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期的文章中,我们讲述了英国
医生Wiliam Harvey以他的传世之作《心血运动论》出版震惊了当时的医学界和生理学界,他的观点从根本上推翻了统治人们头脑上千年的关于心脏运动和血液运动的经典观点,提出血液是循环运行的,心脏有节律的持续搏动是促使血液在全身循环流动的动力源泉。然而,在这领域的探索之路上,风风雨雨,步履未停,故事依旧绵延不绝。今日,让我们继续携手追溯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
新事物总是遭到旧事物的反对。
在当时,Wiliam Harvey的血液循环理论犹如一叶孤舟,在茫茫的科学海洋中历经风浪,备受质疑。
Galen
作为古罗马的名医,达到的成就是惊人的,他的解剖观察细致而又精巧,他的理论体系和谐而又完整,他高超的医术更是传为历史佳话。无数坚持Galen理论的学者,如同顽固的守旧者,对新科学的曙光持有抵触之心。他们质疑道
:“Galen明确指出,血液是由食物转化而来的营养,众所周知,营养需要新鲜。那么,循环利用陈旧的血液,岂不是荒诞至极?如果血液真的在循环流动,那么发烧时,脓毒岂不是会在体内反复毒害,而非排出体外?你解剖的动物都仍活着,它们的生理过程在痛苦中扭曲,怎能证明血液在循环?再者,动物身上的现象怎能用来解释人类的身体功能?你声称动脉血能够穿过微孔回到静脉,但我们却看不到这些微孔的存在。”
除了那些坚守Galen理论的信徒对Wiliam Harvey的新发现嗤之以鼻外,Wiliam Harvey面临的最大挑战也在于,他未能提供确凿的证据证明血液确实能自动脉系统流入静脉系统,形成一个封闭的循环通道。这一未知环节,成为了血液循环理论中的一大“谜题”。在当时,由于这一缺环的存在,人们对
Wiliam Harvey
的血液循环理论仍持怀疑态度,对于动脉与静脉之间是否真的存在通路,人们心存疑虑。
或许是冥冥之中的安排,就在《心血运动论》问世的同一年,在意大利波洛尼亚附近一处风景如画的小镇克里瓦尔科尔,一个名叫Marcello Malpighi的生命悄然降临。从小,他便对那看不见的微观世界怀有浓厚的兴趣,仿佛被生命的奥秘所吸引。成年后,Marcello Malpighi更是成为了杰出的解剖学家和组织学家,怀揣着揭开生命之谜的梦想。谁也没有想到,正是这样一个孩子,竟在Wiliam Harvey离世后的第四年,即1661年,发现了毛细血管,为Wiliam Harvey的血液循环系统理论画上了完美的句号,也为世界科学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Marcello Malpighi,家境优渥,自幼聪颖非凡。年方十七,他便踏入了博洛尼亚大学的大门,一心沉浸于亚里士多德古典哲学的深邃之中。四年的文科学习之后,他的才华已然显露无遗。然而,正当他准备继续深入研究哲学之际,母亲的建议犹如明灯指引,引领他转向了一个崭新的领域——理科。
这一转变堪称明智之举。若非如此,Marcello Malpighi或许会将天赋倾注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研究,那终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束之高阁。幸运的是,他听从了母亲的智慧之言,毅然决然地转向了医学的道路。凭借着卓越的才能,他的学业进展如日中天。
年仅二十五岁,Marcello Malpighi便荣获了医学兼哲学博士学位,成为了学界的璀璨之星。而命运的齿轮再次转动,当他二十八岁时,受到了美第奇家族的费迪南二世的青睐,被邀请到比萨大学担任医学教授。在那里,他与比自己年长二十岁的知名生理学家Giovanni Borolli结下了深厚的学术情谊。
Giovanni Borolli不仅精通生理学,更在数学、物理学、天文学、植物学和动物学等领域展现出卓越的学识。
