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探讨了亲密关系中冲突的产生和解决方法,通过张洁的文章引出关于沟通、投射和认同等话题的讨论。文章以一个女孩和男友的冲突为例,探讨了亲密关系中如何避免激怒对方,如何进行有效沟通,并提到了原生家庭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
文章讨论了亲密关系中冲突的产生原因,以及如何进行有效沟通。关系中的两个人需要像打乒乓球一样,双方都需要节制,控制好力度,才能有来有回,达到有效的沟通。
文章提到了原生家庭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包括在关系中的投射和认同。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过程中,谈论原生家庭是为了哀悼经历的不完美或创伤,而不是深挖痛苦或找出罪魁祸首。
文章强调了情绪控制的重要性,并给出了愤怒调节的说明书。解除冲突的关键在于女孩需要表达出自己的期待,男孩需要试着满足女孩的期待。这都需要逐渐学习、体会和实践。
本文字数3300+|阅读预计需要9min
一个女孩约男友去商场买按摩椅,男友一路上大谈运动健身的重要性,按摩都是被动运动,比不上主动运动,而且还一心想表现的提前买了张健身卡要送给女友。可没注意到,女友的脸色越来越差,终于在看到健身卡的瞬间爆发了。
原来,女友因为长期伏案,颈椎出了问题,其实她也想到了健身,可是目前紧要的是先缓解眩晕和手麻的感觉,而且手头要处理的事还有一大堆,正是心烦意乱的时候,结果又多了一个要占用时间和精力、让自己内疚的“健身”......
图/ Unsplash
她实际上要的是什么呢?是一个在身边安慰自己、帮自己分忧的人
,
告诉自己颈椎病有很多有效的办法缓解,加上平时的三五分钟的肩颈活动,工作也可以一件一件做,如果有人催或者不满意,那人就是自己有病......结果这些期待被一张健身卡给打没了。
而男友为什么会买健身卡呢?他想不到、说不出女孩期待的那些话语吗,当然不是,他也只是觉得更有效的方法是主动运动,增强关节肌肉的活动,倒也没错。而且,她颈椎有问题、工作烦心,包括自己期待什么,为什么不直接告诉自己,为什么什么都不说就发火呢?
冲突就这样发生了。
图/ Unsplash
亲密关系中的“被激怒”
亲密关系的两个人,不管是未婚的情侣,还是已婚的夫妻,本来相处好好的,上一刻还是有说有笑,结果一言不合,说翻脸就翻脸
。
这样的事,总是会有。
就像是两只蝴蝶,本来欢快得一起共舞,可是顿时,自偏离轨道,协奏曲变成斗牛曲,这画风突变得让人猝不及防,引发争吵的事情可以是几乎是很小的事。
一个“不经意”的玩笑、一个“无心”的疏忽、一次“漏接”的来电、一个真心的建议......很多时候,到最后已经忘了最初的争端是什么。
记得以前看过一个动漫,名字忘了,大概讲的是一个中学生生来就有特异功能,可以听到别人心里的想法。每当他的父母争吵的时候,他都会觉得很肉麻的逃开。为什么呢?因为他听到的是
他们的内心都在说着和口头表达的内容相反
的话:
“你怎么这么令我失望”=“我真的很需要你的理解,我多希望你像上一次那样懂我
“你滚开,再也不要出现在我面前”=“你不要走,你得留下来”
可惜,现实中人类没有这样的特异功能,不然三体里的智子也不会被人类打败。
图/ Unsplash
“沙包和乒乓球”
沙包体验
:
记得以前玩沙包游戏,两个人互相扔沙包,中间一群人来回躲避,如果谁被击中就被out淘汰。而在关系中也一样,要不被激怒,就得像玩“沙包游戏”,避免被投射信号击中。
乒
乓
球:
健康的关系则像打乒乓球一样,双方都需要节制,控制好力度,才能有来有回,达到有效的沟通。
当意识仍然被很好地保护和隐藏,我们付出的代价就是有效沟通中需要经历的层层关卡,去应对那些很容易出现的“投射”和“认同”。
图/ Unsplash
很多人会倾诉,但越说越多,结果吐槽变成了“唠叨/抱怨”,这满满的负能量会把很多人,包括你最在意的人推开。
这时你手中的乒乓球就变成了沙包,或许你会不管三七二十一,狠狠扔出去。节制什么的全丢在一边。
亲密关系中,恋爱、婚姻中的另一半会为你挡风遮雨,但没有义务成为你肆意攻击、嘲讽的出气筒
。
认同
就像躲避沙包,我们需要觉察、关注和行动。
如果你发现,节制很难,躲避也很难,我想说,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预警信号,在提示,
你内心早已存在的火苗被点燃了,原因不在眼前的这个人、这件事,而是过往很熟悉的、持续出现在你的世界里的、让你失望不已、却无法应对/改变的“沙包体验
”。
有的人在咨询里会说,医生,我也知道自己在投射,也知道真正激怒我的是什么,可是真的好难,好难控制不去发火,好难不去投射,好难不去接住投射,不认同。
是啊,打好乒乓球可比扔沙包难多了,更不要说,关系中的投射和认同是量子级别的纠缠,有它挡在沟通的中间,要越过它谈何容易!
