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分享了关于申请留学读博士的一些经验和看法,包括文书写作、推荐信、陶瓷、研究兴趣等方面,并给出了一些关键点。作者还提到了自己在申请过程中的经历和对不同方向的看法。
作者强调写文书要有自己的故事线,先总体介绍研究兴趣,再详细说做过的项目,把项目串联起来。对于和proposed research interest无关的过往经历,要简略写。如果还不确定研究方向,可能不适合申请PhD。
作者指出,在AI方向,发表顶会论文会让申请人在申请中有优势。但论文的数量带来的边际效益是快速衰减的。需要注意的是,避免在简历和文书中出现低质量的期刊或会议,这可能会成为减分项。
推荐信非常重要,内容不好的推荐信可能导致申请失败。和追求“大佬”的推荐信不同,最好的推荐信往往是年轻rising star的推荐信,因为和年轻教授的合作往往更加具体和深入。
现在陶瓷对于申请的影响越来越小。有些教授甚至厌恶陶瓷邮件(特别是模版化的陶瓷邮件)。只有在某些特定领域或者特定情况下,陶瓷可能还有一定作用。
作者在文章中提到,有些申请者在文书里对于研究课题缺乏自己的认识和信念,只是列举学术界的不同方向,可能会被认为缺乏深度和思考。
作者@眼神暗淡的开水瓶发布在一亩三分地欢迎大家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到原帖与作者交流讨论哦!
我个人的背景是在国内读的cs本科,然后申请了CS(或者相关方向,比如robotics, cse)方向的美国的PhD,我当年申请了这些学校的PhD:
美国:四大 + Cornell + Princeton + UCSD + NYU + Austin + Gatech
美国外:Toronto + ETHZ
最后收到了若干的reject: 四大中的两个(其中一个转而给了我master) + Princeton + Gatech
我主动withdraw了: UCSD + NYU
其余的学校都有PhD的offer
我在读博的中间两年参与了学校的PhD项目的材料审阅,前三年参加了学校的master项目的材料审阅。
不同的方向差别很大,我的看法可能更多适用于AI方向的申请者(特点:发表论文相对容易,竞争者众多,研究方向非常细化但是很多方向没有本质的skillset的区别)。
下面是一些和文书/申请准备相关的看法,因为已经过了材料提交的deadline了,估计只能帮助来年的学生了:
1. 写文书要有自己的storyline,推荐top-down的组织,而不是bottom-up:
这一点非常的重要!我和很多已经做教授的朋友聊天,他们都觉得自己看文书最重要的目的是找到“兴趣相近”的申请者,而不是“过去做了很多研究项目”的学生。
过去做了很多的项目,这只能算是加分项,但是相对应的,一个混乱和主题不明的文书也会是减分项。
我理解很多的学生非常希望展示自己丰富的科研经历,所以会bottom-up地把自己的所有科研的项目/课程项目都写在文书中。
这点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这些项目是弱相关的(这点非常的普遍,因为本科生做科研本来就是voluntary的,而且很多学生都是在探索兴趣的阶段,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非常常见),那么单独的把他们堆在一起只会让人觉得非常的多余。
在文书的开头有一个总的big picture of research interest往往可以帮助教授快速找到和他们的兴趣合适的学生,然后再top-down地去说自己做过的项目,并且把它们串成一个"story",这是很多教授都更加喜欢看到的文书形式。
对于和你proposed的research interest(应该也是你的意向教授的research interest)无关的过往经历,建议尽量写的简略一些,如果你有相关的文章/pre-print发表,可以加上reference,但是不易过多的着墨。
如果你过去做的方向和现在想申请的不直接相关,一种方式是把它写成你的"exploration" of research interest,但是你之后发现你现在要申请的方向是更fundamental / interesting / unsolved / xxx的方向,这样既不会完全“浪费”一段过去的研究弃之不提,也不至于说的太多,让文书的焦点模糊。
