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蓝橡树
哈佛本科毕业生和资深教育专家共同创立,30多万家长共同关注的国际教育规划平台。不让孩子的天赋被应试教育局限,给他们更好的未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软件小妹  ·  小孩哥的“恶梦”,建议长期收藏! ·  20 小时前  
一亩三分地Warald  ·  想申请北美PhD?!我的一些经验和看法... ·  2 天前  
一亩三分地Warald  ·  想申请北美PhD?!我的一些经验和看法... ·  2 天前  
深圳新闻网  ·  来了!心理疗愈知识学习开启了,在深圳的速进 ·  2 天前  
深圳新闻网  ·  来了!心理疗愈知识学习开启了,在深圳的速进 ·  2 天前  
班主任家园  ·  大年初五丨迎财神,祝你蛇年大吉,财源滚滚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蓝橡树

10岁男孩辍学当网红: “读书没用”的骗局, 还要毁掉多少人

蓝橡树  · 公众号  · 教育  · 2019-05-19 09:30

正文




剑走偏锋并能走得稳当的,只是个例。


要承认的是,现阶段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教育才能带来希望与新生。


本文来源:公众号“槽植”(ID:caozhi163)。如果喜欢蓝橡树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


“我不想被写作业绑架”


日本的10岁男孩中村逞珂,在某视频平台开了名叫“不去上学并非不幸”的个人频道,订阅者接近2.5万。


最近他“红”了。


中村发视频庆祝自己的故事被报纸报道,还鼓励小朋友不用去上学。



生活在幸福的家庭、有父母陪伴,中村并不是没有上学的条件。


他在小学三年级就辍学,只是因为“不想成为写作业的机器人。”


中村说想创造一个“自由”的世界,学校该是想去才去的;比起上学,在家拍视频还能和全世界的人当朋友。


这条透着满满骄傲的视频,点击量超过了100万,是平时视频的10多倍。



在被报纸大肆赞扬为“少年革命家”、视频点击量暴涨后,中村似乎格外在意自己获得的关注,也用视频记录了第二次被报纸报道的“荣誉”。


但其实更瞩目的,一直是网友的痛骂。


日本网友的评论 / youtube


大多数人坚信,中村做了一个愚蠢的决定,他的父母也难逃其咎。


看过视频后,有中国网友觉得无可厚非。


“不上学一样能混得很好”。



也有更多人遗憾自己小时候没有更努力读书。



一个连学习都嫌累的人,是很难咽下生活的苦的。


读书上学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有能力赚足够的钱。


10年前,安徽考生徐孟南在高考的试卷上乱写一通求“0分”,也因此火了一把。


他企图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对抗既定的教育模式。


之后,他做过组装广告箱、制造井盖、包装卫浴产品、生产说明书等工作。


期间,他结婚生子又离异,在经历了一系列变故后,2017年3月25日,徐孟南重新走进了高考考场,被一所大专院校录取。


这段经历中,其实徐孟南的生活并非拮据,有时月收入上万,生活质量不算太差。可在一个环境下待久了的他,对痛苦感到无能为力,自己无法消解:“人应该先驾驭好自己,再考虑其他事情。”


网友分享自己辍学后的心情 / bilibili


上学读书给人更多生活的可能,这也是有人拼尽所有为之努力的理由。


多少人,拼了命才能换书读


如果要找到一种比喻,形容突然知识开阔对一个人的影响,大概可以是“极夜的世界里的第一丝曙光”。


在很多人不知道的角落,有群孩子,每天都拼了命才能到可以接受知识的地方。


有一个纪录片,《寒冷的高山有犀牛》,这片子没什么人看,在豆瓣甚至没有评分,看完却让人唏嘘不已。


云南昭通有对姐弟,弟弟小武只有7岁,每天他都要和姐姐走2个小时路、翻越4000米冰山去读书。



清早六点,在姐姐的催促声中,姐弟俩夺门而出。


“快点快点,要迟到了”。



姐弟俩的家在海拔近4000米的高山顶上,雪打霜冻,极为苦寒。


他们的小学“犀牛”位于海拔2000多米的半山上,上学的路单程要走上近两小时。


冰冻的山体上的路并不好走,时而下坡,时而爬坡。


有时在攀爬比较陡的坡道时,即使是从小惯于行走山路的姐弟俩,也难免被绊一个踉跄。



父母不在家时,姐姐承担起照顾弟弟的责任。


她亲手为小武戴上针织线帽,都没发现,自己的羽绒服已经不那么合身,书包也破了个大洞。



姐弟俩没有为路途之远和严寒之苦多抱怨一句。


弟弟小武手上的冻疮却发出了无声的抗议。


也许是因为疼得厉害,弟弟突然停下了脚步。


小超见状,急忙在小武书包中寻了一张草稿纸,在弟弟手上的伤口反复摩擦。



草草地处理过,姐弟俩又像没事人一样提脚就走,扬长而去。


冻疮发作的疼痛、艰难行山的苦楚,让小武边走着边轻声哭了起来。



小超没有责怪弟弟,即使面对着相同的困境和痛苦。纵然心疼,她也要告诉弟弟:“走不动,哭也不是办法呀。”



没吃早饭,肚子里空落落的,正在长身体的年幼姐弟只能在树杈上摘些冰挂充饥。



姐弟俩一个“苦”字都没说过。



到了学校,弟弟黑黢黢的小手已经有些浮肿,冻疮触目惊心。


没有抱怨只言片语,小武坐在教室安心读书的样子,安然又满足。



回到家,他们给牲畜喂食、赶走抢自家粮草的牛、劈柴火。



等到了春回大地之日,天真的孩子也喜欢和小伙伴一起在山间玩耍。


“远方在哪里?”


“就是我们看不见的地方。”


“你想去远方吗?”


“想。”



独自面对寒冷冰山、生了满手冻疮、没有足够生活乐趣的孩子们,一门心思地汲取知识。


如此拼命,他们能想到的远方,也不过是父母在打工的昆明。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有句话:“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不知那个10岁的男孩中村在劝小朋友“不用上学”时,可曾亲身体会过生活的残忍真相。


教育与自我教育,真正改变人的一生


很多时候,人们习以为常的“起点”,就已是太多人见都没见过的远方。


教育,不是短期可见回报的“速食产品”,而是在漫长的人生路上,用各种有形无形的方式,改变着人的一生。


  • 环境决定人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歌手李健是清华大学毕业生,一次回母校演讲,他记起一个细节:


有年冬天,一个星期六,天很冷。


宿舍里两个学习比较好的男生七点多就起床了,弄出了一些声音,吵醒了另一个学习稍逊色一些的。


被吵醒的男生看了看匆匆忙忙的两人,问了句:“大周六上自习,不至于吧。”


另两个男生没理会,出门了。


过一会,这个被吵醒的男生也收拾了东西去自习。


向往优秀的力量,是会传染的。


李健还提到,宿舍里一个男生英语学得很好。他所在的专业学习任务很重,可到大四,他又拿了清华德语竞赛的最佳。同时,他自学了法语、日语。毕业时,他已能熟练掌握四种外语。


这个男生和另一个同学曾因尼采和叔本华的哲学问题争执起来,特别严肃,好几天谁也不理谁……


李健在音乐上的钻研和认真,

也与清华的经历也不无关系 / 视觉中国


虽说人生目标与追求不同,也不是了解更多高深的知识就拥有了更好的人生,但对于精神营养的追求,才是让一个人不断超越自我的原动力。这样的劲头,可以在环境中习得。


教育带来的平台,是这种影响能否起到正面作用的决定性因素。


  • 教育给人带来更高的眼界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