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物种日历
兔狲、龙猫、几维鸟,总有一款毛球打动你;铃兰、桔梗、四照花,植物们也可以萌萌哒~ 跟着日历娘,每天认识一个物种,让你的世界,每天变得更萌一些!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北方  ·  2300000000+! ·  22 小时前  
新北方  ·  一家人为喝酒提前吃药,结果进抢救室 ·  3 天前  
新北方  ·  2025春节档同期电影票房创新高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物种日历

曾经的陆地霸主,原来是个擅长划水和摸鱼的家伙!

物种日历  · 公众号  ·  · 2025-02-05 11:53

正文

棘龙(Spinosaurus)的外貌非常独特,有着如鳄鱼般的长嘴、大大的背帆,加上长达15米、硕大无朋的身躯——甚至比成年霸王龙还大——使其成为极具标志性的恐龙之一,也是影视作品中的常客。在电影《侏罗纪公园III》中,棘龙更被渲染为超越陆地霸主霸王龙的形象。


电影《侏罗纪公园III》中,棘龙成为陆地霸主,甚至打败了霸王龙丨《侏罗纪公园III》


但随着越来越多化石的发现,科学家们开始认识到,棘龙虽然有着肉食恐龙中排名第一的身长,但它主要以鱼类为食。而为了适应捕食鱼类的水生环境,棘龙也演化出了和我们想象非常不同的形象。


在一篇发表于《自然》的研究中,由古生物学家尼扎尔·易卜拉欣(Nizar Ibrahim)所领衔的团队甚至发现,棘龙可能还长有类似水生生物的大尾巴。


Twitter网友恶搞的棘龙最新“复原图”。

殒落于二战炮火的埃及巨兽

棘龙不只长相独特,就连它的发现史都极具传奇色彩。


最早的棘龙化石由德国古生物学家恩斯特·斯特莫(Ernst Stromer)所带领的团队在埃及发现,并于1915年首度发表。但在最初的论文里,斯特莫对这个大家伙真正的样貌也非常怀疑,因此除了骨骼描述外以及精美的骨骼图片外,并没有给出太多生态复原相关的说明。


斯特莫1915年发表的棘龙骨骼图片丨Ernst Stromer / Wikimedia


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关系,最初在埃及找到的许多标本都延后许久才运回德国,因此斯莫特在1934年又再次描述了棘龙的尾椎等补充材料。直到1936年,他才终于给出第一个棘龙的复原图。


但由于当时缺乏棘龙上颌骨及四肢骨骼,这个复原主要是参考了如异特龙、暴龙等大型肉食恐龙;再加上当年流行把二足站立的恐龙复原成袋鼠站姿,因此复原图和现在认识的棘龙有很大的差异。


过去科学家对棘龙的想象图丨National History Museum


这些棘龙标本都被存放于慕尼黑古生物博物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斯莫特曾要求将这些化石移至安全的地方,但遭到纳粹军官拒绝。最终在1944年盟军的轰炸中,这些标本付之一炬,仅留下当年的照片、图片以及论文作为唯一的证据。


棘龙最初的标本虽然已经毁于战火,但这类恐龙的分布非常广泛,从英国的重爪龙 Baryonyx、巴西的奥色拉龙 Oxalaia,到泰国的暹罗龙 Siamosaurus、老挝的鱼猎龙 Ichthyovenator等,都是棘龙科成员。


透过对这些近亲的研究,科学家们从它们与食肉恐龙不同的牙齿形状,以及有些化石腹部残留的鱼骨头和鳞片上,逐渐认识到棘龙应该以鱼类为食;加上后来发现的上颌骨化石,棘龙的头部复原也从原先类似于异特龙、霸王龙的形态,转变为接近鳄鱼的大长嘴。


和其他肉食类恐龙不同,棘龙的牙齿呈圆锥形,上面有纵向的沟槽,可以用来抓鱼丨James St. John / flickr


棘龙科成员的复原图,全部长着如鳄鱼般的嘴。从左到右依次为激龙属、重爪龙属、棘龙属、似鳄龙属以及鱼猎龙属丨Mario Lanzas / Wikimedia


但究竟棘龙是像鳄鱼一样多数时间待在水里的半水生动物,还是像某些熊一样只在需要时到水边捕鱼,一直以来争议颇多。

最长的身躯却是小短腿

2008年,易卜拉欣在因缘际会下,结识了摩洛哥的矿工,他们会贩卖工作时找到的化石。经过鉴定,易卜拉欣发现这是棘龙的化石,并立刻让矿工带领自己到发现化石的地方。


最终,他发现棘龙化石出土于卡玛卡玛地层(Kem Kem beds),属于1亿1000万年前至9500万年前白垩纪晚期。 


易卜拉欣(左二)有德国和摩洛哥血统,更易于和摩洛哥当地人亲近并探询恐龙化石丨University of Detroit Mercy


之后,易卜拉欣又到该地层多次进行发掘,找到许多过去从未发现的棘龙化石材料。在2014年发表于《科学》的研究中,易卜拉欣提出棘龙包含了许多适应水生的身体特征,例如身体较为细长,和鳄鱼一样后肢粗短,后肢的爪子较平不呈勾状且脚趾分散——代表可能有蹼,此外骨壁还和企鹅、海牛等水生动物一样都比较厚等等。


这些特征都显示棘龙应该是半水生的恐龙


以泳姿进行展示的棘龙骨架丨Mike Bowler / Wikimedia


但此论文发表后受到许多学界的质疑。有些声音认为这些骨骼并不来自同一个体,例如成体的身体加上幼体的脚也会看起来是短脚;另外也有些人质疑2014年发表的只是棘龙的近亲,并没有足够证据显示它就是棘龙。因此易卜拉欣和长腿陆生棘龙派的争论就持续进行着。


2018年,易卜拉欣再度回到摩洛哥进行发掘,一方面是想要找到更坚实的证据来证明自己水生棘龙的观点;另一方面是他听说将有化石贩子来此进行商业发掘,因此他必须与时间赛跑,比这些贩子更早一步将化石挖出来研究。 


摩洛哥的化石挖掘现场丨Nizar Ibrahim et. al. / Nature (2020)


这次发掘带来了惊人的发现——易卜拉欣的团队在当地找到了棘龙的脚爪和大量保存完好的尾椎。这批骨骼与2014年发现的相比没有重复的,很可能属于同一只恐龙,因此可以排除之前对于这些骨骼来自不同恐龙个体的质疑。另外,本次发现的尾椎和1934年斯莫特补充发表的棘龙尾椎几乎相同,因此也可以证明本次找到的化石就是棘龙本尊,不是其他近亲种类。

不只短腿,还有大“鱼尾”

本次发现的亮点在于几乎完整的尾巴,而这个尾巴有别于一般兽脚类恐龙的尾巴,尾椎上、下的突起(神经棘、脉弧)特别长,俨然就像一个大船桨一样;而且尾部的脊椎也比其他兽脚类恐龙灵活,推测可以更加自由地左右摆动。


这根大尾巴在水中可以帮助棘龙推进,让它成为名符其实的水中蛟龙。


新研究中的棘龙尾巴,可看到尾椎上下的突起特别长丨Nizar Ibrahim et. al. / Nature (2020)


为了证实这根大尾巴确实对游泳有帮助,易卜拉欣还求助于哈佛大学博物馆的史蒂芬妮皮尔斯(Stephanie Pierce)以及鱼类学家乔治·劳德(George Lauder)。他们除了进行计算机模拟外,更制作出了棘龙尾部的模型,并放在水缸中收集相应的水流及游动数据。


实验结果证明,棘龙的大宽尾确实能产生八倍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