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有人说,金庸在韦小宝身上实现了男人的梦想。他符合一切世俗成功者的定义,左右逢源、八面玲珑、在江湖和官场都如鱼得水,最重要的是他有7个娇妻美妾。
虽然一夫一妻制已经推行了上百年,但不可否认的是不少男性依旧会幻想坐享齐人之福,即占有更多的异性资源。
即便是在今日,“男性天生就是好色”这个观念还是被很多人所认可。他们认为这是男性的生物属性所导致的,因为男性只有和不同的异性交配,才能更广泛地传播自己的基因。久而久之在这种语境的传播下,“好色”则被看作是男性气质的体现。反之,如一个男人不好色,那就说明他不正常。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即便在《鹿鼎记》中也不是如此,韦小宝的师父陈近男就一点都不好色,他人生最大的追求就是反清复明,在男女关系上可以说是个禁欲主义。纵观历史,这样的男人并不少见,他们不仅不好色,而且终身不婚,将毕生精力投入到某项事业中。
比如哲学家莱布尼茨,他的感情经历近乎一张白纸,一生都没有结婚,但他对于学术研究的热爱却是十分浓厚,研究的领域不仅涉及语言学、法学、哲学和外交,还遍及数学、物理学、逻辑学、化学、解剖学、航海学等。而在当代,则是出现了所谓的“草食男”和“禁欲系”,即个性被动、生性慵懒冷淡、喜欢独处、注重自我,对追求女性没有太大的兴趣。
这似乎足以说明
好色真不是所有男性梦寐以求的事情,也不是所谓的“天性”,它更多来自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构建。
男性需要通过占有异性这个举动,来彰显自己的权力,就像奥斯卡王尔德所言:“Everything in the world is about sex. Sex is about power”。因而在官场中,“有情人”是条潜规则,如果没有情人,那么这个人可能很难融入到这个圈子中,也就无法获得更多的有利资源。所以,一个男人交过的女朋友越多,就会被认为是越有魅力。
同时,当好色被看作男性之间的共同准则时,也就意味着这所有男性都必须这样,否则你就将被排斥。比如在青春期的时候,男生都会急着找女朋友,但有时候并不是他真的很喜欢某个女生或是对异性好奇,而是他害怕自己被同性朋友所看不起。因为在某些校园文化中,没有女朋友就意味着你是“loser”,即便你成绩再好、再有钱都没有用。
其实,这已经演变成某种
“男性焦虑”
,很多男人会为找不到配偶而自卑。
很明显,女性会比男性更接受单身生活,越来越多经济精神独立的女性很享受单身生活,男性则显得有些不太情愿。
从知乎的热门话题中就可以看出,在“现在的男生为什么不追求女生?”的回答中,大部分男性都带着某种怨气,认为女性拜金自私等是主要原因,却很少有人是真正享受单身生活,更像是在“被动单身”。
这或许才是最讽刺的地方,好像这是个男权社会,女性是在被男性物化的。但是,女性的物化是在明面的,而且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意识到,且拒绝进入这一模式。反而对于男性的物化是极其隐秘的,大多数男性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是被裹挟进入一套单一的规则。
情感和欲望本来是一件极其私人和自我的事情,你感受到了其中的快感就去追求,如果觉得无趣就放弃。但在这套体系下,却成为了强制性的举动。
从这个角度看,男性似乎比女性更缺乏情欲自由,他们没有说“不”的权利。
就像在传统恋爱观念中,女生被男生拒绝人们会说这个男的不解风情,而如果男生被女生拒绝了则会被认为缺乏魅力。
同时,人们总是不自觉地把男性和性联系到一起,似乎男性就该对性抱有很强的欲望,这常常被视为男性出轨的合理借口。与此同时,它也造成了很多刻板印象,比如在网上经常会有人问“男朋友对我很冷淡,他会不会是同性恋?”,这包含的潜台词是男性一定会对女性有性欲望,否则他就是同性恋。
实际上,很多男性对异性也是有要求的,他们不会对所有女性都如饥似渴。但网上在讨论情感话题的时候,还是会出现大量类似于“男人就是下半身动物”这种过于简单的定论。那么,这就相当于把那些不好色的男性给自动边缘化了。
“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成的”,波伏娃在《第二性》中的这句话可以说是女权主义的至理名言。其实它用在男性身上也同样合理,所谓“男性气质”不过就是男性对于自身的规训,它的可怕之处在于直到现在很多人还不自知。
这实际是在把某些特质给无限美化,以至于男性认为这是自身的优势,就好比男性会认为有7个老婆是件无比快乐的事情,就像电视剧中的韦小宝一样。而现实却是,和多个女人同时相处势必是件非常麻烦的事情,这其中的争吵和混乱会让人心力交瘁,比较接近真实的也许是《甄嬛传》中的雍正,观众隔着屏幕都能感到他深深的疲惫,只是为了维持权力不得不硬撑下去。
如此看来,“好色”还真不一定是享受,有可能只是一种隐秘的束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