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生命科学产业观察
聊聊生命科学产业那些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科院物理所  ·  蛇毒为何如此令人敬畏? ·  昨天  
中科院物理所  ·  哪吒电影里的岩浆海真的存在吗? ·  2 天前  
中科院物理所  ·  物理学中真有“魔法”,它代表一类量子资源 ·  3 天前  
中科院物理所  ·  橡皮能不能黏住尺子?小学生都知道DeepSe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生命科学产业观察

中美科研合作正在下滑,Nature评论:“这对谁都是个坏消息”

生命科学产业观察  · 公众号  ·  · 2024-07-24 17:38

正文

有观点,有态度
这是生命科学产业观察公众号的第 1080-3 期文章

来源:深究科学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和天津大学研究人员合作,创造了世界上首个由石墨烯制成的功能半导体。图片来自:佐治亚研究所


导读


近年来,中美科研合作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蝉效应”。

近日,Nature发表了一篇最新文章指出 中美科研合作正在加剧下滑 ,该结论基于一项最新的报告分析。Nature表示, “这对每一个人都是坏消息。”

这不仅阻碍了双方科学家在多个领域的突破性进展,还可能导致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疫情应对和粮食安全的解决方案变得更为复杂。

林  岩 | 撰文

01

中美科研合作正在减少


7月19日,《自然》杂志发文表示, 中美科研合作正在减少,且这样一种合作关系的减弱,将直接阻碍包括全球变暖在内的诸多关键领域的研究进展。

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

据了解,这是Nature中国团队进行的一项最新分析报告。该报告利用了Clarivate旗下的InCites工具,对2013年至2023年间发表的国际合著论文进行了深入分析。InCites依托于全球知名的科学引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其数据权威性和准确性得到了广泛认可。

报告显示, 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科研合作普遍受到波及,尤以与美国的合作下滑最为显著。

自2018年达到顶峰以来,中国与国际同行合作发表的论文比例开始有所下滑。2018年,InCites数据库中约26.6%的中国科研论文(即约110000篇文章)是由中国与国际合作共同完成的。2022年,中国研究人员与国际同行共同发表的论文数量自2013年以来首次出现下滑。紧接着,2023年,尽管中国论文总量几乎翻了一番,达到76万篇,但国际合作论文的比例却下降了7.2个百分点。

其中中美论文合作下降是其中的首要因素。仅2021年,中美学合作的论文数量同比下降5%,而上一次下降出现在1993年。

在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的今天,科研合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无论是应对气候变化、抗击流行病,还是探索宇宙奥秘、推动技术革新,都需要各国科学家携手合作,共享智慧与资源。

中美科研合作的下滑,不仅对两国科研界是极大的损失,更威胁着全人类共同的福祉,同时也预示着如今全球科研生态所发生的深刻变化。

02

缺乏必要的合作,“已阻碍了有影响力的研究”


面对这一现象,科学家纷纷表示痛心。

悉尼科技大学专注于中国创新研究的Marina Zhang博士指出,尽管过去6年中美合作论文的比例一直在缓慢下降,但疫情的爆发无疑加剧了这一趋势。

她认为,政治局势、科研资金分配的变化以及国际交流的障碍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了中美科研合作的疏离。Zhang博士表示, “这对研究人员来说尤其令人担忧。这导致两国分别追求相同类型的研究,而不是联合起来解决全球问题如气候变化,流行病和粮食安全。”

自2018年起,美国司法部启动了备受争议的“中国行动计划”(China Initiative),旨在打击科研与工业领域的知识产权转移。然而,这一行动的实施却偏离了初衷,导致多名与中国有合作关系的科学家被逮捕,进而在华人科研人员中引发了广泛的恐慌。2022年,随着“中国行动计划”的终结,争议性告一段落,但留下的阴影却难以消散。


与此同时,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加强科研安全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收紧了对国际科研合作的监管。这使得科研人员在进行国际合作时变得更加小心翼翼,科研人员对国际合作产生越来越多的顾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