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背花朵锦
宋锦历史悠久,由于其色泽华丽,图案精致,质地坚柔,被称为中国“锦绣之冠”,因产地主要在苏州一带,故又称“苏州宋锦”。宋锦与南京云锦、四川蜀锦一起,被誉为我国的三大名锦。宋锦起源于12世纪的中国宫廷,当时的皇帝宋高宗为了满足宫廷服饰和书画装裱,大力推广宋锦,并专门在苏州设立了宋锦织造署。
宋锦在继承汉唐织锦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不但运用于佛教文化,还可用作书画装裱、经卷裱封、幔帐、被面、垫面以及衣料等,而且还一度成为丝绸之路的主要输出品而传播到世界各国。14世纪到19世纪是宋锦最鼎盛的时期,20世纪初,因为受西方现代化工业的冲击,以及多年的战乱,从明清时代开始衰落,传统宋锦一度衰落,宋锦的制作技艺几乎失传。1999年苏州宋锦织物厂停产倒闭,有关宋锦的织机、人才及工艺技术资料散失,使传统宋锦的生产面临人亡技绝之危。
一位70多岁的老人要将这项传统工艺“复活”,她叫钱小萍。
钱小萍
1939年,钱小萍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县的一个普通市民家庭,因为家中经济贫困,初中毕业的钱小萍放弃了升高中考大学的机会,考进了新成立不久的苏州丝绸工业学校(后改为苏州工学院,1997年并入苏州大学)。在此之前,中国虽然有着悠久的丝织业历史,但一直是手工作坊,师徒相传,既没有人专业去研究,也没有系统的理论,更没有专业学校培养专业人才。从苏州丝绸工业学校毕业出来的19岁的钱小萍,成为新中国培养出的第一批丝织专业人才。
在学校学习期间,钱小萍爱上了精致、华美的丝绸,简单的一根蚕丝,能织出各种厚薄、或光滑柔软,或自然褶皱、图案繁复、色彩艳丽的丝绸,爱美的钱小萍从此把自己的一生都和美丽的丝绸联系在了一起。
从学校毕业的钱小萍,顺理成章地进入了苏州丝绸研究所。当时的研究所刚刚成立不久,只有一间大屋,几张台子,条件非常简陋。钱小萍回忆说:“这里的丝绸资料很多,要研究、设计的东西也多,但研究所的设计人员都是家传手艺人,虽然在丝绸的织造方面有很多的实际操作经验,但真正能做科研、会画图搞设计的人很少,我是第一个从专业学校毕业的年轻人。”钱小萍进入苏州丝绸研究所工作后,学习、分析、研究的丝织物大部分是锦缎类,这类织法繁复、色彩华丽的织品深深地吸引了她,也为她之后进行宋锦的研究打下了基础。她设计的处女作“莹波沙”,就以构思巧妙、工艺精良而获得成功,行销到前苏联和东欧各国。
在丝绸研究所工作的时间里,钱小萍居然用丝绸参与了一项医学研究。
鸳鸯纹宋锦
上世纪50年代末,纺织部和卫生部联合下达了研制人造血管的任务,上海胸科医院和苏州丝绸研究所接受了这一新课题的研究,作为最年轻的设计人员,钱小萍成为金纯荣师傅的助手也参与其中。当时中国在人造血管领域还是一片空白,除了从国外带回的一小段样品外,没有任何现成的资料作参考,更没有一点经验作依据,完全要从零开始。在金师傅的指导下,钱小萍做了大量具体、细致的工作:分析样品,摸索其工艺参数和工序,绘出图纸进行原材料加工,然后模仿试制,就这样,中国第一代人造血管研制成功了。后来钱小萍又独立负责了用涤纶取代尼龙,经过三年研究,1963年获得成功并投入了生产。
1973年,上海胸科医生的医生专程到苏州找钱小萍,商讨共同研制新型人造血管,不仅是因为她有研制人造血管的经验,更是因为钱小萍对织物结构设计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技巧。这次医院方提出了制作内壁有绒毛、性能大为改善的新型血管的设想,钱小萍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接受了。在以后的时间里,钱小萍利用业余时间频频去汗衫厂和织袜厂进行调研,最终确定了用机织取代针织的构想。1979年,一种内壁有卷曲形绒毛的机织涤纶毛绒型人造血管终于试制成功,经过临床试验,效果很好,这就是中国第二代人造血管。这项技术1983年获得国家发明三等奖,1986年获得14届日内瓦国际发明镀金奖和第35届布鲁塞尔尤里卡国际发明博览会银奖,并取得了国家专利。
