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地球知识局
人文+地理+设计,全球视野新三观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广电时评  ·  菁彩声技术、8K、AI……亚冬会今晚开幕,“ ... ·  19 小时前  
HR成长社  ·  裁员辞退全流程.ppt ·  昨天  
主编温静  ·  主编温静丨今天发生了什么? ·  昨天  
CHINADAILY  ·  Top News丨Zhejiang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地球知识局

中国人,终究还是离不开碳水?

地球知识局  · 公众号  ·  · 2024-11-21 20:00

正文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中国人的碳水早餐


文字:令狐小跑

校稿:辜汉膺 / 编辑:果栗乘


中国人不能没有早餐 ,就好像黑吗喽不能丢掉他的金箍棒。


当能量与美味俱佳的早餐,热乎乎地抚平你的胃,你浑身上下便会充满力量与勇气,仿佛短暂地进入了“开挂”模式。



中国人对早餐的爱,从3000多年前的周朝就已经开始,甚至探索出了一套古早版 “早餐公式”


《周礼》记载:“笾人掌四笾之实。朝事之笾,其实麷、蕡、白、黑、形盐、膴、鲍鱼、鱐……醢人掌四豆之实。朝事之豆,其实韭菹、醓醢、昌本、麋臡,菁菹、鹿臡、茆菹、麇臡。”


“朝事”就是早饭,“笾”和“豆”听着厉害,其实就是两种餐盘。简单概括大概是: 当周王吃早餐的时候,两个官员负责上菜,咔咔给他上了16道固定菜式 ……



总数倒不是重点,重点在主食上——周王一顿早餐要吃麦饭、麻饭、稻饭和黍饭四种谷物,妥妥的 “碳水脑袋”


虽然王的待遇不是人人都有,可在漫长的时光中,我们也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国民碳水早餐公式。




啥是国民碳水早餐公式?简单来说,就是 中国人特有的根深蒂固的早餐习惯 ,不这么吃,就浑身难受。我们的早餐往往以粗粮、面食为主,肉蛋或豆制品作为馅料或配菜,再搭配上饮品或汤水,提炼一下,大概就是这样:


国民早餐=70%碳水(粗粮/面食/米)+20%肉蛋/豆制品+10%汤汤水水



虽然公式固定,但每个地方“套公式”的解法可谓五花八门,涉及美食种类更是数不胜数,形成了 各种特色早餐搭配


山西作为中国最重视碳水的省份之一,早餐可不得玩出花来:用荞麦制成面糊蒸熟而成的 柳林碗团 ,Q弹如果冻,在调和了陈醋、辣椒、蒜泥的酱汁中 剔透如玉



以西北特产谷物莜麦制成的莜面,被山西人捏成了蜂窝状 ,称为“ 栲栳栳 (kǎo lǎo lao) ,出锅时趁着热气蘸上芝麻、陈醋,没一会功夫,一屉就见了底。再配上丸子汤、老豆腐与羊杂割,咸鲜与醋香齐飞,嫩滑与嚼劲双享,地道山西人的团魂瞬间就燃起来了。



在天津人眼中,完美早餐则是另一种样子:买两只刚出笼的 天津包子 ,忍着烫手咬下一口,绵软微甜的包子皮,包裹着肉馅中的汁水,一同惊艳着你的味蕾。


不想吃包子,也可以换成 煎饼果子 ,带有淡淡香味的绿豆面薄饼与鸡蛋“一拍即合”,薄脆的‌馃箅儿 (guǒ bì er,一种油炸面食) 在嘴里嘎吱嘎吱叫唤着, 芝麻、葱花、面酱构成了味觉交响 。再喝上一碗用谷物粉冲成的油茶面或豆香四溢的豆浆,这个早餐就妥了。



上海人对早餐也有自己的想法。 糯米、粳米包裹油条而成的 粢饭团 绵软中自带“糯叽叽” ;在天气冷的时候,一碗撒了虾皮的 鸡汤馄饨 散发着雾蒙蒙的热气,让人全身的血液瞬间“解冻”。 油条 大饼 豆浆 共同组成上海早餐的“四大金刚”。


