全心扎进《十三钗》。就在这个空挡里,冯小刚一年之中上了《唐山大地震》和《非诚勿扰2》。一个6.6亿,一个4.7亿。一步迈入10亿票房之王。同年,葛优参演《让子弹飞》和陈凯歌《赵氏孤儿》,成为中国第一个独霸贺岁档的演员,号称“10亿影帝”。

那真是冯小刚和葛优站得最高的日子。

不过第二年,张艺谋就凭借《金陵十三钗》掰回一城,又拿了票房冠军。但也因为张伟平干预创作,二张的缘分,逐渐走到了尽头。

同年10月,冯小刚终于开拍他酝酿19年之久的《一九四二》。

彼时,局中人尚未得知,二张分裂、《一九四二》开拍这两件事,是一个巨大转折。华谊、新画面的风光,即将被新势力替代。

2012年,那个被渲染为世界末日的年份,票王的战场,要变天了。


八、

文艺片是不好搞的。文艺片商业化,更难搞。2005年,张艺谋抽身去拍《千里走单骑》,这才让陈凯歌的《无极》登顶,成为年度票房冠军。

那时,有媒体又聊起张、陈两人的旧事,说他们的对决,将是华语电影接下来十年乃至十五年里最有看头的故事。这显然高估了陈导在商业片领域的上限。其实他拍商业片这么多年,就靠《无极》拿了一次票王。

所谓“第五代”那拨人,另外也只有姜文用《让子弹飞》打过响亮的一枪。

「什么叫经典站位」
真要说对决,还是冯、张之间。整个00年代的国产电影,两人背靠华谊、新画面,彼此交替上升,用一个又一个数字,让国产片票房纪录冲破6亿大关。伴随着经济腾飞,热钱涌入,内地票房增长恍若港片昨日重现。

这时候,大家纷纷猜测,冯、张二人到底谁能先拍出10亿票房的电影。

谁都没想到,那个人会是徐峥。

当年港片扳倒一个个旧王的电影,是喜剧,这一次,还是喜剧。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徐峥参与的都是些小成本电影。人们对他更多的印象,还是《春光灿烂猪八戒》,把他当电视咖。徐峥很想搞电影,可欲入其门不得入。所以在陶虹邮箱里看到宁浩的邀请函后,才一分钱不要参演了《疯狂的石头》。《石头》成本极低,却拿到年度票房第十的好成绩。

2006年,他参演张艺谋同学张建亚拍的《爱情呼叫转移》,又露了一回脸。从这时起,他就有意识地参与导演、编剧工作。2年后,他监制小成本电影《夜·店》,两百万的投资,拿到一千万票房。

随后,他参与《人在囧途》。片子讲内地故事,请来的导演叶伟民却是香港人。很多导演工作,都是徐峥做的。800万成本,拿了3700万票房。

命运为徐峥指了一条明路。

整个00年代,内地电影大量资源都倾斜给了冯、陈、张三人,其他导演基本上没戏唱。这三部电影给了徐峥以启示。他打算弄一部《人在囧途2》。写出剧本后,跟版权方产生冲突,愁得他坐在望京咖啡馆外天天抽烟。最后,徐峥另起灶炉,带着新剧本冲进王长田办公室,连说带演获得了投资。

《泰囧》上映,以无数人完全没预料到的方式票房大爆,将国产电影票房带入10亿大关。这一年,《一九四二》票房惨败。

「这也是王宝强的新起点」
次年,周星驰带着《西游降魔》回归,毫无意外摘下票王桂冠。没两年,《捉妖记》和《美人鱼》前后脚把国产片票房纪录提升至20亿和30亿之上。

无论是民营资本还是新人导演们都看明白了,中国电影已经进入混战厮杀的模式,再不像00年代那样,只有那谁一家独大。票房冠军的铁王座,今天你坐得,明天我也坐得。各路势力,因此蠢蠢欲动。

《泰囧》成爆款后,徐峥并没着急进入第二部电影。但运气依然站在他身旁。因为《无人区》反复修改,上映延迟,宁浩不得不另寻题材。在陪情感失意的编剧岳小军南下自驾游时,他看到风景区里的阿凡达巨画像,看到那些打扮成外星人妹子拉游客合影。回去后,他把这些写进了《心花路放》。

