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人物》记者采访潘玮柏时,他正生着重病,嗓子完全讲不出话,工作人员都做好了取消当天节目录制的准备。见惯了潘玮柏一向的活泼劲儿,突然看他病恹恹地坐着,时不时拿纸巾擤鼻涕,化妆室里的人都有些心疼。
采访开始。前5分钟,潘玮柏的状态属于强撑型,身体不适、咳嗽不止,常常说到一半就失声了;慢慢地,嗓子依然沙哑,但气场渐强,说起中外嘻哈的差异,整个人显得专业而激情;最后提到新专辑,他的语速就像按了快进键,讲出来的话都是一段段rap(饶舌),有节奏、有押韵。
“我做这张专辑的目的,是想说成功来自努力,不是来自运气,运气只是其中之一,但很多人常常忘记……希望能启发大家思考,不要网络一句话,大家就跟着骂,自己没有消化,没时间想象别人到底在干嘛……”看,连重感冒都压不住他的嘻哈魂。
“只有这样我才会被听到!”
爱奇艺音乐节目《中国有嘻哈》的爆红,让许多人把今年称为中国的“嘻哈元年”。通过这个节目,观众学到了freestyle、flow、beat(即兴表演、韵律、节奏)等专业术语,也爱上了diss (嘻哈中歌手间互相批判的形式)这种拽拽的表演风格。
聊到这个节目,潘玮柏说:“我一直知道有很多‘地下’的rapper(饶舌歌手)是非常杰出的,可一直没有一个正式的平台,能让他们的声音被听到,才华被看到。而且在整个华人文化圈,很多人对嘻哈也只是稍有了解,根本不会唱,甚至连听的都少。而在美国放一首歌整个房间的人都可以跟着念。这个节目就是要鼓励大家去唱、去写、去表达态度和思想,这是很好的开始。”
从八九岁听到MC Hammer(美国嘻哈歌手,被称为“饶舌鼻祖”)后开始学饶舌,到2002年凭借嘻哈专辑在台湾走红,再到今天成为新生代rapper的推手,潘玮柏称自己见证了嘻哈在华语乐坛的起起伏伏。1999年暑假,他从美国回中国台湾,到电台的业务部打工,顺便参加了电台举办的唱歌比赛,靠着唱当时最火的情歌《公转自转》一路打到总决赛。
“那是华语乐坛抒情歌当道的时代,总决赛上人人都是唱慢歌,我就说我要不一样的,我要唱饶舌。结果一唱,下面的评委就呆了:这个人来比赛怎么唱这种歌?”结果就是,潘玮柏拿到这场比赛的安慰奖——“优秀奖”,拿着一点奖金回到了美国,“那个时候,嘻哈就是非主流”。
2001年,潘玮柏为了追寻演艺梦想来到香港,担任星空音乐台的主持人。他称这是为了“曲线救国”,时不时在节目里来一段饶舌,就是想让别人看见他的说唱,结果许多观众打电话、写信到电视台投诉:潘玮柏你能不能不要再唱了?“我当时心想,也只有这样我才会被听到!”
最后,他果真被听到了。
2002年,他得到机会推出了第一张专辑《壁虎漫步》。第一次办歌友会,在台北一个百货大楼前面,他唱跳着专辑中嘻哈风格的歌曲,台下一共11个人,“第十一个人还在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看就是拎着包包刚好路过,顺便停下来看看热闹的”。“于是我就唱得更加卖力、更大声,觉得我多卖一份力,那11个人就会多一份可能去跟别人推荐我和我的音乐。”
之后的半年里,潘玮柏一直用这样的方式唱着自己的歌,《壁虎漫步》虽然没有瞬间爆火,却在慢慢地积累中越卖越好,到了2003年6月,这张专辑竟然成为当年上半年男歌手的销量之最。也就是在那时,嘻哈风格逐渐在台湾乃至整个华语乐坛为人所知,潘玮柏、周杰伦、MC Hotdog(热狗)等歌手成为领军人物。
当时不少人认为,嘻哈之火就要燎原了。但在潘玮柏看来,那只是一个开始,那时的嘻哈歌曲还是搭配了很多流行歌元素,或者是翻唱元素,真正纯粹的嘻哈还要经历相当长的沉淀时期。“其实美国也是,大家一直认为嘻哈在美国是主旋律,但它直到今年才第一次击败摇滚乐成为市场占有率第一。华语嘻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美国嘻哈和华语嘻哈,有什么明显的不同吗?”记者问道。
潘玮柏说:“我觉得美式饶舌绝大部分稍显表面,香车美酒、金钱美女什么的。比如Jay-Z(美国嘻哈巨头),他刚起步时就主要是说物质,到了后来才慢慢讲到精神、人生历练等;而华人就比较多一点心理层面阐述,我们在《中国有嘻哈》里能看到,现在年轻的华人rapper,有很多对世界、对人生的思考,这是很深刻的。”
嘻哈就是不服输、不认输
“什么是嘻哈精神?”