当时,显微镜这一新兴工具刚刚问世,Giovanni Borolli便敏锐地捕捉到其潜力,利用它探索植物的微观世界,发现了许多令人惊叹的新奇事物。Marcello Malpighi深受Giovanni Borolli的影响,也开始涉足这一领域,用显微镜观察各种植物。正是这一探索,点燃了他对微观世界无尽的热情与好奇。
Giovanni Borolli手持显微镜,目光如炬地凝视着微观世界。他对未知领域的渴求如同洪水猛兽,无法抑制。无论是医学、昆虫学还是植物学,他的足迹遍布,每一步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的贡献是如此重大,以至于在这些领域中,许多解剖结构都得以以他的名字来命名,尽管并非出自他个人之手。
探索未知的渴望是人类最珍贵的财富。
Marcello Malpighi与Giovanni Borolli的探索之旅,最初是围绕大型动物展开的,例如那憨态可掬的绵羊。然而,这些动物的体积过于庞大,加之当时的标本切片技术尚未成熟,使得他们使用原始的显微镜观察大型动物器官时总是“雾里看花”,效果不尽如人意。
面对这样的困境,Marcello Malpighi决定转向更为小巧的研究对象。他寻找的理想之选,不仅来源要丰富,还需洁净无暇,更不应对人构成威胁
。当
时,欧洲的城市依旧弥漫着浓郁的田园风情,野生池塘遍布其中。在这样的背景下,Marcello Malpighi在外出漫步时,意外发现了青蛙这一绝佳的研究对象。
自然隐藏其秘密,只有通过观察才能揭示。
他仿效着前辈解剖学家Wiliam Harvey的方法,对青蛙进行了活体解剖。在无数个星辰点点的夜晚,Marcello Malpighi怀揣着探索的热情,孜孜不倦地追求着自然界的奥秘。终于,在1661年,他凭借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作出了令人震撼的发现。
那时,Marcello Malpighi运用着当代尖端的组织切片技术,全神贯注地凝视着显微镜下的青蛙肺脏。他细致地剖析着每一个肺泡壁的细节,企图揭开其中的秘密。终于,在无数次的观察与尝试后,他惊喜地发现了肺泡壁上的奥秘——那密密麻麻的细丝,从微动脉的末端延伸开来,宛如蜘蛛网般编织成一个精致的网络。这个网络的另一端,巧妙地与微静脉的末端紧密相连,共同维持着生命的律动。
Marcello Malpighi还细心地观察到,在蛙的肺内与肠系膜上,存在着一种微妙而精致的微小管道系统。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管道,在生命体中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如同生命之网的关键节点,连接着动脉与静脉,见证了血液从动脉流入肺脏,又目睹了静脉中的血液缓缓流回心脏,滋养着生命的每一息跳动,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循环闭环。
这一伟大的发现,不仅填补了Wiliam Harvey血液循环理论中的空白,更让那些曾质疑
Wiliam Harvey
的声音彻底消散。Marcello Malpighi的勇敢与智慧,让我们感叹自然界的神奇与奥妙。
随后,Marcello Malpighi更是倾尽心血,笔耕不辍,致力于揭开肺脏深处的神秘面纱,著成了《肺脏的解剖观察》这部不朽之作。在其中,他首次将这些连接动脉与静脉的微小血管网络命名为“毛细血管”(capillaries)。此名源于拉丁词根,意为“毛发”,因他观察到这些血管网络纤细如丝,恰似毛发,故赋予其如此贴切之名。Marcello Malpighi以无比的热情与专注,详尽地记录了它们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我曾见到血经动脉管成小细流向下流,有似涨潮,几乎使我相信,血是泄注于一间隙中,再由个有口的管子收集起来。但是血液运行屈曲,向各方面散布,又在一确定的部位汇合,这一点是很特别的。由于干燥的蛙肺明显地保持着血的红色,连微细的管道也如此,我后来发现这些微细管道就是血管。我用显微镜观察,这些管不是分散的,而是相连成环状,于是我的怀疑就打消了。这些血管就是这样地蜿蜓,它们一方面出于静脉,另一方面则出于动脉,因之血管不再保持一直的方向,而是由于这两种血管的贯连结成网状……因此才明确了,血流系沿着屈曲的管道,并不是倾入一间隙,而是永远在小管道中;血液的分布是借着许许多多的血管迂回曲行流动。”
