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绣,是彝族地区深植民间的一项古老技艺,也是传承彝族文化的生动载体,有着1700多年历史。南华县非遗传承人、七彩彝绣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丁兰英激动地说:“涉及260个种类800多款精美绣品的南华彝绣,产品畅销北京、福建、上海、南京等地,部分产品远销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2023年,公司成功创建成为具有全国首批、全省两家之一的‘美丽工坊’,2024年被党中央、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这些成就的背后都离不开南华市场监管部门的支持帮助。”近年来,南华县市场监管局挺膺担当护航南华彝绣实现了“绣品变商品、绣片变名片、秀场变市场”的华丽转身。
在人力保障上护航。
南华县成立彝绣产业工作专班,统筹协调彝绣产业发展工作,2021年以来,县市场监管局抽调1名工作人员全脱产参与彝绣产业专班工作,主动参与彝绣产业规划、招商引资、政策制定等重点工作。在彝绣产业协会、彝绣传习所、至善彝绣馆等机构建立时,在文化周办节、彝绣技能大赛、彝绣产品展销会等重要时点,县市场监管局积极发挥作用,主动参与,提前介入,及时抽调人员主动服务,护航活动期间食药品安全和市场秩序。
在标准质量上护航。
树牢质量是产品的生命的理念,坚持标准是质量的灵魂,认真落实《楚雄彝族手工刺绣生产技术团体标准》,结合“三进经营主体”,到企业、绣坊、车间和培训班上宣贯解读楚雄彝绣团标12场次,加强对团体标准中彝绣针法、主要技术要求、检验规则、标识包装和贮运等重要条款应用解读,提高经营主体和绣娘的质量意识。推广好标准,从绣品图样设计开始,以团体标准规范各乡镇、村组广大绣户、绣娘,促使一个标准统一绣品制作、收购、销售,把控“南华彝绣”产品质量,推进南华彝绣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加强高质量人才培养,配合相关部门开展各种培训68期3427人次,推送培养了丁兰英、李文敏等9名彝绣行业的领军人才,建立“丁兰英技能大师工作室”,评定了100名彝绣产业人员入选为2024年“南华绣匠”,以此来提高绣娘、绣匠的刺绣技艺,带出更多徒弟,传承好彝绣非遗文化,促进彝绣产业高质量稳定发展。强化彝绣产品进行质量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质量问题,维护了彝绣产业的良好声誉。
在知识产权上护航。
极大方便全县彝绣各类经营主体办理商标、版权申请注册登记和业务咨询,指导县内彝绣加工制作企业公司累计注册商标4件,专利授权4件,加强彝绣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与县检察院联合召开彝绣知识产权保护研讨会,共商彝绣知识产权保护和发展对策,增强彝绣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意识。加大彝绣品牌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提升彝绣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打响了“南华彝绣”品牌。
在培强产业上护航。
发挥市场监管部门优势,积极深入全县10乡镇128个村(社区)走访摸排,了解掌握彝绣经营主体、绣娘情况,开展政策宣传,并积极动员符合条件的非遗传承人、绣娘、刺绣小作坊等登记注册经营主体,激发南华彝绣从“指尖技艺”到“指尖经济”再到“指尖产业”发展。目前,全县彝绣经营主体达164户,其中:企业51户、个体105户,乡镇工坊8个,年销售额超过千万元的龙头企业1家、规上企业2家,彝绣产业已发展为“县有企业、乡有车间、村有绣坊”的亿元富民“大产业”,2024年,全县彝绣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542.2万元,同比增长43.42%。以南华七彩彝绣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为典型代表的彝绣产业呈现蓬勃发展良好态势,南华彝绣发展实现了“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群人到一个公司、从一个公司到一个产业”的蜕变,彝绣产业成为促农增收、推动乡村振兴和解决农村留守“一老一小”问题的美丽产业、幸福产业、温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