比起《泰囧》,《心花路放》里徐峥明显胖了。这也暗示了他那几年圈中地位的增长。有宁浩、黄渤、徐峥这铁三角聚首,背后又有号称“爆款精算师”的宋歌宋老板做发行,《心花路放》勇夺年冠。

宁浩第一次尝到票房之王的滋味。

很可惜,那也是唯一一次。

「《心花路放》里的沈腾」
第二年,徐峥觉得不能再拖了。国产电影市场瞬息万变,如果不趁热打铁,就亏大了。《泰囧》12亿票房,他作为导演,并没分到很多钱。在筹备新片时,他拿剧本知识产权、演出、导演薪酬换来影片近一半的净收益权。对于当时热度尚未退散的徐峥而言,这次创作,更接近一次豪赌。

当时徐峥手上剧本有很多,还有特别有深度的人性故事。但为了保险起见,他最终选择延续“囧系列”。《港囧》拿下了16亿票房。

16亿不算少,但黄雀已在身后。
同年,《夏洛特烦恼》上映。
起初,观众以为这是一部春晚小品演员的玩票电影,结果它拿了14亿。

而且迅速捧红了沈腾。

九、

《夏洛特烦恼》项目上马,受的正是《泰囧》的刺激。

开心麻花成立很早,一直在做剧场。《夏洛特烦恼》是2012年的戏,构思来自天涯论坛上一个帖子,说假如有一天,你在高中课堂上醒来,发现现实生活只不过是一场梦…《泰囧》成功后,开心麻花觉得,有那么被观众检验的戏,为什么不每年拿一部出来,把它们改编成电影?

起初选的是《乌龙山伯爵》,麻花最经久不衰的作品。但电影化难度较大,就说先改个简单的。《夏洛特》上马,正好沈腾凭《欢乐喜剧人》火了,又上过春晚,就把他推出去。片子成本低,没什么大明星,筹备时请一帮专家提意见,有人说你们干脆在舞台上演,找摄影机录,就叫「舞台电影」。

专家果然是最耽误事儿的。

影片刚上映时,关注度很小。麻花赶紧拿100万出来,给多年来积攒的老粉发福利,请他们免费观影。“自来水”源源不断地来了。

《夏洛特》上映后,导演大鹏发了条微博,说被深深震撼了,幸亏《煎饼侠》早上了,不然不好意思给自己摇旗呐喊。 大鹏没有判断错,开心麻花有备而来,第二年《羞羞的铁拳》就拿到了22亿的票房。

这个数字,一下就超过了徐峥的第二部电影。

「经典咏流传」
但在那年,22亿距离票房之王的差距,还有很远很远很远。
那一年,同样是一个此前并不被广泛关注的新人导演,突然爆发,并一口气将国产电影票房的纪录,提高到56亿之巨。

还创造了一个名词:战狼。

短短几年间,国产票房纪录迈过10亿、20亿、30亿门槛,人们惊异于市场票仓之巨大的同时,也惊异于以前那些不怎么被关注的演员,怎么个个牛逼了。 事实证明这种惊异还是低估了市场潜力。当一拨又一拨人排着队去看《战狼2》时,广大群众才意识到原来一部国产片是可以破50亿的。

关于吴京的故事,此前在「 功夫片往事 」里已经详细讲过,这里就不展开了。简而言之,就是香港功夫片末落之际,他却跑去从头开始,给甄子丹做配。没混出来,回到内地,参加地震抗灾,有感于军人的力量,跑去特种兵部队特训并拍出一部小成本的《战狼》,拿了5个亿。

那是2015年,《港囧》《夏洛特》《煎饼侠》上映,《捉妖记》《寻龙诀》冠亚军,观众们还在奇幻视效和生活喜剧之间流连忘返。

5个亿的票房,根本没多少人注意。

殊不知,吴京已经暗暗踩中了时代的巨大风口:

主旋律的春天又来了。


十、

世事兜兜转转,仿佛一个8字。转悠了一大圈,突然又回到原点。

主旋律电影提出很早,早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国产电影减产,观影人次连年下降,1996年全国电影工作会议召开。那是建国以来最高规格的电影会议。会上提出一种说法,叫做“一部主旋律要得到5种资金支持”。

这也是为什么韩三平去北京后重点抓的第一个项目是《孔繁森》。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