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消费日报官方平台
关注社会热点、追索事件真相、展现生活百态、发布流行情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教育之江  ·  之江夜读 | ... ·  11 小时前  
苏州新闻  ·  提醒!苏州开学时间来了 ·  3 天前  
苏州新闻  ·  提醒!苏州开学时间来了 ·  3 天前  
京九晚报  ·  商丘等河南各地开学时间来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消费日报官方平台

40周年特别报道丨四十张报纸见证轻工强国历程

消费日报官方平台  · 公众号  ·  · 2025-01-11 09:32

正文

序言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继往开来,接续奋斗。

40年前,《消费日报》新生,正值中国改革开放大潮初起。40年后,《消费日报》不惑,又值“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我国加快转型升级、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

《消费日报》创刊四十年之际,本报推出特别报道“与轻工强国共成长 四十张报纸背后的故事”,汇聚了展现改革开放和开启伟大复兴、深化调整、稳步提升、逐梦强国这五个轻工业发展关键节点的盛况和盛事的40张报纸,追溯时代记忆,感受中国轻工业支撑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进程,感受“发展人民轻工、服务美好生活”的鲜明导向,给人民群众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建设世界轻工强国的追梦征途中,让我们一起“穿越”,通过《消费日报》和我国轻工业发展的同频共振,与历史进行一次面对面的对话交融。



1979—1991年



从凭票供应到买方市场

站在历史的转折点,真理标准大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中国的改革吹响了启航号角。1985年,《中国轻工业报》(《消费日报》前身)一鸣惊人。既是专业报,也是一张群众性报纸;既要站高望远指导生产,也要“踩泥土”“接地气”引导消费,及时反映消费者对轻工业生产的意见……这是《消费日报》创刊初始的气质和底色,40年来,一以贯之。

40年前,改革开放大潮初起,百业俱兴。当时,大型新闻周刊已经是世界各国新闻事业发展潮流,但轻工行业还没有属于自己的舆论阵地。

时任轻工业部部长的杨波认为,彼时全国的轻工企业有七万三千多个,职工有一千两百多万人。多年来,轻工业部门的同志都希望自己有张报纸,有个舆论园地,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要宣传贯彻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结合轻工业的实际,加快轻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工作,促进轻工业的技术改造,从而大力发展消费品生产。

1984年12月18日,中国轻工业报社在北京成立。同年12月20日,上海轻工、手工业、烟草三个记者站也随之成立。

1985年1月3日,《中国轻工业报》正式创刊,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题写报名,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薄一波题词“加快生产轻工优质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1985年1月17日,按照轻工业部党组和机关党委的指示,《中国轻工业报》成立党支部,经过举手选举,选出三位支部委员,一位支部书记,党员共六人。1987年,报社支部改选,五位同志成为支部委员会成员。与此同时,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来第一次较大规模的全面整党轰轰烈烈开始了。从中央到基层组织,自上而下,分期分批地整顿,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分清是非,纠正错误,纯洁组织,做到整党与改革、与经济建设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经济学家踊跃参与

打造“文化百花园”

时代需要一个平台,来阐明改革的逻辑;人们需要一个平台,来表达改革的期盼。《中国轻工业报》恰逢其时、恰如其分地充当了这个平台,成为旗帜鲜明为改革开放鼓与呼的“促进派”。

《中国轻工业报》从创刊初始就推出了以著名经济学家为专访对象的“访谈”栏目。第一期受访者是曾经为邓小平起草十一届三中全会讲稿、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人——著名的哲学家、经济学家,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原中顾委委员于光远。于光远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都是他率先或较早提出的。

于光远为记者展示了胶棒、蝴蝶形曲别针、超薄计算器等在当时颇为新鲜的玩意儿,并希望《中国轻工业报》能够为新产品的诞生鸣锣开道,同时还要大力宣传创造新产品的人。在他看来,轻工产品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所以老百姓最关心轻工业发展。那时轻工业生产的关键,是要抓产品的更新换代,抓新产品的生产。

贯彻落实十二大精神

引领轻工业“六个转变”

深度,是《中国轻工业报》的特色之一。这种深度远不止于新闻理论上的探索,更体现为采访实践的那份执着和深入。

1982年9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要求,从1981年到二十世纪末的20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为贯彻落实十二大精神和提出的奋斗目标,原轻工业部党组和部务会议结合轻工业的实际,提出了“六个转变”,即从重速度轻效益转变为速度与效益的统一;从重产值、产量轻质量、品种转变为坚持质量第一;从重生产轻经营转变为既要抓好生产又要搞好经营;从重城市轻农村转变为既要考虑城市的需要,更要重视八亿农民的要求;从重扩建、新建轻技术改造转变为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着重进行内涵的扩大再生产;从重当前轻长远转变为既要抓好当前生产建设又要搞好长远发展规划。

抓典型强质量 破解滞销难题

从1979年开始,国家实行“六个优先”的原则,极大地促进了轻工业的发展。1978—1982年,全国轻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4%;主要轻工产品的产量也都大幅度增长。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所占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43.1%上升到1982年的50.2%。

随着轻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国内市场的供应状况显著改善,过去一些凭票供应的产品开始取消票证,敞开供应;过去多年存在的排队抢购的现象大大减少了,人民群众已由持币待购变为储币选购,不少轻工产品开始由多年的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在这种新的形势下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就是一部分轻工产品开始呈现滞销、积压的现象。究其原因,并不是轻工产品生产过剩了,市场饱和了,而是很多产品质量不够好,花色品种不对路,不适合市场的需求,不能满足消费者的要求。

