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凤凰网读书
文字之美,精神之渊。关注当下优秀出版书籍,打捞故纸陈书,推出凤凰网读书会、读药周刊、凤凰好书榜、文学青年周刊、凤凰副刊、一日一书、凤凰诗刊等精品专刊。在繁杂的世俗生活中,留一点时间探寻文字的美感,徜徉于精神的深渊,安静下来,慢一点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凤凰网读书  ·  戒掉爱情之后,我发现也没那么糟 ·  昨天  
十点读书会  ·  疯涨的黄金,受骗的年轻人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凤凰网读书

戒掉爱情之后,我发现也没那么糟

凤凰网读书  · 公众号  · 读书  · 2025-02-21 08:30

正文

图片

在传统的人生叙事中,遇到“真命天子”是一个女孩人生中一件重要的事情,从长辈或朋友的“催婚”,到刻画幸福生活的影视剧,都在反复讲述着类似的故事。但在如今的时代,故事已经被允许有了些不同的讲法。

作家玛丽·科克在《老女孩》一书里说到,“虽然爱情很重要,但我不能浪费所有的时间在它身上。”她不是一开始就主动选择成为独身女性的,小时候她也曾渴望爱情,甚至颇为“恋爱脑”,但好的爱情就像世俗的成功,不是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成功的。

在戒断了爱情,接受了自己将独自过完人生后,她反而发现,“好像也没那么糟”。她拥有了独自思考的时间,来处理恋爱时没精力深思的有关自我的问题;她也发现了传统爱情叙事中的诸多弊端。

在“老女孩”的状态里,她“学会了摆脱对刺激的沉迷,开始欣赏不再坐情绪过山车、更加自由的生活状态。渐渐地,紧迫感消失了。”

本文摘选自《老女孩 》,经出版社授权推送。小标题为编者所拟,篇幅所限内容有所删减。


01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把独居视为耻辱

儿时的我从不曾想过自己会成为一个老女孩。
玩过家家的时候,比起扮演爸爸妈妈,我更喜欢扮演《猫眼三姐妹》里的角色,她们白天在咖啡厅工作,夜晚则变身黑夜中的盗贼。 不过,每次大家都得争抢一番才能决定谁来扮演瞳 我也不记得自己对洋娃娃有什么特别的热情。 不过,我很早就对男孩感兴趣了。 我少女时代的笔记本上写满了糟糕的诗句、错译的引文和对极致爱情的笨拙渴求。 我在等待着,我准备好了,我已经不耐烦了。
后来的日子里,其他各色恋人也接踵而至,有些人我还记得,有些已经只剩模糊不清的影迹。在这期间,一些或多或少重要的恋情也发生在我身上。这种生活一直持续到我37岁。 然后我停下了,我退出了这场“游戏”。

电影《好东西》
我是如何从一种痴迷于爱情的生活转而进入另一种对爱情几乎不加关注的生活中的呢?这种转变是从意识开始的。 不过这不是说我获得了某种伟大的启蒙,而只是——清醒了。
曾经,无论是上学期间还是工作时期,我大部分生活的主旨都是要寻找另一半。在那段时间,与一个男人相遇和建立关系,其中的激情和时不时发生的戏剧性,甚至对方的皮肤都能让我感到自己真切地活着。我感到兴奋、喜悦和紧张,我感到一往无前。我如此狂热地相信这种体验,以至于每次失败后我仍会重整旗鼓,重新投入比赛中。但无论我如何努力,无论我多么希望,我的恋情总是无法突破两年的界限。
看着那些幸福美满的夫妇,我感到羡慕,甚至嫉妒。我的朋友们,在大约30岁的时候,都逐渐和他们的爱人安顿下来,开始筹划购置房屋,准备结婚、生子。而我却还在等待。
一直以来,我都全神贯注地朝着那片我认为理应到达的远方缓步前行,凝望着地平线,好奇我是哪里出了错,才没有像别人一样收到生命慷慨赠送的礼物。年龄在增长,日子一天天过去,但我却从未起身收拾行囊。 没有人分享我的浴室,没有人在车站焦躁不安地等我一起回到我们的家,没有人一边拥抱我一边轻声对我说: 少了你,房子显得如此空旷。
朋友们告诉我,别担心,爱情会发生在你身上的,当你不抱期待的时候 也许它就来了。 但他们的声音渐渐低下去了。 我继续整理我的书,以便在我用了16年的杂乱工作室里腾出一些空间。 我对自己说,当我收拾好这些箱子的那天,大概我就会和某人住在一起,在笑声中重新粉刷公寓墙壁,然后把我们的行李也混在一起。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把独居视为耻辱。 独居意味着独自吃饭,因无人分担度假旅行的费用而感到肉疼,租不到像样的公寓,艰难的一天过后没有肩膀可以依靠,悠长的周日早晨不能在被子里相拥打滚,没有一个真正了解你的人。
我梦想着成为杰里迈亚·约翰逊,那个可以在雪地里走一整天的山地猎人,无人作陪但潇洒自在。 但我是个女人,在没有伴侣的情况下,留给我的唯一模式是成为一个老妇人,然后在他人的漠视下死去。


