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回响电影
推荐好电影,为爱电影的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涵江时讯  ·  《哪吒2》登顶!福建企业立大功! ·  昨天  
安徽商报  ·  刚刚,100亿,全球第一! ·  4 天前  
安徽商报  ·  刚刚,100亿,全球第一! ·  4 天前  
江苏新闻  ·  80.20亿元!全球第一! ·  4 天前  
Sir电影  ·  春节档还没结束,这戏就快砸了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回响电影

豆瓣8.8,这才是真正的“颜控”首选

回响电影  · 公众号  · 电影  · 2018-08-07 21:19

正文

纪录片,是纪实影视的艺术,也是人文情怀的艺术。


近几年来,着重于贯通人情与文化的纪录片越来越多。


去年年底,西藏人文纪录片 《极地》 大放异彩,在豆瓣上取得了9.4的超高分。



如今,另一部人文纪录片应运而来,并且也获得了甚为可观的 8.8分


其风景之壮美圣洁,影调之祥和静谧,令人不禁对 新疆 心生向往与敬畏。


它就是,由央视出品的大型新疆人文纪录片——


《天山脚下》


在视觉上,这部纪录片为观众呈现出了极致的美。


新疆有16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还有美丽又各式各样的地貌。


《天山脚下》镜头里的新疆风光,绝美到令人失语。



这部纪录片由22个新疆的人的故事构成。


在这片土地上,新与旧相交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绽放着蓬勃的生命能量。



在天山北边的草原腹地里,有一片原始的野杏林。


每年春天到来时,杏花便会开遍山谷,似梦似锦。




哈萨克族,是马背上的民族。


杏花飘香的新源县,亦是伊犁天马的重要产地。


每年的这个时候,草原上的哈族牧民们,就要往春季牧场转场了。



四岁的 阿伊布兰 正在学习骑马。


父亲希望,他能在回乡里上学之前学会这项技能。



阿伊布兰觉得,不需要大人的教学,自己就能把马给骑好。


可是,当他想纵马奔驰时,马却怎么也不听他的话。



在一次次的尝试里,他摔下了马背。


他受伤了。



可是,坚强的小阿伊布兰身上流着哈萨克族人的血。


他没有去寻求爸爸的安慰和帮助,而是利用树的高度,再次回到了马背上。



当他终于成为一名“小骑手”,驾着缰绳在草原上奔驰时,坚韧动人的生命力从中发扬而出,熠熠生辉。


一个哈萨克族人与马相伴的一生,开始了。



如果说,马是哈萨克族人的翅膀,那么鹰就是哈萨克族人的眼睛。


在阿尔泰山深处的阿热勒乡,生活着爱鹰的哈萨克族人。


他们有着驯养 猎鹰 的传统。




吾勒普汗 的家庭,是乡里知名的驯鹰家族。


带上各自的猎鹰一决高下,是家族五兄弟最重要的冬日活动。



今年的比赛,本该是吾勒普汗的父亲参加。


可是,父亲忙于工作,照顾猎鹰并带它去比赛的重任便落在了儿子身上。




然而长期在外上学的吾勒普汗, 已经和 自家的猎鹰有些生疏了。


第二天,四个叔叔带着吾勒普汗出去练习放鹰。


叔叔们的猎鹰都能准确无误地降落在主人的肩膀上,与 骁勇善战的他们组成了最佳的捕猎搭档。



只有吾勒普汗和他的猎鹰,还没能达成这样的默契。



父亲想将驯鹰的技艺传授给儿子,便抽出时间,带着儿子和猎鹰一起出了门。


在传达驯鹰的快乐与艰苦的同时,也帮助儿子培养与猎鹰的默契。



很快,比赛的日子到了。


雪原中已经放好了活兔, 五兄弟要依次放出自己的猎鹰去捕获它。