为促进思想观念的转变,《中国轻工业报》当时抓了一些典型事例,表扬好的,批评差的,纠正只重视产值、产量而忽视质量、品种的倾向。

高度重视对改革先进人物和事迹的宣传

关注改革进程,关注改革地域,关注改革人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改革的任务,认为不改革就没有出路。

绝大多数轻工企业都是中小企业,其中尤以集体所有制的企业居多数,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它们很少享受国家计划的优惠。这也意味着,新中国成立以来,轻工业一直与市场经济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它的生产、购销活动大都属于商品经济的性质,受计划经济支配的成分较少。也正因此,经济管理体制、经营管理方法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涌现出河北石家庄造纸厂马胜利、浙江海盐衬衫厂步鑫生、福建福州铅笔厂龚雄等一些改革的先进单位和个人。他们的改革经验和先进事迹,有的曾引起中央主要领导同志的重视,作过重要的批示。他们的经验在《中国轻工业报》发表后,受到了轻工业战线众多企业和广大职工的欢迎,促进了轻工企业改革特别是中小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展开。

1985年,《中国轻工业报》通讯员杜淑敏和新华社北京分社记者徐人仲共同采写的通讯《最宝贵的是党和人民的事业》,由中共中央整党工作指导委员会加按语并发通稿,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及全国各省市党报均以头版头条转载发表。本篇报道获北京市好新闻一等奖,所报道的提琴制作大师戴洪祥于次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1992—2012年



开启伟大复兴

世界轻工产品生产大国地位确立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推动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此后,无论是轻工业还是媒体,纷纷拉开市场化改革的序幕。

《消费日报》按照“永远追求创新”的理念,实施一系列适应行业报发展规律的改革。到2007年“报、网站、论坛”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1992年,在国民经济调整中,一些原军工、机械、商贸等部门的企业积极发展轻工业生产,为轻工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企业逐渐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区域特色经济及专业化市场进一步发展,利用外资形式更多样,大型企业通过改组改制焕发新生机。

从1993年到2001年,伴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进的过程,我国轻工业的管理体制从轻工业部、轻工总会到轻工业局、轻工业联合会,政企分开逐渐实施。

部委改革加速了行业报的市场化转型,1996年《消费时报》再次更名为《中国轻工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题写报名。

同年7月1日,中国轻工报社召开了党委成立大会,差额选举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轻工报第一届委员会。7月29日,中国轻工报社党委召开了第一次委员会,选举产生了党委书记、副书记,并对党委工作进行了分工。

2000年前后,通过行业细分,《消费时报》陆续推出《中国家电》《中国日化》《绿色照明》《酒饮料机械》《纸业》《皮革时讯》等一系列行业专刊。

2001年1月1日,《中国轻工报》更名为《消费日报》。

同年1月8日,《绿色照明》专刊率先迎来了彩色印刷,《消费日报》也由黑白双色、报头套红,穿上了“时代彩衣”。

2004年,报社为全体采编人员配齐了电脑,开启了数字化办公的进程。

同年,在消费日报创刊20周年及中国轻工报业总社成立之际,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轻工报业总社、消费日报社联合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消费委员会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了首届中国消费经济高层论坛,通过搭建消费经济智库平台,进行消费行为研究,转化理论研究成果,并由轻工出版社出版《消费经济——从概念到实践 首届中国消费经济高层论坛成果汇编》。

2006年,官方网站消费日报网开通试运营,正式推出《消费日报》电子报。

2008年,轻工业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发展增速逐渐放缓。不少企业经营困难,有的停产倒闭,失业人员大量增加。面对困难,轻工业坚决贯彻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决策部署,积极推动《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有力地遏制了轻工业急剧下滑局面,至2009年轻工业整体生产经营状况全面好转,在全国工业中率先走出了金融危机的阴霾。




2013—2017年



融合发展为轻工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

党和国家一系列关于媒体创新与融合发展新政的出台,以及业界的融合创新实践,使2014年成为新世纪乃至改革开放以来,传媒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年份。《消费日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媒体改革融合的战略部署,坚持党报姓党、守正创新、主动作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采编流程再造、体制机制创新、传播平台建设等方面采取了深层次的改革举措。

报网一体化发展的《消费日报》,也为正处于结构调整期的轻工业转型升级,以及培育新品种、高品质、新品牌提供重要支撑。

2015年,消费日报网改版上线,成为消费日报报网一体化融合发展的重要节点。此后,在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杂志“全国行业新闻网站传播力”榜单当中,消费日报网长期位列综合传播力和PC端传播力榜前十名。

消费日报社通过提高党建工作质量凝聚党员和干部队伍,切实加强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不断提高“三基”的建设水平,治理打造过硬的专业化团队,把提高职业素养贯穿于践行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四力”要求之中。在此阶段,报社成立了以年轻人为骨干的新闻采访队伍。这支年轻的采访队伍不仅“嗅觉”灵敏,能够及时了解市场动向,而且体力充沛,行动迅速,为消息的快速传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3年以来,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国际竞争更趋激烈。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时期,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支撑轻工业发展的条件发生很大变化,原有的成本优势、引进技术的条件优势逐步减弱,资源和环境约束加大,经济和需求下行压力加大,出口难度增加,一些产业和订单对外转移,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同质化严重,部分产能过剩,高端有效供给不足,科技创新能力和品牌影响力不强。我国轻工业同全国经济一样迎来了结构调整阵痛期、增长速度换挡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以及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期。

近年来,轻工业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坚持稳中求进的经济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发展、品质发展、健康发展、安全发展,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创造,推动调结构、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努力提高轻工产品有效供给能力和水平,促进轻工业高质量发展,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继续做出重要贡献。2017年,轻工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4.25亿元,实现利润1.59亿元,出口额5998.44亿美元,分别比2012年增长35.14%、40.76%和18.19%。



2018—2020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