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十年里,外泌体的分离技术得到了明显的进步和发展,在破译外泌体之谜的领域,我们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然而,由于生物样本的复杂性,外泌体与其他细胞外囊泡在物化和生化性质之间较大的相似性,还有外泌体本身的异质性,使得如何快速并高效地分离外泌体仍然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例如,虽然超速离心法目前被认为是外泌体分离的金标准,然而这种方法需要较大的工作量,而且经此方法分离出来的外泌体中常会含有蛋白质和脂蛋白。然而,将两种基于不同原理的方法结合起来,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但是必须要考虑额外的工作量和成本。
表一. 外泌体分离方法的比较
即使是一种热门的外泌体分离方法,
超速离心法
也并不是没有缺陷的。例如,超速离心法可能发生囊泡堵塞,导致膜的寿命减短,分离效率较低。外泌体膜之间也会发生互相黏附,使下游的分析受阻,引起低分离产量,有时也会出现错误的检测结果。此外,基于体积大小分离外泌体的方法还有一个需要解决的干扰,那就是与外泌体大小相似的大量非外泌体的纳米囊泡的存在。体积排阻色谱法(
SEC
,
size exclusion chromatography
)是通过重力流原理实施的,囊泡结构和完整性得到极大保留,外泌体的生物活性也被较好保存。另外,
SEC
有优异的重现性。然而,
SEC
需要较长时间的运行,这限制了它的扩展应用。
免疫亲和性捕捉
可用来选择性地分离某特定来源甚至精细至某亚型的外泌体。但是,它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最佳的“外泌体标签”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由于只有能表达被抗体识别的蛋白的一个外泌体亚群能被捕捉到,这种方法的产量较低,但是纯度相对更高。此外,由于肿瘤的异质性,对抗原表达和抗原修饰的低估或假阴性的情况也可能发生。而且,外泌体的抗体表位可能被阻断或者遮蔽。
虽然
外泌体沉淀
的方法很直接,而且外泌体的分离可以一步完成,但是繁琐的样品准备和清除过程,还有适当的选择性分离机制的缺乏,都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分离外泌体的纯度,因此影响了后续研究。例如,外泌体与其他细胞成分的共沉淀,特别是与其他细胞外囊泡、蛋白聚合物或者一些高丰度蛋白质的共沉淀,在一些体液,如血浆和血清中都有发现。而且,不同的样本黏性和基质需要不同的外泌体沉淀严格标准,所以影响了沉淀方法的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