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长14'31'',建议在WiFi条件下观看视频】
本视频出自 2016万有青年大烩
2013年,英国前首相卡梅伦访华,当时我们用英国首相的微博ID向全社会范围内发起了一个问题征集,其中被提到次数最多的问题将有机会由首相本人来亲自回答。
三天之后,我们收到了1000多页的回复,我的同事在2万多条问题里筛选、分类、合并同类项,然后我们发现,三分之二的问题都是关于出国的问题。
前3个问的最多的问题
无论是出国留学,还是短期的游学,夏令营,甚至是打工,出国,其实这已经成为了一线大城市年轻人去证明自己的实力,去更好地体验人生的一种主要选择。
根据教育部最新发布的一个留学调研报告,我们发现在2015年,出国留学的人数突破了52万人。但在2000年却不足5万人。近年来,出国留学人数的年增长率始终稳定在20%以上。此外,2015年主要留学的目的国里,美、英、加、澳,中国留学生首次超越了印度留学生、韩国留学生和日本留学生,成为了全球第一大留学生源国家。
另外一个趋势,也是电视剧《小别离》里所体现的——留学生越来越低龄化。2015年,去美国留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人数都超过了12万人,首次达到了一比一的比例;而在一线城市展开的留学生的调研中,有四分之三的人在高中,甚至更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考虑出国留学了。
以前,每年我都要到全国各地去参加各种各样的教育展会,各种各样的教育论坛,这个时候成百上千的学生、学生家长他们会来问我们:
“我应该选今年出去,还是过几年再出去?”
“我应该选什么样的国家,什么样的学校?”
“我应该选什么样的专业,什么样的教授?”
“我应该选择在那边边实习边学习,还是应该专心致志的学习,回来以后找工作。”
“……”
所有的提问者看起来都非常的困惑,可是实际上我们这些回答问题的人也非常困惑,我们根本不认识他们,也不知道他们的情况如何,我所能提供的只是一个非常客观的一个数字,或者说是一个平均值的数字,我可以告诉给大家8%的人他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出国留学了,我还可以告诉大家大概有8%的人他们是在超过了30岁以后才决定出国留学的。可是这样的一个平均数值对于一个个体的选择来讲并没有太大的参考意义。
在我看来所有千差万别的问题之后其实只有三个主流的主题。
第一我现在所处的坐标在哪里;
第二,我接下来的目标在哪里;
第三我从现在到未来,我要走一条怎样的路径,我愿意支付怎样的成本和怎样的代价。
而你对留学问题所有选择的困惑,所有的疑问,都应该从这三点作为索引进行思考。
以我个人为例,我的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专业,毕业的时候选择了立刻出国留学。在我们那个年代,班上绝大部分同学其实都是这么做的。研究生毕业以后,我直接回国工作。
而我大学时期的上铺和我选择的路径恰巧相反,她选择了先奔赴上海工作两年,再出国读书。她在读书的时候遭遇了今生的真爱,然后就留在当地结婚生子了。
我的先生在工作十年以后才选择出国读书,他的英语水平比起年龄更小的留学生而言有比较大的弱势,但十年来工作经验和技能的积累,让他学习起来可谓是如鱼得水,在毕业以后以全优的成绩,又拿到多一份奖学金。
我有一个同龄朋友,她和我从小一起长大,她是去年才刚刚拿到offer,然后去英国读书的。
时间证明我们四个人的选择其实都是正确的,没有什么绝对的优或者劣,那些本科毕业立刻就能出国读书的,保持了学生时代的优秀的学习状态,在学习起来的时候相对比较节省时间,也能节省精力。可是工作几年再出去的呢,他们知道该怎样有目标的学习,学习起来更加有的放矢,并不存在一个绝对优劣状态的选择。
每年秋季的时候主要的留学目的国都会发起一个关于留学预期的调研,我们发现在这十年间,有一个留学的预期其实已经悄然改变了。
十年前,有许多许多的人是为了留学出国而留学出国的,出国本身对于他们来讲就是一个目的。但现在,对绝大部分年轻人而言,出国留学只是一种工具、一种手段而已。
十年前许多人为了留在当地,他们会选择读完一个博士再去读一个博士,或者是选择在不同的博士站之间流连。他们会选择去一个并不喜欢的城市,去一个并不喜欢的大学,去学一个甚至不太了解的专业,然后留下来做一份并不喜欢的工作。
但是现在,情况已经转变了,先前我们提到2015年出国留学生人数增长率是22%,但归国的留学人数的增长率却是在40%,几乎是出国留学增长率的两倍。2015年的时候,归国人员占出国人员的80%,而历年来在海外的留学生和留学人才,也在通过各种各样的管道源源不断地回到我们国家。
这样的一个数字和趋势是一种倒退吗?
