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的交通公园,健身锻炼的人很多,而在公园的西北角,一处被铁栏围起的篮球场格外引人瞩目,因为它的入口有一道特别的旋转铁门,进入球场的健身者都会拿起手机扫门上的二维码。
球场外停着一列共享单车,共享单车的出现确实改变着许多人的出行方式,而这个篮球场被称作“共享篮球场”,随着共享健身模式的推广,也会改变很多健身爱好者的运动方式。
早晨的时候,这片球场里的人并不多,而且大部分来运动的人并没有带篮球,他们都是在一旁的租球机里“借球”打。不过到了下午,打球的人多了起来,3人一队或4人一队,打着擂台性质的半场比赛。
“我们几个球友,几乎三到四天就来打一次,别看这里打球要花钱的,但晚上人更多。”鲁先生乘着在球队“下擂”的机会跟记者聊了起来,“我们有时候也去附近其他场地打球,但只要这里有空,都会来这里,算是首选吧。毕竟这里的设施、环境都比较好,最重要的是,来这里消费的基本都是认真打球的,没有‘闲杂人’。”
鲁先生表示,现在全民健身的热潮越来越火,不管男女老幼都想健身,问题是地方就这么点,“我也看过以前的报道,说是别的城市广场舞大妈大爷们占了篮球场,不说谁对谁错,大家都有健身的权利,但协调起来确实有难度。但像这样的共享篮球场,愿意花钱来的都是想认真打球的,至少篮球场远离的广场舞。而且消费也不贵。”
记者发现,这里的消费标准是平常时段每人5元一小时,18点以后8元一小时,而上午10点以前是免费的。球场有自动出售饮料和租球的机器,晚上球场照明情况也很不错,确实是环境比较好的室外篮球场。但毕竟只有一块完整的球场,分开也只是两个半场,会不会出现人满为患的情况呢?“反正我们很少遇到人太挤的情况,因为你扫码成了会员,APP上会随时显示球场里目前有多少人在打球,人多了我们就去其他场地。”鲁先生表示,这一个月来,自己和朋友在这里打了五六场球,也没有遇到什么抢场地这样的纠纷,“大家都是来打球的,时间长了都认识,彼此也都有默契,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而且大家线下打球,线上也都加了群,有时候约个球什么的,以球会友嘛。”
在篮球场外有一个类似接待处的小屋子,一位老伯坐在屋里,几乎每隔几分钟就会有人找他询问,“这里的场地晚上开到几点”,“这里能不能包场”……而负责球场管理的毛小姐告诉记者,这位已经退休的老伯是专门请来志愿者,毕竟共享球场运营时间并不长,还需要回答一些消费者的疑问,而未来会以自动化管理为目标。“我们球场里装了许多探头,通过远程移动端视频流,可以随时了解球场里的情况,其实是不需要现场管理者的。如果发生了异常情况,远程管理人员会在移动端及时语音通知,现场广播,”毛小姐介绍说,“当然在高峰时段,我们会有工作人员在现场,主要是为打球的消费者提供服务。”
随着共享单车的横空出世,共享经济成为一种新型商业模式。这种模式通过互联网技术手段,打破了时间、空间、信息的限制,达到供求双方的自由连接,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如何将共享经济引入体育行业之中,利用互联网技术来优化器材、设施、人员、场馆等资源的配置,成为新的方向。
共享篮球场的出现也正是这个方向上的一步,静安区体育局局长俞彪告诉记者,这样的共享篮球场在上海目前有两片已经开始试运营,在国内也是独一份,共享球场的出现主要是为了提升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而且通过这种多元化体育互动平台,可以形成极具价值的城市体育运动大数据。“如果未来这样的球场多了,健身者通过APP就知道哪些场地有空位,能更好地合理利用资源。未来这种共享健身模式还会推广到其他运动,比如羽毛球、乒乓球等。如果这种智能化、互动化的连接一旦形成,可促进广大市民对体育场馆等运动资源的充分利用,让体育运动成为更多市民的生活方式。”
首席体育官秉承产业发展规律,深入体育核心资源,脚踏实地,精耕细作,为助力和推动体育产业健康发展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