02

我清醒着,且意识到清醒也没那么糟

退出世界,或者退出爱情的世界,究竟有什么意义呢?如果想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后退一步便有其必要。若是身陷找寻伴侣的狂热,或是在工作之余还得每天围绕着伴侣和孩子的日常事务,我肯定会无暇顾及大局。
而我 越是将自己从这些琐事中抽离,就越能注意到我究竟逃离了什么 :总是闯入生活的公婆亲戚、每天都会发生的误会、大吵大闹、细密编织到立于不败之地的荒谬忠诚、不断被分享的空间、必须配合伴侣节奏的时间安排、必须按对方需求招之即来的欲望、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该获得或理应享有的自由和特权。

电影《弗兰西丝·哈》
这种经历就像身处一场派对,众人皆醉你独醒。假如我也喝得烂醉的话,我大可以说服自己,这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夜晚。 但我却清醒着,而且意识到,清醒也并没有那么糟。 毕竟这能让我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宿醉烦恼。
从那时起,我开始仔细观察和倾听我身边的情侣和夫妻(我知道这种野生观察可能有失偏颇,不过主要是那些抱怨的人给了我研究他们的机会)。一个问题在我脑海中形成: 我们为什么要这样惩罚自己? 这个问题一直萦绕着我,挥之不去。

影视剧《爱玛》
为什么小金会在交通罢工的周日晚上10点走路去庞坦市和Tinder上认识的人约会?为什么小安多年来一直忍受她孩子的父亲的成瘾问题?为什么小波不得不和伴侣前妻的家人共度圣诞节?为什么当小艾兴冲冲地带女友去看偶像的演唱会,并热情地问“很棒吧”的时候,女友却疲惫不堪地回答“我好冷”?
为什么小陈要等她晚回家的伴侣一起吃饭,而这明明会扰乱她的消化系统,使她在夜里无法正常入睡?为什么小刘会花几个小时等待她前一天才结识还一无所知的男人的短信?为什么小陈原本提前三周就安排好了与闺蜜的电话约会,却因为孩子们像大熊猫一样挂在她的肩膀上而放了鸽子?为什么小莫决定再生一个孩子好给她的关系“注入一点活力”,而不是直接去处理这不够生活的生活?
我找不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但反过来, 我开始明白,只要不这样自我折磨,我们就能受益。
决定不再等待爱情,并不仅是为了避免在Tinder上被人当超市货物一样拣选的暴力,也不仅是为了避免和陌生人的初次约会——我们总是会为了填补毫无进展的对话而没话找话地问“你喜欢哪种音乐”,也不仅是为了逃避把自己用劣质酒精灌醉才有勇气继续的平庸夜晚。
这不仅是为了让自己免于过度解读的麻烦。这不仅是为了躲避公婆家的亲戚,伴侣的那些你虽然觉得他们还行,但又谈不上特别喜欢的朋友,为了取悦对方而赴约的饭局,或是你不想同去的旅行,也不是为了逃避充斥着三餐、洗衣和机械的性的毫无生气的日常生活。 我选择停止等待爱情,是为了重新拥有我自己。 我要拿回自己的身体、大脑和时间。