九品莲花纹宋锦
上世纪70年代,长沙马王堆墓被发现引起世人关注,同时出土了大量的丝绸衣服,虽历经2000多年但依然保存完好、色彩艳丽。已调到苏州丝织试样厂任设计组组长的钱小萍到长沙马王堆墓进行丝织文物的现场分析测试,看到那些精美绝伦的丝绸品就激动了,尤其是一件‘素纱单衣’,居然还不到一两重,钟爱丝绸文化的钱小萍被伟大祖先2000多年前的高超丝织技术震撼了,也被深深地感染了。从那一刻起,她决定建一座丝绸博物馆,让古老的丝绸文化走出阴暗潮湿的墓穴,让濒临消失的传统工艺“复活”,走进现代人的生活。可是现实是,在丝绸的故乡中国没有一座丝绸博物馆。掌握传统工艺的老师傅们越来越少,能反映我国古代丝绸文化的高档品种更是少之又少。
钱小萍的工作室四周挂满了她所复制和创新研发的宋锦作品。年过七旬的老人,看上去神采奕奕。(人民网记者 翁奇羽 摄)
她觉得自己作为一名丝绸研究者有责任去拯救丝绸文化,并将之传承下去。她开始不停地向社会呼吁要兴建一座丝绸博物馆。
钱小萍先是走访丝绸行业的老前辈,调查苏州丝绸工业历史的盛况与衰败的现状,和同行胡芸一起写出了《恢复和发扬苏州丝绸传统产品》的调查报告,《救救传统丝织品》等文章,又在政协会议上提出了《在苏州紧急成立一个古老丝绸产品研究中心》的具体提案,并正式提出创建苏州丝绸博物馆的设想。
虽然遭遇过数不清的困难,好在她的一番苦心和艰辛还是有人懂,好多丝机织造厂都知道我的困境,都不收她钱。她独特的构思和不屈的创业精神打动了很多人,1985年,苏州市政府正式批准筹建苏州丝绸博物馆,并委任钱小萍负责。凭借5万元人民币的政府拨款和6年的苦心经营,1991年,中国第一家丝绸博物馆终于在苏州落成。
钱小萍工作的重心放在了历代丝绸织锦的研究复制上,又创建了中国丝绸织绣文物复制中心。由于宋锦失传多年,流传下来的画样本就很少,技法也大多失传,技术人员严重流失,就连实物和图片也难得见到。复制文物的过程非常繁琐,而且难度特别大。因为看不到文物实体,只能根据博物馆提供的资料去研究文物的结构和工艺,然后再进行复制工作。钱小萍有一个书柜,放着很多档案袋,其中一个里面有她1966年为复制一块宋锦残片做的工作笔记。在这个笔记本里,有一块宋锦的残片标本,还有写满了密密麻麻字的纸页,画满了纵横交错的线条,到处是圈圈点点的标注。笔记本已经被翻得边都变毛了,封面也是用好几块透明胶带粘起来的。
复制的重点不是织制,而是做结构分析和图案设计,钱小萍会亲自做这一项工作。宋锦技艺不是“一针一线绣出来”的概念,而是需要前期设计图案和结构,从纹制、装造到经纬线加工、织机式样等,一系列复杂的工艺流程,更像一项系统的建筑工程。如果是复制文物的话,前期工作就更耗费精力和时间了,钱小萍根据资料分析结构和工艺”,而非照着实物依葫芦画瓢,其难度可想而知。
每得到一个新画样,钱小萍都要拿着放大镜一厘米一厘米的研究,一种花纹都要研究几个月,然后画出图稿,设计织法,如果手工织锦,一天只能织几厘米。钱小萍看到文献上记载的宋锦代表作《清·菱格四合如意锦》,却为没能见到实物而遗憾。一次,钱小萍路过一家文物商店,不自觉地又走进去问店主有没有宋锦收藏品,店主从箱子里找出几件宋锦残片,钱小萍顿时眼前一亮,发现其中一块正是“菱格四合如意锦”,虽然只是一小片,她却如获至宝。于是她和店主商量先借回去分析研究,并通过进一步设计改进,最后终于仿制成功。当她把仿制品送给店主时,店主惊叹到:“宋锦又复活了!”
