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时尚芭莎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旅拍誌  ·  拍 人 像 可 不 只 是 拍 脸! ·  昨天  
田俊国讲坛  ·  【2月26日】第32期《10天非凡心力训练营 ... ·  昨天  
田俊国讲坛  ·  【2月22-23日】心智突围工作坊第九期(北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时尚芭莎

别小瞧她们想赢的心,千万别

时尚芭莎  · 公众号  ·  · 2024-08-13 12:00

正文



这个夏天,比奥运奖牌更闪耀的,是赛场上的女运动员们。


从红土球场到十米跳台,她们的身影一路刷屏,刷新了最佳战绩,更刷新了整个世界对女性力量的认知。




有人说,4年一届的奥运盛会是一场关于集体荣誉的宏大叙事,人们在运动场里尽情释放情绪。


这届奥运,令人澎湃的集体情绪有了另一种觉醒意义,没有人不为赛场上女运动员们的坚韧、不屈、热血、极致而感到振奋。


从上到下依次为:

中国队女子4×200米自由泳接力冠军

中国女子乒乓球团体冠军

杨家玉 田径女子20公里竞走夺金



回顾现代体育运动发展历程,会发现“女运动员”一词出现至今,尚不足200年。


1900年巴黎奥运会,第一次出现了女性参赛者。当年,女性运动员占总参赛人数的2.2%,而当时允许女子运动员参与的竞赛项目只有网球和高尔夫。


曾经,即使有勇敢的女性,在报名参加马拉松比赛被拒绝后,仍然完成了跟男子运动员同样的马拉松里程,但由于被除名在外,无法计入官方成绩。



《永不失色的她》



时间总是在不经意间,以轮回的方式完成某些伟大的对照。


2024年,恰好又是一届巴黎奥运会。据统计,本届奥运会共有5250名女性运动员参加,比例达到50%。这是有史以来,奥运会首次实现男女运动员人数相等。


这条女性参与奥运的路,一走就是128年。





时代的齿轮转动,女人们互相鼓舞,纵身驰骋在竞技体育的赛场上,用惊人的毅力、不服输的体育精神和不容置疑的实力,捍卫主体性。




回看炙热、蓬勃、激昂的巴黎奥运会赛场,那是属于她们的群星闪耀时。





当你连续六次输给同一个人,你还敢挑战第七次吗?


本届巴黎奥运会网球女单半决赛上,全世界看到了郑钦文的答案——她敢。第七次迎战世界第一的波兰名将斯瓦泰克,郑钦文的斗志,把红土球场映衬得分外热烈。





奥运开赛前的一段时间,郑钦文经历了包括身体状况在内的种种起伏,也一度让外界对她的质疑大过期待。


更何况,在此之前,跻身女单四强已经是中国网球名将李娜在奥运创下的最好纪录。即使位列女单四强或是摘得奥运铜牌,郑钦文也足以收获舆论的赞美与肯定。


然而所有人都低估了郑钦文想要赢得冠军的强烈渴望。





这一次,郑钦文赢了。鏖战3小时,她战胜了斯瓦泰克挺进女单决赛,而且赢得更加彻底——年仅21岁的她,成为首个获得奥运会网球女单冠军的亚洲运动员,创造历史。



郑钦文战胜斯瓦泰克



一名网球运动员必须扛下“独自上场”的孤独,没有队友,根据比赛规则也禁止与教练交流。唯一能与之倾诉的,是那只小小的网球;而挥动球拍,成为运动员与网球之间的交流方式。


不止一次的采访或报道中都提到,郑钦文对于接球,有种不顾一切的拼劲。她的球拍,一直在为哪怕万分之一胜利的可能而挥动。


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她开始享受击球的力量感与攻击性,孤军奋战,变成一切都在自己掌控中的“野心”。





郑钦文说,自己最大的优势不是技术,而是对胜利的渴望。“我一直想击败世界第一、第二、第三,来证明我跟她们处在一样的位置。”


而她成就野心的方式,是勇敢做梦的同时正视这条路上的荆棘、付出、失败,是理性而清醒地丈量自己与胜利之间的距离,反思、总结、尝试,然后决定把球发向哪里。





奥运赛场上的她们,眼神里写着好胜与斗志,让“野心”不再是带着男性色彩的词语。


“骑单车会飞”的邓雅文,用60秒行云流水的表现,为中国夺得女子自由式小轮车项目首枚金牌。18岁正是敢闯的年纪,“我知道我有能力站到奥运会的领奖台上”。





刚柔并济的王子露,又一个改写中国体育运动史的女运动员,第一位进入奥运会艺术体操个人全能决赛的她让中国风响彻巴黎,一个人跳出了千军万马,“但我明白我的野心不会允许我在此止步”。





赛场上,女运动员的野心,从不缺席。女人的野心,同样值得坦然地、骄傲地享受全世界的喝彩。





伟大时刻出现的方式有很多种。有些胜利属于孤独,有些则离不开互相成就。


在巴黎奥运会的蔚蓝泳池,来自中国的“水花消失术”再度“惊艳了全世界”。


女子双人10米台决赛中,全红婵和陈芋汐这对“双子星”组合断层式夺冠;而在女子单人十米跳台决赛中,全红婵和陈芋汐分别位列冠亚军,续写中国女子跳水项目“稳赢”的神话。





什么样的两个人可以称其为“双子星”?