“嘻哈精神就是不服输、不认输,你给我任何障碍我都会努力超越它、跨过它。”潘玮柏说。
他举了很多例子。
比如,出第一张专辑的时候别人说他不会唱歌、不会红,他硬是越唱越大声,越大声越红;出第二张专辑的时候,别人说他只是个主持人来玩玩票,于是他逐渐拒绝公司安排的翻唱,开始学习创作。
“那个时候华语乐坛的风气就是翻唱,从欧美日韩那儿买下热门曲子,然后重新填词,马上就能火。但我不愿意。虽然一开始会有一些曲折,但后来渐渐发现这才是对的。”
他遇到过很多低潮。有身体上的:2004年,他在表演时韧带受伤,被医生诊断为“再也不要跳舞了”,只能每天坚持复健,一次次跌倒、爬起,打开电视看到其他艺人在表演就泪流满面;2014年,他在准备演唱会一个倒吊动作时摔下舞台,头顶划破17厘米……
也有心理上的。
出片前,潘玮柏曾在一些电视剧中客串,在音乐圈走红后一度不再接戏。2008年,他在偶像剧《不良笑花》中首次担纲主演,获台湾地区收视率冠军;两年后,他又凭借偶像剧《爱无限》拿下“台湾电视金钟奖”最佳男主角。
然而,“偶像剧出身”让他的得奖受到质疑,“很多人就说我凭什么拿奖,我不配”。他从机场出来,新闻转播车都来“接”他,直接询问他关于自己拿奖怎么看,场面尴尬。他把自己关在家里,一直想不明白:我没偷没抢,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但这些东西到最后都会让我变得更强大,我膝盖断了3次不还是照样跳舞?而因为不被认同的痛苦过后,我也渐渐明白,我不需要谁的认同感,只要继续做,有一天你会了解我。”他将这些人生经历化成了感悟,写进自己的歌里,最后变成了他口中的“三部曲”。
第一部是他2012年发行的专辑《24个比利》。
“这是写多重人格的,就是探讨不一样的人会有不一样的个性。我把那段时间的各种情绪融入歌中,愤怒、失落、骄傲,都是我当时的多重人格。也是因为这张专辑,很多人才意识到原来我会创作,其实我已经创作很久了。” 就像他在歌词里写的:你看的是我但你看到并不是我,你面对就是我但我早就已经不是我。
第二部是2014年的专辑《王者丑生》。
“我经历过偶像派时期,也经历过低潮的时刻,常常会有自己是王者还是小丑的疑问。”这张专辑里,他尝试了许多实验性的风格,一首曲风新颖的嘻哈歌曲《小丑》更是道出了他那些年的喜怒哀乐:
说我丑陋/没有用/扶不起的阿斗
我是小丑/你不懂我/说要精彩/要刺激/世界不能没我
掌声响起尖叫/人人带著微笑/眼泪把它抹掉/我是小丑/很骄傲
于潘玮柏而言,这两张专辑就像是对十多年演艺生涯的总结、吐槽、感叹,把想说的话全部用嘻哈倾诉出来,也用此回应所有质疑。之后,他整整3年没发专辑。
“我用这3年去体验新的生活,参加真人秀;开餐厅、做电子商务,尝试最新鲜的东西。我不想一辈子只是用演艺圈来定位自己,我希望能活出各种各样的人生。”如今,他的潮流品牌在全国各地开设了专卖店,线上线下热卖;投资的App公司在世界范围内成绩不俗;由他亲自参与设计的手机游戏备受好评……这三年,他的副业全面开花。
他说:“我特别讨厌海边,因为我不喜欢安逸,我要很快的节奏,要一直去尝试新的东西。我的人生哲学就是,可以输,但一定要找机会扳回一城。”这就是他的嘻哈精神。
观众对这首歌的反应,恰恰印证了我的歌词
潘玮柏的第三部曲,是他的新专辑——《illi异类》。
“illi是个英文词,就是讲这个东西非常好,好到变态。”他在专辑里创作了一首歌叫作《第三类接触》,讲的就是自己看到的一种社会状态。“以前面对特别优秀的人,我们会去学习他、尊重他。现在不是,人人都去当‘键盘侠’,先去找对方的缺点、弱点,然后攻击他、批判他。这种逻辑和评判标准很诡异,就像电影里地球人面对外星人,人家都还没做任何事,地球人先开枪了。我就想反映这种现象。”
他最近还发现了另一个有趣的现象。
7月底,他在《中国有嘻哈》的竞演中表演了新歌《Coming Home》获得第一。原本他希望大家能看到他在歌词里寻找初心的理念——“双手合十,感激回归原样”,可第二天上网一看,被热议的竟然是他戴在手腕上的名表理查德·米勒。
“你看,我唱了那么多,大家只注意到我唱了一只表,如今这个世界有多肤浅?!我歌词里就在讲人的迷失,社会的失序,人们为了营销、点阅率、财富而疯狂,甚至互相伤害,变得特别物质化,所以我说很多人对这首歌的反应,恰恰印证了我的歌词。”
在整个采访中,潘玮柏多次说到自己对社会、对世界的看法和思考,全然不是他的外表显露出的那种带点孩子气的阳光模样,而是个有棱角、有态度的rapper形象。
他对记者说:“以我的本性,我不会那么眷恋演艺圈,该走的时候就会走。但我希望很久以后,大家还能记住我的嘻哈,能记住我是个一直努力带来思考的人。这就够了。”
作者:《环球人物》记者 余驰疆
张蕾
环球人物新媒体原创文章,
欢迎转发朋友圈,
公号转载须经授权,
并不得用于第三方平台。
2017年《环球人物》杂志
半年订阅:每期寄发,
共12期,邮政挂号信包邮;
季度订阅:自下单之日起出刊每期寄发,
共6期,邮政挂号信包邮;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