恰恰相反,假设把海外的人才类比为被放牧的羊群,羊群总是会追逐机会最多、草最丰美的地方。所以海外人才也在全球自由的流动,这样的情况恰恰是历史的进步。
我们再来看一下其他的留学预期,它们是怎样被完成的。
这里所列出的6条是历年来调研当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留学生在出国之前对自己的预期。如果这个预期单凭个人的努力和奋斗就能达到我们把它标为绿灯;如果它更多由环境,例如你所在的学校,你的教授来决定的,我们把它标为红灯;如果是由一些偶然的因素决定的,比如说你的运气,我们把它标为黄灯。
我们可以看到每一条预期后面都有一盏绿灯闪烁着。也就是说,当你去设定自己的留学目标,你个人的留学预期的的时候,你应该从个人出发,永远不要把希望寄托于环境的改变之上。
根据我的经验,如果你萌生了打算出去看看这样的念头,有三个能力对你未来的发展其实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是有效搜集信息,进行独立判断的能力。当你最开始萌生出国留学念头的时候,你就应该有意识地去培养这样的一个能力。这样的话即便你的出国失败了,你仍然多获取了一样能力。
第二条是迅速的适应融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并且进行迅速地独立生活的能力。我们绝大部分人真的是到海外以后的头3个月、6个月,甚至花了一年的时间才被迫适应海外的生活的,可是从中获取了独立生存的能力将令你受益终身。
第三个能力是最重要的能力,就是系统化的学习,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并且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在刚到异国的时候,我们受到的第一个冲击是语言的冲击,第二个冲击是文化的冲击,这两个冲击虽然非常的巨大,但绝大多数人都对此都有准备,因而影响较小。
最难的冲击是关于学习方法的冲击,因为作为中国来的孩子,我们倾向于认为自己是非常善于学习的,我们在考试领域能征善战,然后你就会发现东拼西凑式的写论文、单打独斗式的写作业、考前突击式的复习,所有的种种的学习技巧都再也不管用了,这时候你会陷入了深深的痛苦当中。因为你不知道该怎么做,你所有的技能又要开始从零培养起来。但是当你一旦逾越了学习上的鸿沟,你将获得一整套学习技能的充分的提升,你发现自己的战争能力又升级了。
在我看来,以上这三个能力,其实比你去打工挣钱,或者是去拿到一个offer去短期实习更有用。因为它可以保证在你漫长的人生里,即便当你处于一个相对低的起点内,你也能够迅速的找到方向,知道该怎么样迅速的崛起。
最后我想分享一个我亲身经历的故事,很多年前有一个和我一起长大的朋友,她和我同龄,她在本科毕业的时候,也拿到了去澳大利亚留学的机会,但是非常不巧的是,当年她妈妈生了重病,所以她选择留在国内工作。几年以后她工作出现了瓶颈,于是她选择一边准备考托福一边呢在国内找工作。不巧的是她的托福连连碰壁,幸运的是她拿到了一家大设计院的offer,于是她就高高兴兴的去了那家大的设计院。又过了几年,有一天傍晚我突然收到了她的电话,她说我打算出国。我说好啊,恭喜你,你这次打算去哪个国家?她说我去卢旺达。我很惊讶的问她,你去那干什么?她说我在那有一个国际项目的机会,我觉得对我特别好,所以我签了三年的合同。然后她就真的去了。作为一个女生,她去卢旺达待了大概有4、5年之久,那里的条件非常地艰苦,她得过两次疟疾,但她也因此获得到了非常难得的机会,她可以和来自德国、法国的设计团队一起工作。她从一个平淡无奇的水暖通的小设计工程师,变成了一个team leader。在前年的时候,项目进入了停滞期,于是她马不停蹄的飞去基加利去考雅思考试。这一次有两个来自国外的高级工程师为她写了推荐信,她顺利的拿到了4个offer。现在,此时此刻,在我们做这个讲座的时候,她就坐在卡迪夫在学习。
我们可以说这一次真的是有点像无心插柳柳成荫,也可以说这一次的成功是天时地利人和,但这一切真的是因为幸运造成的吗?如果我们回溯过去十几年的过程当中,我们会发现她自己从来没有停止过努力,可以说她通过种种的机缘巧合,是先获取了以上的三个能力,而这一次她才让成功水到渠成的。
在我看来,我们在面对留学出国的选择上的种种疑问,不过是人生种种选择的一个横切面,它是我们人生的一个缩影。很多时候我们都希望上窜下跳地去搜集信息,去东打听西打听,听听别人是怎么做的,这样可以让我们去选择一条最优的路线去行走,可以担负最少的成本,遇到最少的挫折。
可是人生终究是一场布朗运动。
有些时候无非是机缘巧合迫使你被迫做出了选择,其实这个选项并没有一定的优劣,更重要的是在做出选择之后你又付出了怎样的努力,来让你的选择被证明是正确的。希望大家都能够记住的是,在我们的一生当中没有一个选择不重要,但是也没有任何的选择可以一劳永逸的决定你一生。
更多精彩内容
点击“阅读原文”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