刚煮出来的面条,淋上香喷喷的葱油,便是上海人魂牵梦萦的 葱油面 。还有底面煎得金黄的 生煎包 ,搭配浓浓的 咸豆浆 润喉,早起的困倦就这样一扫而光。



这些品种繁多的早餐碳水美食,单拎出来都“平平无奇”,但背后却是 老祖宗们几千年来一口一口吃出来的智慧结晶




说起古代的碳水早餐,千万不要信穿越剧里那一套,主角穿到古代还能胡吃海喝。如果真的有时光机能让你回到古代,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是疯狂吐槽:老祖宗就吃这些?


身份尊贵的周王,早餐的碳水也只有四种杂粮饭可选,是他不想吃包子吗?答案是—— 想吃也没有


先秦时期 石磨技术不成熟,磨不出细面,所以只能吃“ 粒食 ”,就是 直接将谷物烤熟或蒸制的饭 。一顿早餐能吃四种粒食,已经奢华至极。


到了 魏晋 人们发明了带有规则磨齿的石磨, 精面粉 才终于问世 ,吃货们的灵感大门才被打开。



经过三百年的乱世,到了文化交融的 唐代 ,各式各样的面食就如火山爆发般诞生了! 唐代人把一切面食都简单粗暴地叫做“饼” 烤成圆圆的叫“ 胡饼 ”,长长的面条叫“ 索饼 ”,肉汤泡馍叫“ 汤饼 ”,蒸出来的馒头叫“ 蒸饼 ”。



他们还专门将早餐吃的小份量美食,称为“小食”“点心”,我们今天常说的 “吃早点” 就源自于此。


既然叫“点心”了,“点心狂魔”宋代人自然要将早餐发扬光大。在 宋代 ,人们点亮了 精白糖 制作 工艺的技能树,让宋代早餐终于像点样子了。 豆沙包、枣泥糕、糯米团、浮元子 (后来的汤圆) 等美食纷纷进入人们的早餐食单。


这个食单在 元明清 被进一步拓展,才有了如今成千上万种花样的碳水早餐。



在中国,为什么早餐历经几千年的衍变,总是离不开谷物为原料的碳水?


原因就俩字: 幸福


当代研究表明,足量的碳水化合物会为人体提供 充足的能量 ,维持 血糖稳定 促进大脑功能 ,还能促进大脑分泌 血清素 ——血清素能调节情绪、提高学习、工作动力,所以也被称为“快乐激素”。


经过了一晚上的睡眠,早上我们的血糖正处于低点,这时来一顿符合“国民碳水早餐公式”的早餐,简直就像手机插上了快充,能量瞬间满格,幸福感迅速爆表。




中式早餐的快乐,人人都知道。可惜这种快乐对于当代打工人来说,越来越奢侈了。


饱受加班之苦的打工人, 根本匀不出时间自己做早餐,大部分人都靠便利店或外卖解决早饭 。一到冬天,食物的热气在漫长的外卖派送过程中流失殆尽,冰冷的粥,配上硬邦邦的包子或者坨成一团的面条,我们的心也跟着洼凉了下去——唉,又是当吗喽的一天。


当代打工人对于早餐的要求其实并不高,老祖宗怎么吃,咱就怎么吃—— 碳水管够,还得是热乎的、好吃的


经常出差的打工人都知道,有一个地方,能满足这点“小要求“。


在遍布全国的4000多家 汉庭酒店 中,老祖宗传下来的“ 国民碳水早餐公式 “被完美拆解、运用。当你在房间舒舒服服一觉醒来,下楼走进早餐厅,电光火石之间,各种花式碳水琳琅满目,映入眼帘—— 蒸的碳水、炒的碳水、煮的碳水、炸的碳水、煎的碳水、糯叽叽的碳水、酥酥脆脆的碳水、现煮带汤的碳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