3年前举办的东京奥运会上,全红婵一跳成名,动作近乎完美,拿下女子单人十米跳台金牌;而陈芋汐也在东京奥运会上,与当时的搭档张家齐共同摘得跳水双人项目金牌。


职业生涯里的奥运首金,将两位天才少女组合在一起。此后,在世锦赛、亚运会等国际赛事上,全红婵和陈芋汐一路包揽双人冠军,成为世界跳水10米台上耀眼的两颗新星。



2024世锦赛女子双人十米台决赛



然而10米跳台,不仅仅是天才崭露锋芒的证道场,也是跳水运动员迭代最快的分水岭。


令外界惊叹不已的“水花消失术”背后,除了艰苦训练,更残酷的是要对抗身体的发育。





身高、体重、体型的任何一点变化都意味着起跳、翻转的动作难度加大,女运动员面临的情况更加复杂。这就要求她们严格控制体重的同时,要加大体能训练。


东京奥运会之后,全红婵迎来了身体发育的高峰期。无法按下身体变化的开关,她只能用一次次起跳、跃下,对抗重力、沮丧以及所有的不确定性。



全红婵 2021年东京奥运会



害怕做不好的压力,对抗身体发育的痛楚,连同一遍遍练习的坚韧,幸好有陈芋汐一同品尝。


陈芋汐感谢全红婵的出现,“也是因为她,不断地督促我进步”。


全红婵对最高领奖台的向往里,是跟陈芋汐一起手牵手站上去。





当记者问她们是双人跳水压力大还是单人跳水压力大,全红婵回答说单人,因为双人跳水有陈芋汐在,会比较安心。


陈芋汐的回答是双人,因为双人跳只有她们一组,她们必须确保获得胜利,而单人跳水,如果她出问题,还有全红婵顶着。





她们的关系,在很多人眼中就像“我和我的天才女友”,是最亲密又信赖的对手和队友,彼此鼓舞,互相成就。


在全红婵和陈芋汐面前,世俗对两个女性之间的情感那种只关乎“嫉妒”的狭隘想象,变得自惭形秽。





女性之间惺惺相惜的力量究竟有多强大?正如电影《Young Woman and the Sea》里,摘得奥运游泳金牌的女运动员特鲁迪·埃德尔决定横渡英吉利海峡,她的姐姐竭尽所能,成为特鲁迪梦想的补充。当特鲁迪横渡海峡快要坚持不住时,姐姐义无反顾跳进海里,陪她游过一程。



电影《泳者之心》剧照



人们习惯于称赞大海的辽阔与汹涌,并用来为男性气质背书;却忽略了,澎湃、隐秘、深不见底的洋流,恰如女性之间坚韧不曾停息的情谊。


本届巴黎奥运会,我们一次又一次见证了“年轻女人与海”的传奇时刻。



从上到下依次为:

王柳懿 王芊懿 花样游泳双人自由自选项目

张雨霏 女子200米蝶泳

杨思琪 冲浪女子组



41年的不懈努力,中国花样游泳队首次在奥运赛场夺得金牌,中国花游几代人的梦想,终于盛放在这片泳池。





而年仅15岁的凉山女孩杨思琪,作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唯一一名、也是第一位参加奥运冲浪比赛的运动员,需要直面更加汹涌的巨浪。


如果说童话里海的女儿因为渴求人类的灵魂,决定走向陆地;那么身为大山的女儿,杨思琪想象着海的世界以及更广阔的人生,迸发出逐浪的勇气。从山间冲向浪尖,她是“绝对的战士”。





无论站在一方小小的10米跳台,还是站在浪潮激勇的大溪地海滩,“年轻女人与海”的挑战不会止步。


水面会归于平静,她们的人生,永远期待下一次起跳。





奥运赛场上,中国女运动员都在拼尽全力创造历史,书写竞技体育运动的HERstory。


她们证明,即使领奖台只为前三名而存在,渴望战胜自己的决心,同样可以令世界为之注目。



11岁的郑好好是本届奥运会中国代表队年龄最小的选手



本届巴黎奥运会,女乒项目最年长的两位女性——61岁的倪夏莲和58岁的曾志英,刷新了人们对于女性参与竞技体育运动的认知。



倪夏莲对战孙颖莎

曾志英



奥运赛事报道中,“史上最年轻”的前缀无疑令人振奋沸腾,年少成名的励志叙事与“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不谋而合。


其实,奥运比赛并未限制运动员的年龄,但考虑到身体综合素质以及夺冠优势,我们鲜少在赛场上看到大龄运动员的身影——甚至所谓“大龄”的门槛只是30岁。



30岁的陈梦在奥运乒乓女单项目实现卫冕



当61岁的倪夏莲走上赛场迎战23岁的孙颖莎,这场比赛,无关输赢,却展现出对奥运精神的另一种诠释。认真应战的孙颖莎,给予对手最大的尊重;倪夏莲在赛场留下的快乐笑容,让人们想起除了“更高、更快、更强”,重在参与、享受比赛也是奥运圣火最纯粹的光亮。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