电影 BJ单身日记
在戒断感情生活的初期,我首先关注的就是时间。从我每天的日程中删除感情生活,让我有了很多时间,做其他事情的时间。最重要的是,我有时间思考了。我的大脑由我支配的时间大大增加了。
那些时间过去都是花来思索另一半的 :做什么会让他高兴呢?他为什么会那么说呢?这对我们的关系意味着什么呢?哦,不,我不能在12日那天安排别的事,因为那天是他母亲的生日……
现在,所有这些时间都空出来了。我突然有了喘息的时间,不再担忧,不再生气,不再期待什么事情发生,也不再期待什么事情不发生。当我的一些朋友分手后重新恢复单身(不管有没有孩子),那些有伴侣的朋友们(不管有没有孩子)往往会条件反射地鼓励她们:“这很好,你可以出去走走,认识新朋友,不要自己一个人胡思乱想!”
但其实我恰恰选择了胡思乱想。我整理橱柜、按摩、阅读、拜访朋友(但并不是为了让他们给我介绍对象)。在上班的时候,我不必再向同事讲述我的夜生活,它们现在就是一个单身女人的平凡日常。
当然,我也有恐慌的时候。 鉴于我的年龄,要不要孩子的问题已经很紧迫了。 倒计时开始了。我是否会成为恩罗恩罗歌曲中的那个女人,过着一潭死水般的生活?在这首歌里我印象最深的歌词是“我向面包师问好,我为老奶奶开门”。在我的葬礼上,那些见过我的人会说我“只是个好人”吗?这个问题的答案和这首歌一样让我害怕。
但我仍然没有动摇。我只是不停地告诉自己和其他人,我要继续下去,回家依偎在暖气旁。我需要时间,而我需要的时间一而再再而三地延长着。我在一定程度上是在逃避哲学家卡米尔·弗罗伊德沃-梅特蒂所定义的女性时间:
与女性周期性的常见形象(归因于每月重复的月经周期)相反,女性时间实际上是呈线性且具有悲剧性的。青春期和更年期这两个决定性的时刻标志着母性潜能的起点和出口,这两个时刻不可决定,也无法逆转。
女性时间会跟随着身体事件的节奏,产生周期性改变,或突然改变,比如月经周期、乳房发育、怀孕、流产、堕胎、分娩、哺乳,以及既有带来愉悦和满足的积极一面,也有骚扰和暴力的消极一面的性生活。
因此,女性时间是悲剧性的时间,由一连串的事件所标记,这些事件引入了不连续性,带来了戏剧性的时刻,使它维持着一种让人几乎不可能逃脱的情感强度。
此前,我让我的情感和工作生活中不停上演着“drama”(好戏),好让自己保持活力或是重新焕发激情,这些情感强度对我来说似乎一直是不可见的。不过,重新获得的空闲时间让我得以消化所有这些累积的情感强度。我意识到,很多小事可以发生,即使最后不一定会产出什么大事。

电影 《弗兰西丝·哈
我学会了摆脱对刺激的沉迷,开始欣赏不再坐情绪过山车、更加自由的生活状态。渐渐地,紧迫感消失了。 说来也怪,我又回想起了我在大学毕业期间所感受到的压力。当时,我觉得这个通过考核的仪式似乎决定了我的余生。不容有差。显然,事实并非如此(真希望那时有人能告诉我这一点)。
起初,我设想的这种“退休”是一种暂停,就像去乡野郊外给自己充充电,或者就像在疯狂派对之后少喝点酒给肝脏放个假。我厌倦了自己的冲动,包括那些被接受和被拒绝的冲动。我已经没有精力再投入一场邂逅,投入它从未失手的美好希冀。我的身体、我的大脑、我的心已经筋疲力尽。它们在乞求怜悯。
于是,我仿佛开始了一场节食,心里想着,我迟早会再次感到饥饿的。我当时深信着,我在爱之领域里的荒废只会是暂时的,我只是需要喘口气,然后就能重新投入我毕生为之训练的战斗。然而,一些截然不同的东西开始出现了。

