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投资人说
投资人说,致力于寻找具有匠人精神的投资人,多角度呈现投资人所看到的世界,经常关注我们你可以获得充满趣味的思维启迪,还有接地气的创投方法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调研心得  ·  全面,撤退! ·  18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投资人说

引导基金LP直呼:“返投”是合理存在,不赚钱的基金不会再合作

投资人说  · 公众号  · 投资  · 2020-10-27 19:45

正文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 投资人说


一定意义上,引导基金如同硬币的两面,在缓解一级市场资金来源困境的同时,也因过度“返投”要求面临着不少痛点。



文丨马慕杰 柴佳音

编辑丨王庆武

来源丨投中网


一直以来,在资本市场上,LP与GP的关系都是一个老而常新的话题。


有人将这种关系称为“夫妻”,也有人指为“搭档”。而对于相互间的具体感受,有人形容为相爱相杀,也有人描述为相濡以沫。


近年来,政府引导基金日益成为LP市场一支重要力量,由于资金属性不同,投资要求亦发生了变化,国内LP与GP的关系也因此变得更加复杂,更加充满不确定性。


投中研究院院长国立波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在国内LP/GP合作中,尤其是政府引导基金与GP中间其实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


比如,在LP端,有些引导基金可能会青睐较大的品牌,但同时又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最终导致没有达到设定的目标和预期;在GP端,有些机构为了拿到引导基金就过度承诺,可合作之后又开始抱怨条款不合理。


那么,如果把LP/GP的关系比作夫妻关系,如何选择合适的“配偶”?彼此青睐的标准是什么?“结婚”之后又有哪些相处之道?如何合作才能实现双赢?



日渐苛刻的返投比:“第一是盈利,第二才是引导”


2020年,国内LP结构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政府引导基金成为了市场供给子弹的主力军。


根据投中研究院统计,2020下半年以来,募资市场呈现逐渐回温态势,新成立基金数量同比差距缩减,国资和产业资本占主导的趋势愈发明显。


但一定意义上,引导基金如同硬币的两面,在缓解一级市场资金来源困境的同时,也因过度“返投”要求面临着不少痛点。


由于政府引导基金的核心诉求在于地方或者地区的产业导入,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着,立足回报的GP在引入引导基金的过程中难免需要磨合。


另外,“引导社会资金、优化配置方向、扶持中小企业、协调区域发展”等多重目标指导下的引导基金,在政策约束与经济成效、社会成效之间存在实质性的内在冲突,呈现出不可避免的“既要、又要、还要”的状态,导致引导基金难以精确定位其目标。


江北科投董事长陈炜认为,目前,LP与GP间的诉求边界不太清晰,引导基金的收益需求只是诉求中的一个方面。政府资金对产业基金的要求越来越多,特别是返投比,这进一步加剧了基金环抱在某个区域的境况。



我们今年也面临了很多的挑战。新区已经把基金招商作为非常重要的招商手段,所以对我们的招商要求越来越高。我们的目标不再是简单地赚多少钱回来,而是要找到优质的企业,摘取果实。我们是逐步接受基金招商的,基金对接的又是园区。企业入驻园区以后,我们会经历一个互相防备的过程,想办法拿一些招商引资的政策。



江北产投董事长兼总经理高亮认为,返投肯定是一种合理的存在。政府成立引导基金的初衷,从国资监管层面,国有收益是基础保障,且更多的国有收益才能更好地帮助地区的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但是对于返投的具体倍数,三倍一定是不合理的,因为这不符合市场规律。归根结底,政府引导基金和市场化LP的运作不一样,要让引导基金做到完全市场化,一定也很难。



如果不能保障盈利的基金,我们下次肯定不会有合作。所谓引导基金,第一是赚钱,第二才是引导。在选GP的原则上,最主要的是其对于我们关注的产业要熟悉,并一同踏踏实实把产业做好。如果一个地区没有产业,就像电脑装好了,软件也装好了,但是没有网络,运作起来就太差了。



“双面”引导基金:如何平衡“返投”与“回报”?


那么,在当前政府引导基金主导募资的创投市场,GP们又该如何平衡好LP的“返投”要求与自身利益?


加华资本创始合伙人、董事长宋向前直言,要做到“鱼与熊掌兼得”的局面并不容易。但要注意,GP的盈利才是第一个商业目标。



募资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我们没有找过地方政府引导基金的钱,还是愿意找市场的钱,非市场环境我们没有办法做,既快又好的事不存在。大家投资的初衷是什么?一定要有盈利。


像我们做大消费服务业投资的,在很多地区都没有可以施展的空间。如果把这个钱花出去就降低了服务的质量,最后的结果肯定是一地鸡毛。当然,如果GP在盈利的情况下还能满足企业和地方LP的产业目标,我觉得是特别好的事。


另外,GP们引入政府引导基金往往还面临着另一个尴尬现象,那就是社会化的配套资本不够。同创伟业管理合伙人唐忠诚就提到,基金本身要配套社会化募资,但在募资时就会发现,有些社会化LP明确表态,不参与有政府引导基金出资的GP募资。



我们在做选择的时候,有些钱也不敢拿。目前为止,有些地区如果返投有要求且要求较高,比如有些地方要求返投三倍,甚至五倍,我们是不敢去做的。现在大部分地区返投都在1比1到1比1.5之间。


加之,现在很多地方引导基金还有其他要求,比如其基金部分要保几期收益,这个就比较难了。因为对于投资机构而言,我们是不可能有几期收益的,投资下去以后不可能保证今年投明年出,这个不可能,几率很小。