如果你还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研究方向,那么你可能不是特别适合申请PhD。
2. 如果你想申请好的学校,别污染你的publication list:
在AI方向上,一个本科生发表一篇一作的顶会还是会让你在申请中有很大的优势,很多教授甚至明确表示不愿意接受没有发表过(一作)论文的申请者。
不过随着论文的inflation,这种优势在衰退。
与之对应的,如果你的简历和文书中出现了一些奇怪的期刊/会议,那么对于很多的教授(特别是年轻的中国/印度教授)来说会是巨大的减分项。
这甚至和做学术的“taste”没有太大关系,而只是体现你“做研究”的目的以及标准是什么。
至于论文的数量,其带来的边际效益是快递衰减的。
大概五年前,一个非常有名的四大教授和我聊他筛选学生的标准,他说他一般会highly prefer有一作论文的学生,特别是有开源代码的。
因为这说明他经历过完整的研究过程的pipeline,两篇或许更好,但是四五篇的,他就会非常警惕和不喜欢,因为这要么说明学生的科研标准很低,要么说明他已经是个“学术老油子”(我的意译)了。
去年我开会遇到他,他说他的观点还是没变。
3. 推荐信依旧很重要,但是是双刃剑
一篇内容不好的推荐信会让你的申请遭遇巨大的失败。
和很多人追求“大佬”的推荐信不同,我最近几年看到的申请结果最好的申请者,其最重要的推荐信往往是年轻的rising star的推荐信。
一方面是因为和年轻教授的合作往往更加的hands-on,他在推荐信中会表达很多的细节,让信的强度和可信度都更好。
另一方面是因为(在偏engineering的方向上)很多年轻的教授往往不太相信senior的教授对于年轻学生的“能力”的判断,这点也被很多我的AP朋友们所证实。
最后,对于很多同学经历的“大老板+小老板”的科研模式,senior老板的推荐信中往往会声明他的评价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的PhD/postdoc(小老板)的意见,因此审材料的人也并不是把推荐信的内容完全credit给大教授。
4. 陶瓷不太有用
我已经越来越少看到通过在申请前发reach out 邮件而获得明显优势的case了。
有些教授甚至明确(私下或者主页上)表达过对于陶瓷邮件(特别是模版化的陶瓷邮件)的厌恶。
我有朋友说在偏理论/申请者少一些的方向上,陶瓷还是蛮有用的,但是这点我没有发言权
5. 对声称的研究兴趣要有自己的思考,别自相矛盾!
在很多的研究课题上,往往有不止一个可能的solution,在实验学科中,人们往往需要通过实践才知道哪一个是正确的方向。
有些学生为了增大自己得到教授关注的机会,会声称自己对于某个科研的多个方向都很感兴趣而且觉得promising,这种对于研究课题缺乏自己的认识和belief的行为可能会被一些较真的教授所排斥。
比如,我最近就看到了一个申请的文书,他说自己对于intelligent robotics感兴趣,他愿意尝试imitation learning + teleop, sim2real + RL, video-based robotics fundation model等多种方式。
这个文书在我看来像是一篇“survey of the research of xxx”,全篇没有看到自己对于解决研究问题的看法,而只是列举了学术界的不同directions,投机意图太明显了,起码可以表现这个学生对研究课题没有太深入的思考。
暂时想到了这些high-level的建议。
最后想强调的是:大家在写申请材料的时候,诚实一定是第一原则,看你材料的都是“人精”。
你现在走的路,他们可能几年前才刚走过,而且他们大概率是在这个游戏内最懂规则的玩家。
一时的撒谎可能会让你短时间内获得虚假的优势,但是long run来看,你可能是在摧毁自己未来的路。
大家如果还有相关的问题和看法,欢迎点击“阅读原文”到一亩三分地讨论
今日推荐
👍在腾讯工作?体验分享!
👍大漏勺!1.23裁员通知失误提前发了!这个巨头又裁员了!
👍打工人犯最大的错?美国总统就职典礼,放错歌之后就尬住了!救救我!
内容来源一亩三分地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请与一亩三分地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