03

她有很多浪漫关系以外的人际关系,

这对她来说已经足够了

如今,“老女孩”这个词已经很少有人用了。但我却慢慢地、稳稳地变成了一个老女孩。尽管我的幸福指数直线上升,但我并没能摆脱非常普遍的社会耻辱感。
无论是在社交网络上,还是在我们生活的社会中,老女孩的形象都算不上“鼓舞人心”。人们指责她有各种各样的缺点:忘恩负义、尖酸刻薄、活得不精致、利己主义、脾气暴躁、善妒、吝啬、性冷淡、既不被人在意也不在意别人。最重要的是,她没能成功地赢得“奖品”——一个男人。 这事可严重了。
流行文化里也少有老女孩的形象,她们要么是路人甲,要么是次要角色。 她是尖酸刻薄的老姨妈,是穿着手织毛衣的办公室同事,是女主人公略微不合群的好朋友,是公园里和鸽子说话的疯女人,是楼宇里的邻居——但是没有人知道她为什么还没有丈夫。
老女孩只在一种情况下能成为真正的主角:当她们只是个“临时老女孩”,当她们只是一个差点成为老女孩的女孩。这类案例中最有名的当然是《BJ单身日记》里的布里奇特·琼斯了。这部电影改编自同名小说,主线就是她寻找真爱的故事。对所有渴望“遇到真命天子”的30多岁的女性来说,这部电影无疑是一剂心灵慰藉的良药。

电影《BJ单身日记》
然而,这部浪漫喜剧中最受观众喜爱的场景,是她穿着睡衣、声嘶力竭地唱着《孑然一身》的场景,是她灌下一杯杯红酒的场景,是她的兔女郎装扮和雪中之吻的场景。简而言之,就是先绝望,再羞辱,最后奖赏。 老女孩形象要想被人接受,就要上演走错路却最终攀上金枝的戏码。
在人们谈论“单身女性”这一可怕的词语时,也常会说出这样的词藻:她是资本主义的战士,能应付自由社会中的各种琐事,在找到能满足她的男人之前,她会偶尔与闺蜜纵酒狂欢。她漂亮、有趣、有点迷失,但还有救。她漂泊、纯洁、多愁善感、独身,但这些考验都是为了让她有朝一日找到伟大而唯一的“真爱”。而那些真正的老女孩呢?那些没有通过考验的老女孩呢?她们在人们眼中就是另一番形象了。
她们的形象必须一眼就被辨认出来:穿戴破旧的羊毛衫、软塌塌的帽子,眼神刻薄、嘴巴尖酸、身形干枯,一股颓败之气;她们要么绝望,要么痛苦,有时甚至疯狂;最重要的是,她们得因为得不到婚姻而付出高昂的代价,过上孤独、痛苦和被社会放逐的生活。
不存在任何一种对老女孩的平和表述,不存在任何一种她可以远离尘世而不堕落、也不会为此付出百倍代价的叙事。直到2019年,《老姑娘》这部电影才让我们看到一些转变。这部影片讲述的故事开始于盖比的39岁生日,结束于她的40岁生日。
盖比经历了浪漫喜剧的所有阶段:不成功的约会、孤独的夜晚、与外甥女的亲近(这让她意识到孩子们也一样酷)、失业、鼓起勇气开始自己的事业,甚至还有人们惯以期待并喜爱的场景:一次她带着狗远足时遇到了一个男人,他们之间来了电。他们彼此理解,可以相伴走在碎石路上大笑,发现彼此身上的许多共同点。仅在短短的一次徒步旅行的时间里,两人就感到分外投缘。
尽管他们不住在同一个城市,但他们还是给了彼此一个吻。男人提出要试试交往,因为如果不试试的话就太愚蠢了。但盖比觉得自己的生活已经找到了平衡。她有自己的餐饮生意,平时要和侄女一起织毛衣,还要遛狗。 她还有很多浪漫关系以外的人际关系,这对她来说已经足够了。 她拒绝了对方。

电影《弗兰西丝·哈》
《BJ单身日记》和《老姑娘》之间相隔将近20年。当然,《老姑娘》这部电影远未达到前者的成功,但它的优点在于打开了一扇窗,点燃了一种希望,让我们认识到我们之前的想法可能是错的,我们之前以为自己想要的东西也可能并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也许我们想要的是另外的东西。和《老姑娘》中的盖比一样,我也允许自己享有改变想法的奢侈。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