今年,吾勒普汗的猎鹰赢得了比赛。



按照传统,当猎鹰超过七岁后,哈萨克族人便会将之放归山林,繁衍后代,之后,再到山里寻一只幼鹰来抚养。


这是生命的延续,也是他们与自然共存的法则。


吾勒普汗只希望,那时候的自己能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哈萨克族驯鹰人。



禾木乡,中国西部最北的乡村。


那里的 图瓦人 ,生活在零下四十多度的环境里,屋顶屋外积雪成山。



小朋友们喜欢玩一种叫作“跳雪”的游戏。


他们先爬上最高的屋顶,然后跳到厚厚的积雪里。



而大人们,则更喜欢 滑雪


他们渴望在严寒的天气里登上海拔三千多米的高山顶峰,然后从山顶上一口气滑下来。



他们选择的,是一座多险峻陡坡、积雪松软的山,极其难以攀爬。


对于脚踩着滑雪板的他们,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但不屈不挠的图瓦青年们步步攀登,不言放弃。


当他们登上定点,脚踏着滑雪板一气滑下时,生命能量喷薄而出。


年轻的勇士们像雄鹰一般,在山间雪原上展翅飞翔。




除去雪的严寒,这里还有 的酷热。


吐鲁番的火焰山下,有一个三堡乡,炎热异常。



而那里的人们,保有一个清凉的习惯:


在屋顶上睡觉。



每到傍晚,从葡萄园而来的清风拂过。


火焰山下的梦,有着最甜美的味道。



胜金乡,则是火焰山背后的维族村庄。


布尔汗 是这里的小学音乐老师。



在他的老家鲁克沁, 有一种综合的音乐形式:


木卡姆。


它被称作维吾尔族音乐的母亲,却鲜少为人所知。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木卡姆,布尔汗想要召集当地的老艺人们一起演出。


可他们有的忙于工作,有的身体不佳,都对此保留了态度。



布尔汗逐渐意识到,想再次召集这些老人已经很困难了。


他便与几位老人相约在自家,希望能一起弹琴聊天,从长商议此事。



最终,态度犹疑不定的老人们还是都来到了布尔汗的家中。


在夕阳的余晖下,他们弹起琴,唱起歌,跳起舞。



木卡姆是他们的血肉细胞。


只要生命不会消失,这来自大地的歌声和乐声就不会消失。



音乐响起的那一刻,华发老人仿佛又重新成为了意气风发的少年。



各式各样的故事,使得这片土地散发着浓浓的人情味。


而除此之外,新疆境内还有许多佛教文明遗迹散落在各地。


起源于印度的佛教,正是经过新疆才传入了中国内地。



更令人 庆幸的是,这些佛教遗迹并未被完全湮灭在历史的尘埃里。


在天山南麓,明武塔格山的悬崖上,有一处克孜尔千佛洞。



这里有众多美轮美奂的石窟遗存。


开凿时间甚至比敦煌还要早三个世纪,并持续兴建了六百多年。


两千多年前的人们,将无数传奇故事浓缩在一个个艺术的菱格里,等待着后人的探寻。



福建人 梁观松 ,是这里的“常客”。


只有每天早上泡上一杯从福建带来的茶叶,才能让他感受到故乡的味道。



他的工作是临摹壁画。


因为只有人工临摹,才能再现出数码技术不可复制的质感与神韵。


临摹一幅画的准备工作,有时会长达好几个月。




要细细研磨从阿富汗进口的青金石。



还要使用克孜尔当地的细土作底板。



梁观松的临摹工作寂寞异常。


他一年只能拓下五平米的壁画。


而每一次面壁临摹,都像是一场朝拜,一种修行。



这份寥落与宁静,只有女朋友远道而来的电话能打破。


这一次,女友要来看他。



夜里,梁观松修补起自己淘来的两只茶碗。


他想和女友一起坐下喝喝茶,享受这份远离世俗的安宁。



出生在龟兹的高僧 鸠摩罗什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