不过,在唐忠诚看来,如果一个地区经济比较发达,且返投比例适中,对返投的算法也比较合理,吸引好的GP并不难,真正困难的是在GP收益端。



引导基金的目标要招商引资,带动产业。实际上它要追求一些效益,比如说管理费要降下来。GP在这方面有些已经认了,这也是一个问题。


昆仲资本创始合伙人梁隽樟看的很清楚,由于各个地方及相关政策不同,在与政府引导基金合作中,需要很长时间的需求磨合过程。尤其在政策稳定性方面,GP们通常都是被动的一方。



从我们的角度来说,我们很乐见我们投的项目跟地方结合起来。因为对我们被投企业也好,LP也好,都能实实在在给它们带来价值。


但与此同时,在涉及到对接落地的问题时,机构端就不太好操作。有时候,负责出资的地方政府合作挺好的,但如果对接到其他政府部门,你基本上就搞不动。这也是我们碰到很多的情况。


在政策延续性问题上,力鼎资本执行合伙人张学军也表达了相同的感受。



我们特别担心跟区级的合作,因为一旦领导有所变动,延续就会出问题。我之前碰到过,因为区领导换了,任何理由都没有,就让等一等。


基于引导基金引入产业的目标与诉求,在合作之前,GP就需要与其找到共同点,把规则讲清楚。比如大部分引导基金都有一个合规的法案,或者托管银行出这个钱。托管银行还要看地方政府的意见,所以就导致了地方政府有一票否决权。


昆仲资本创始合伙人梁隽樟表示,地方政府的返投比例标准可以灵活一点,这样便能发挥合力优势。



地方政府有强大产业引进的诉求,也可以帮助我们引进项目。因此,要讲好规则,把清单做好,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优秀的GP和政府目标达到一个平衡点。


以不变应万变,提高核心竞争力才是GP的唯一出路


当然,困难与挑战之外,引导基金也有相对有利的一面。至少,当前市场环境下,引导基金资金量雄厚,且能带领投资方向,扶持产业创新。


尤其今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创投机构开始将目光转向政策引导基金,包括大型知名VC/PE,也纷纷与引导基金合作,争夺信赖。


无论如何,作为国内LP市场的主力军,政府引导基金支配一级市场出资源这一事实短期内不会改变。因而,GP们在呼吁政策灵活友好的同时,唯一能否发挥的主观能动性便是——提高自身的核心实力。


正如幂方资本管理合伙人周玉建所说,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基金能做的就是把选项做到最好。



客观来讲,GP在当下地方引导基金合作的情况下,或多或少确实面临一些限制。如果没有限制,大家可能会更加得心应手一些。但这种情况很难迅速改变,更重要的还是基金如何在当前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提升竞争力。


说到底,不管是社会化LP还是引导基金,其筛选GP的标准一定绕不过“信任”与“基金业绩”。换言之,获取LP的认可无比关键。


金雨茂物合伙人、副总裁任富钧表示,能否满足地方政府的要求,与基金前一期业绩息息相关。如果前一期的业绩情况可达到地方政府的要求,也达到了产业的要求,后期的基金募资自然会相对轻松。



因为我们生在江苏,尤其苏南这一带的投资环境还是比较好的,拿政府的引导基金感觉比较好。我们的基金总体都有比较好的收益,收益好的基金达到年化100%以上的收益,与地方政府合作的时间比较长了,他们对我们比较信任,一期二期就继续做了下去。


翰颐资本创始合伙人周颖华也认为,引导基金的返投与GP创造优秀回报并不矛盾。作为GP从业人员,更多经营的就是一份信任,包括投资人的信任、企业家的信任以及团队的信任等等。一旦有了基金口碑,路也会越走越宽。



金融服务是一个基于规则的生意,大家还是要尊重规则。另外,在长期稳定的资金供应与产业扶持上,地方也要有长期的耐心。特别是医药行业,一个企业从有产品到可以上市起码需要10、15年,这需要持之以恒的资金支持与漫长等待。


不过,在招商财富股权董事总经理张俊看来,地方引导基金并不会单纯因为一期基金业绩好就加码二期。



通常,到了二期基金时,政府层面的领导已经换人了,也就不太存在特别可持续的一二期。在不确定的市场下找到一个确定的收益,包括金融为主的机构,它看的不是绝对的收益,而是能否有相对稳定的输出与回报。如果只有出没有进的话,我相信做不了第二期。


而在引导基金的选择上,幂方资本管理合伙人周玉建根据基金过往的经验给出了建议。



我们在申请地方政府引导基金支持之前会评估一些内容,比如当地产业配套情况、产业来源情况、在当地可以申请多少资金、机构的投资阶段与当地项目阶段是否匹配等等。


无疑,地方产业深入程度与发展潜力是GP选择引导基金的重要标准之一。医渡云联合创始人、时节投资管理合伙人孙喆也表示,在引进引导基金前,基金内部会做很多前置工作。如果选择相对落后的地区,基金的投向也将很快被当地产业天花板限制。



我们也要去看这个城市大的产业布局增长空间,因为这对于基金的项目寻找、企业落地都是一个有力的支撑。


创东方投资战略部总经理郭冬华强调,与引导基金建立良好合作的前提是要了解对方的核心诉求,前期还要保持持续充分的沟通。这样一来,两者的目标才能趋于一致,合作效率也可更高。



我们跟各地的引导基金一直维持着良好的关系。我们每发起设立一支基金,都会跟与我们基金策略相匹配的政府引导基金沟通汇报,一起联合发起有特色的符合当地产业背景的主题基金。投资机构一定要清楚,契约精神很重要,承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做人先做事。



变局下的窗口期:LP/GP如何平衡市场化与专业化?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