宋锦《极乐世界图轴》图稿(人民网记者 翁奇羽 摄)
多年来,钱小萍不仅与国家博物馆、新疆博物馆和青海博物馆等合作,复制出了宋、明、清时期一度盛行的苏州宋锦,还新开发出了11种面料。她带领课题组完成了“先秦两汉古丝绸文物复制研究”项目中的七件丝织品的复制,荣获国家文物局科技进步奖;之后,她又带领团队圆满完成了难度极大的“四件珍贵唐织物的复制研究”项目,国家文物局鉴定认为:该复制品达到了与原文物“质似、形似、神似”的高水准。
2005年钱小萍退休后,创办了“钱小萍丝绸复制研究所”,同时,她还完成了国家重点图书《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丝绸织染》分券的撰写。2006年,宋锦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钱小萍被评为宋锦织造技艺国家级传承人。今年初,钱小萍的新书《中国宋锦》正式出版面世,系统介绍了宋锦的起源、形成和各朝代的发展。这位73岁的老人说,接下来的日子,她还会继续为理想忙碌,奔赴在累并快乐着的宋锦传承之路上。
钱小萍患有眼疾,最近研究复制了长1.72米,宽3.86米的《极乐世界图轴》,唯一的真品藏于故宫博物馆,是不拿出来的,钱小萍觉得这么好的文化遗产不能让老百姓欣赏,实在太可惜了,她用了近六年时间,一定要把它复制出来,在苏州丝绸博物馆展出,让更多的人欣赏。
日本政府看中了钱小萍复制宋锦的技艺,找到她,希望她能帮忙复制一些日本丝绸文物。现在日本和服的织造面料中仍然大量使用苏州丝绸,而且还有个专门的名词叫“和服绸”。钱小萍介绍日本的和服就是根据我国的吴服(东吴时期的服饰)演变而来的。
这位70多岁了做事依旧风风火火的老人,并不满足于复制文物,她还要更有创造性的工作。她不仅创新制作了宋锦唐卡,还制作了北京奥运会“福娃版宋锦邮票”,并由国家统一发行。
鹤鹿同春锦
钱小萍的织做室,一进门放着一台木制的大约宽1.5米,高2.5米的织机。织机有两层,像极了一个简易阁楼,需要两个人操作:一个站在织机上面,负责按照钱小萍所设计的图,将织造机上纵横交错的经纬线进行整理排序,另一个人则在织机前,负责将五颜六色的丝穿过经纬线,也就是“织”。两人根据图案的变化调整织布机的经纬线,合作完成织造工艺。据钱小萍介绍,要掌握复制的技法,必须先分析丝绸的结构、工艺、配色等,织造只是最后一步,“这个过程太复杂了,完全需要时间的积淀,而且也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所以要找到传承人太难了。” 因为学习该技艺不仅需要把理论、艺术和技术结为一体,还需要静下心来学习和积淀,才能出成果。钱小萍出名后,刚开始有一些人找上门来拜师学艺,但是后来受不了还是都走了,现在她只有一个学生。
缺乏资金也是发展传承宋锦织造技艺的一个短板,因为钱小萍没有什么钱给学生发工钱,毕竟学生也要生活。
视宋锦为生命的钱小萍,并没有放弃,而是想方设法解决难题。现在正在和吴中区的几家企业谈合作,希望能够促成“前店后坊”合作形式,这样才能让这项传统工艺走进民间而真正复活起来。
钱小萍现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宋锦织造技艺的传承人。她“复活”了濒临绝技的宋锦技艺,创建了中国第一所丝绸专业博物馆——苏州丝绸博物馆,她也是中国第二代纺织人造血管的发明者。她被台湾中华文化馆聘为技术顾问,被法国维也纳丝绸博物馆聘为名誉主席,在日本群马丝绸博物馆序厅的介绍里,她是在世界上有影响、有成就的四位丝绸起专家之一。
三多锦原件
毛泽东一家首次登上了美国《时代》杂志
1946年2月11日出版的《时代》,“外国新闻”栏目中的“中国”报道,有一则简短通讯——《毛的一家》。该通讯依次报道了中共领袖毛泽东之子毛岸英从莫斯科飞抵延安的消息及毛泽东的婚姻情况等,并配发了毛泽东与江青在延安的一张合影照片。
△点击图片,查看所有往期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