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生物技术网
中国生物技术信息网官方微信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医学影像沙龙  ·  8小时读片马拉松,影像人你的腰还好吗? ·  22 小时前  
E药经理人  ·  2024-2030年阿尔茨海默病(AD)药物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生物技术网

科研+资本,原来没那么完美

中国生物技术网  · 公众号  · 医学  · 2017-06-22 13:06

正文

最近,《自然·方法》登了篇读者来信《体内CRISPR-Cas9编辑引发的不可预测基因突变》。圈里人都知道读者来信无非是聊点业内新想法、新思路,其严谨性、系统性跟正式论文没法比。然而这事却让两家基因编辑公司Editas药物和Intellia制药“炸开了锅”,又是写信给编辑部,又是联合业内大牛发声明。要求很明确:这篇论文结论完全错误,杂志社该将论文撤稿。

我国的很多民众有点懵:企业干嘛对一个不那么靠谱的来信文章这么激动?还一副必须把事情搞大的架势?

实际上,不管是激烈的言论,还是誓不罢休的态度,新闻效应远大于科学影响,对华尔街股民的影响大于对科学家的影响。因为真正的学术争论需要以实验和论文的形式进行,并需要更长的时间积累正反两方面的实验证据。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美国科研—技术—资本—市场的模式。科研与商业紧密结合,市场、资本与科研紧密结合,没有我们所谓的“产学研结合难”的痛点,没有科研与市场脱节的顾虑。但是最近一系列的事件让我们看到,这个传说中完美的链条也有它的脆弱和不完美之处。当市场和资本深度影响科研,当科学家的一言一行成为华尔街的影子,科研还是否能保持纯粹?当科学论争加入资本和企业利益的博弈,还有多少人能坚持“科学的归科学”?当各个企业和基金从自身的特定任务出发来考虑问题,前沿科学发展的全局性和系统性如何保障?

长期以来,我们对美国的科研管理体系和运营链条多有推崇。确实,这种体制有其优势之处——以民间企业为主,以政府、大学以及私人基金会为辅,以市场竞争机制为动力,以政府科技政策为导向的科技体制,最大程度上发挥了科技与经济相互推动促进的作用。这种以“企业投入”为特征的科研体制让美国产业界更加热衷于技术创新,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它的不足之处,其中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中国生物技术网诚邀生物领域科学家在我们的平台上,发表和介绍国内外原创的科研成果。

注:国内为原创研究成果或评论、综述,国际为在线发表一个月内的最新成果或综述,字数 500字以上 ,并请提供至少一张图片。 投稿者,请将文章发送至 [email protected]

本公众号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办

微信公众号: 中国生物技术网

回复关键词 热点 ”可阅读 热点专题文章,包括“施一公”、“肠道菌群”、“肿瘤”、“免疫”和“健康”

热文TOP10(统计周期:2016.5.1-2016.7.10)

直接点击文字 即可浏览!

1、 PNAS:午睡会增强记忆力

2、 韩春雨:科研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方式

3、 减肥的终极奥义:训练大脑,而非锻炼身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