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项提名,64项大奖,这部西班牙短片《Alike》一经上线,就引起无数网友的关注。
比起它华丽丽的奖项,《Alike》本身所体现的内涵,更加为人所称道。
《相似》
一对父子,Copi和Paste。
如往常一样,开始他们的新一天的生活。
父亲帮儿子把课本、作业装好。
一本又一本,小小的书包被塞得满满的。
原本一旁活蹦乱跳的儿子,背上书包后,一屁股坐到地上。
同样的,父亲的公文包也不轻。
走路时,两边肩膀一高一低。
分别抵达学校、单位的父亲和儿子,开始了一天的学习、工作。
父亲这边,刚刚从公文包拿出一叠处理好的文件,随之而来的,又是新一波繁重的工作任务。
原本身体呈现出的“蓝色”,瞬间变成了“白色”。
放眼整个办公室,每个人也都是如此。
另一边,老师给学生们布置课堂作业。
Paste兴奋地向老师展示,自己在作业上完成的画作。
老师将Paste的画作收到一边,给他拿了一张新的练习纸,要求他重新抄写。
Paste又爆发新灵感,再次开始了自己的新创作。
晚上七点,父子俩各自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学习。
劳累一天的父亲,在拥抱的那一刻,再次恢复了自己的“蓝色”。
儿子再次兴奋地向爸爸展示,自己今天的成果。
看到的,是和老师脸上一样的严肃神情。
第二天,Paste再次向老师展示自己新的画作。
不同的是,在看到老师脸上浮现的不悦后,他很自觉地重新拿了一张练习纸。
直到有一天,他终于按照老师要求,完成了字母抄写。
只是,这之后的他,很少笑了。
再不是父亲到处追着给他背书包,他早早地伸开双臂,等着父亲给自己背上书包,身上的颜色也变得越来越浅。
同样的,父亲拥抱儿子时,身上的颜色也开始恢复得越来越慢。
《Alike》,意即“相似”,在片中无处不得到着呼应。
这对父子的名字,Copi和Paste,意即“复制”和“粘贴”,这也暗指他们彼此的人生。
一个背着沉沉的书包,一个提着重重的公文包,一个上课,一个上班,同样经历颜色退化的过程。
若干年以后,当父亲再也无法恢复蓝色,儿子走进社会,又是新一轮“蓝色”与“白色”的博弈。
观察他们生活的环境,统一的“白色”,人们面无表情,循环往复着。
是否会有一天,这对父子也会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显而易见,父亲身上的“蓝色”,儿子身上的“黄色”,就是他们的自我,个性。
父亲总是会习惯,在儿子放学后拥抱他,这种拥抱,也是另一种精神上的汲取。
所以,原本在工作里压抑的“白色”,会在和儿子在一起的时候,感受到生活本来的模样。
印象很深刻的一个画面,是一棵屹立在城市里的树,还有树下拉着小提琴的音乐家。
那处场景,该是这城市里最自在快乐地所在吧。
影片以小见大,从一对父子上升到应试教育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宏观层面。
有人说,应试教育和流水化生产磨平了人的个性。
可另一个层面,初出茅庐,没有常识,没有基本的知识素养,如何在社会中立足求存?
个体在成为个体之前,他同样归属于一个家庭,一个团体或是一个组织,身上肩负着一定的责任。
责任和自我之间,未尝不是另一种取舍?
一个人,在其人生中,会分别经历不同的阶段。
要走得路,和想要走的路之间,就像是人生中的一个个分岔路口。
不能说,一定要按照什么规则,什么套路去走。
只是说,在完成要走的路之后,还能依然保持自己的色彩,找到自己想走的路,这可能是对“相似”最好的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