毛细血管的揭秘,堪称医学史上的里程碑。它不仅巧妙地补全了
Wiliam Harvey
理论中的“缺环”,更为医学的未来发展开启了崭新的篇章。通过对毛细血管的深入探索,我们得以更深刻地揭示血液循环的奥秘,从而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加精确和高效的方法。这一伟大的成就,不仅彰显了科学的伟大力量,更激发了人类对未知领域的无尽追求与渴望。
除了毛细血管的伟大发现,独具慧眼的Marcello Malpighi更是利用显微镜深入探索人体组织学的奥秘,揭示了血液中红细胞的存在,这些细胞正是赋予血液红色的源头。他的研究不仅颠覆了希波克拉底学派的“四体液病理学说”,更准确地指出胆汁的真正来源——肝脏,而非胆。同时,他澄清了胆汁的颜色仅为黄色,而非所谓的黑胆汁。
不仅如此,他对皮肤的深入研究同样令人叹为观止。他打破了“一层皮”的固有观念,揭示了皮肤的多层次结构及其各自独特的功能。其中两层甚至以他的名字命名,成为后世闻名的马尔皮基层。
他对神经系统的探索同样令人叹为观止。他摒弃了传统观念中将神经简单视为管子或单一结构的观念,揭示了神经是由无数纤细纤维构成的复杂网络。更令人惊讶的是,大脑的白质也同样由这种纤维构成。
他对肾脏组织结构的详细描述同样令人印象深刻。他识别出了肾脏的基本结构——肾小体,并观察到肾小体与输尿管的连接。这一发现使他猜测肾小体是产生尿液的关键组织。因此,肾小体一度以他的名字命名,称为马尔皮基小体。
此外,他在鸡胚研究方面的成就同样卓越。他详细描述了鸡胚发育的各个阶段,为胚胎学这一重要学科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这些研究对医学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Marcello Malpighi的崭露头角,引领了显微技术的兴起,使科学家们得以深入探索微观世界的奥秘。在这个层次上对人体结构的研究,后来被誉为“组织学”,并在19世纪正式崭露头角,成为一门崭新的学科领域。
为何称之为“组织学”呢?让我们通过一个生动的比喻来理解。假若一个器官是一个运转有序的公司,那么研究其结构就如同探究公司的各个部门及其人员配置,以及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公司的“组织结构”。同理,当我们研究一个器官,如肺脏时,我们会深入了解其“下属部门”,如气管、肺泡以及肺泡中的毛细血管。并进一步探索这些“部门”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肺泡如何通过气管吸纳空气,再通过毛细血管将氧气输送至血液。这些都是器官“组织结构”的组成部分。
因此,将研究人体显微结构的学科命名为“组织学”(histology)是恰如其分的。这个词的字面意义是“关于组织的学问”,它关注的是器官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值得一提的是,组织学还有一个更直观的同义词:显微解剖学。然而,随着显微技术的飞速发展,现在的研究已经超越了光学显微镜的局限,电子显微镜使我们能够观察到细胞甚至大分子的细微结构。因此,针对分子水平的研究,现在更恰当地被称为分子生物学。
Marcello Malpighi的伟大发现不仅改变了医学界的观念,也推动了医学研究的进步。他的勇气和坚持为后来的学者们树立了榜样,激励着他们不断挑战旧有的理论,勇敢探索未知的领域。Marcello Malpighi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实证和观察,才能真正揭示生命的奥秘。而他的精神也永远铭记在医学史上,激励着后人继续探索生命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