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贝恩公司
贝恩公司是一家全球性管理咨询公司,致力于为全球各地各行业的商界领袖提供咨询规划,专注于战略、运营、组织、兼并购、私募股权以及信息技术等领域。作为公司的官方账号,“贝恩公司”将与您分享贝恩公司最新的研究与报告、分析与观点。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深圳发布  ·  深圳财政真金白银惠企利民促发展 ·  昨天  
深圳特区报  ·  孟凡利与阿联酋阿布扎比扎阿比一行会谈 ·  昨天  
深圳发布  ·  抢票 | 杨洋、张放演绎肖斯塔科维奇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贝恩公司

每日经济新闻 | 贝恩合伙人陆建熙:“黄金时代”终结,企业有哪些更好的“生意经”?

贝恩公司  · 公众号  ·  · 2020-11-02 14:31

正文


*本文转载自每日经济新闻     |



作者信息

陆建熙

James Root

贝恩公司资深全球合伙人


过去几十年,企业利润总是表现出惊人的韧性。

自1990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GDP呈现稳健增势,年均增速保持在3.6%(按名义价格计算),而同期企业净收入的增速增长近2倍,达到每年7%(如下图)。虽然历经诸如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等大规模经济事件,发达市场的企业利润依然实现了历史性增长。此外,恐怖主义、难民危机、英国脱欧以及长期地缘政治动荡局势,均无法阻止企业的盈利能力迎来“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是否得以延续?曾经推动企业盈利能力步入“黄金时代”的关键因素在未来是不是依然奏效?

贝恩发现,实际上, 在新冠危机爆发前,企业利润就已经出现了见顶的迹象 。我们认为,新冠疫情将成为这一趋势的助推器。与此前所经历的其他历史性危机类似,原本企业需要十年甚至更长时间酝酿的变革浪潮,将由于此次疫情的爆发而加速演进。

近几十年,发达经济体企业的净收入增速远远高于GDP增速

席卷全球的利润压力


贝恩针对发达市场的企业,包括美国、欧洲、亚洲、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26个发达经济体的13,000家上市公司展开了研究。研究发现,尽管在过去20年中,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所占份额由于企业利润的快速提升而实现了显著增长,但不置可否的是,发达经济体在整体利润方面仍占据主导地位,主要得益于六股变革浪潮。

劳动力议价能力逐步减弱 工会力量日渐式微的同时劳动力供给量不断增长


金融自由化 提升了金融服务的盈利能力和经济规模


全球化 帮助企业降低供应链成本并进入新兴出口市场


大宗商品“超级周期” 得益于中国和印度工业化的迅猛发展


大型互联网平台的崛起(尤其是美国) 凭借网络效应和轻资产模式扩张,帮助小部分公司实现了非凡的盈利能力


自动化 伴随行业规模不断扩大,推动劳动力和资本转移


与此同时,资金成本的急剧下降也助推企业经济利润实现显著提升。

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企业的利润率平均数保持稳步增长,利润率中位数实际上已经开始下滑。目前,美国仍是全球利润总额的最大贡献者,其他发达经济体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盈利压力。

向上滑动阅览

欧洲发达经济体

很大程度上,欧洲企业利润发展轨迹与欧盟作为一个整体的承诺和风险有关。21世纪初,推行货币统一政策之后,资本(和杠杆)开始涌入外围国家,尤其是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希腊和西班牙,企业回报率藉此迅速飙升。金融危机以及紧随其后的主权债务危机令欧洲经济陷入困境、难以重新站稳脚跟,进而导致企业利润下滑。一系列较美国更有力的劳动力保护机制和更广泛的福利覆盖抑制了不平等的加剧,然而,欧洲在打造国际竞争力方面(尤其是在外围国家)日益力不从心,并且其大型科技公司和互联网平台的规模化程度远远落后于美国和中国。这些弱点既阻碍了盈利能力的发展又抑制了实际收入的增长,导致民粹主义崛起。而新冠疫情危机放大了这些风险,如果不进行改革,欧洲企业的利润水平将在未来几十年面临巨大压力。