图/ Unsplash
如果看过一些心理学文章、知识的人,会说,投射和投射性认同的根源在原生家庭那儿。的确,
关系中的“量子纠缠”在心理学里面,涉及到的是原生家庭所带给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
。
当然,有人也会提到还包括基因层面的,还有人会提到宿命论,对后面两个观点我想有机会以后说说。
对于原生家庭对心理问题的影响这个问题,我也不在这里展开,但想说,对原生家庭导致心理问题的看法,我的态度一直在改变。
图/ Unsplash
心理咨询或者心理治疗里,我们去说原生家庭,目的不是要深挖痛苦、找出罪魁祸首,而是借着述说原生家庭这个过程本身来哀悼我们经历的不完美、或是创伤。
越是创伤,就会越痛。所以如果我们不愿谈及,没关系,因为那代表这个话题太沉重,还没准备好。也不用硬谈,因为这不是最终的目的和手段,偏离“哀悼”这个轨道去谈论原生家庭,我只能说都是无稽(che三声)之谈(dan四声)。
哀悼中我们需要面对的是丧失,是愤怒,是悲伤,每一项都是如此沉重,如此艰难,都是切肤之痛
。
一个手术还需要做一系列准备工作,做手术的医生和护士们也都是多年的学习和实操累积,还包括外科学常年的知识积累,何况是心理的痛苦!记得以前在病房工作时一个来访者的感触,问题形成有多久,解决就需要多久。
而哀悼本身是一个自发的过程。我们需要觉察并遵从自己内心的
节奏。
咨询师也好,来访者也好,都一样,别害怕,也别着急。
图/ Unsplash
“愤怒调节说明书”
回到原本的话题,情绪的控制是个修养心性的大工程。
其实就像学打乒乓球一样,情绪控制,最关键的学习方式是在关系中实际体验、尝试。
下面的内容仅当做“说明书”一样,并不是我觉得的重点,但也还是有存在的必要,实践中如果遇到了问题,可以回来看看当作指导,但并不是关键。
图/ Unsplash
愤怒调节说明书
愤怒,蕴含着如火山爆发般的能量,是调节情绪的核心课题。
愤怒的本质往往是期待,有期待才会有愤怒。所以
,像上面举得那个例子,解除冲突/愤怒有两个条件:
1. 女孩需要表达出自己的期待,还有两小点:
2. 男孩要试着满足到女孩的期待,也有两小点:
图/ Unsplash
第1点的艰难在于:
说出心中期待,同样是一个需要逐渐学习、体会的过程,没那么容易
。
说出期待基本等于说“我需要你”,试想你会轻易在一个人面前表现出自己的脆弱吗?更不要说一直在经历失望、期待破灭的人。
第2点的艰难在于:
识别出期待、并去满足期待,要付出的心力是相当大的
。
我想对于期待的识别,当过母亲的人最有体会。需要先放下你当前在做的事,清空自己内心各种情绪,然后精力充沛、能量满满地去回应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