亚洲发达经济体

日本的企业盈利模式与亚洲四小龙(韩国、新加坡、香港和台湾)明显不同。1990年金融危机后疲软的宏观经济拖累了日本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增长势头,导致这个昔日的经济强国错过了西方企业利润发展的“黄金时代”。相比之下,亚洲四小龙不仅保持了高速增长,而且实现了(相对)稳定的回报,为股东创造巨大价值的同时,人民生活水平也普遍有所提高。对于这些经济体,最主要的问题是国际贸易在GDP中占据的比重过大,依赖度过高。置身于去全球化的世界中,这一点可能会让它们面临巨大风险,与此同时,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也已经开始放缓。


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加拿大

这三个国家的企业利润主要集中在资源行业,且近几十年来始终紧跟全球资源价格。21世纪初,在大宗商品“超级周期”的推动下,企业盈利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但随着周期的演进,已回落至历史水平。此外,资源行业的需求推动单位劳动力成本上升,削弱了这些市场在其他可贸易部门的竞争力。随着最近一轮“超级周期”进一步消退,企业盈利能力的复苏将变得更具挑战性。



三重因素导致企业利润见顶


近日,贝恩联合牛津经济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开展了一项研究,并总结出若干个将在未来几年抑制利润增长的关键因素——这些因素既包括市场动态,也包括政府和社会可能出现的抵制情况。

因素一:市场本身 。有利的市场趋势常常起伏不定,随着我们进入下一个崭新的十年,全球化的浪潮开始步入衰退期。近几年的贸易战促使企业纷纷重新思考对于离岸供应链的依赖性,新冠疫情则进一步暴露了这些被拉长的低成本供应链所面临的真正风险——若企业为了优化风险管理而调整供应链布局,可能会给利润率造成一定压力。

因素二:劳动力市场所发生的变化将对许多公司的成本形成上行压力 。过去几十年,“婴儿潮”一代步入老年,更多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以及离岸外包兴起,上述三大趋势确保了劳动力稳定供应,同时抑制了工资增长。可是近年以来,这些趋势不是已经完全显现,就是已经被彻底逆转。在诸多经济领域,寻找具备合适技能、完美匹配相应职位的人才,将愈发困难,尽管新冠疫情所带来的失业潮将在短期内抑制该趋势的演进。

此外,新冠疫情的冲击可能会对杠杆率过高的中型企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从好的方面来看,自动化进程加速、互联网平台持续扩张为企业保持高利润率提供了支持。然而,这些收益主要流向那些规模最大、增速最快的企业,其他企业或将受制于有限的自身规模而举步维艰:一部分公司可能会被收购或就此销声匿迹,而另一部分公司则会迈入日渐壮大的“僵尸企业”行列,即那些因为银行不愿意该公司倒闭而暴露自身坏账问题,从而长期依靠贷款输血、勉强维持生存的公司。

因素三:国家职能的扩张 。总体上看,或许上面两重因素不足以拖缓企业利润的迅猛增势,长期看,当企业逐步走出新冠疫情阴霾,存在一个不确定性因素会显著地左右回报率水平。

自工业革命以来,就企业和社会之间的关系而言,企业的自由度经历了上升和下降的无限循环。回顾过去,企业盈利能力的大幅提升,尽管只发生在大公司身上,还伴随一些令人担忧的社会性指标。例如,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税收和转移支付前后)、社会向上流动性停滞,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现状的不满。

早在新冠危机爆发之前,社会对企业的要求就已经开始不断提升,要求企业在追求短期股东财富最大化之外,放远目光,设置更为远大的企业目标。面对疫情危机,国家职能急剧膨胀,政府积极干预市场运作,并作为最后投资人的角色介入。新冠疫情危机以及之前的全球金融危机均清楚地表明,当前经济的脆弱性正在日益加剧。一方面,小型公司正在努力维持利润水平(并承担更多金融风险)。另一方面,那些相互关联、“由于规模太大而不能倒闭”的大型公司对政府的依赖日益加剧。

展望未来,全社会努力应对全球变暖、数据监管,以及自动化取代人工等一系列挑战之时,政府干预的增加或将演变为一种“新常态”。而监管、税收和其他干预措施则可能会对企业盈利能力造成巨大冲击。

四大策略致胜“新利润”时代


纵观历史,危机往往是变革的催化剂。贝恩认为,新冠疫情也不例外,这场危机或将加速目前已经形成的趋势。因此,对于跨国企业,若想延续过去40年来所保持的利润增长水平势必将愈加艰难。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