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教育部的数据,参加高考的人数自从高考恢复那一年开始,就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1977年,报名参加高考的人数仅仅为570万人,最后录取了5%的人,共计27万人。在当年,中国的经济结构中农业占据28.2%的比重,而城市里边,国营工厂是就业岗位的主要提供者。可见,社会上根本不需要太多的大学生,市场也无法提供很多适合大学生就业的岗位。因此,当时录取27万大学生完全够用了。
之后,高考录取比例越来越高,中国的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在整个八十年代,高考录取学生人数一直呈现缓慢的增加,实际录取人数最多的1988年,也不过67万人而已。然而,时间来到九十年代中后期,尤其是进入2000年以后,高考报考人数很快达到百万级,并且在2007到2009年之间突破千万级人数。录取比例也从最初的5%,达到了20%以上,并且在2000年以后,大学录取比例猛增到超过50%。
这意味着,每两个考生里边就有一个能考上大学,读大学至此变成了一个大概率事件。到2016年,大学的录取比例已经超过82%,考不上大学的难度已远高于考上大学的难度。
城里的大学越来越好考的同时,城里的商品房数量也变得越来越多。一遍搞大学扩招,一遍搞房产开发,城市化的这种套路使得地产商和教育产业成为最大的赢家。中国楼市的第一波涨价潮与高校的扩招几乎同步。
2000年,中国一共有1041所大学,在十年之后的2010年,大学数量翻倍,达到2385所,录取人数从221万猛增到657万。可以说,这十年是中国大学数量增速最快,也是高考学生数量最多的十年。
与此同时,这十年也是商品房量价齐高的十年。据统计,全国的商品房销售面积从18637万平方米,上升到104764万平方米,全国均价从2100元左右上涨到6500元,北京上海的均价更是达到14577和19001元每平。
这些新成立的大学、新建住房以及考进大学的大学生,一半以上都在中国的一二线城市。这造成了从新世纪至今,中国城市化率最高的地区、985和211重点高校密度最大的地区,都集中在一二线。可以说,高考的扩招与大学的产业化在前,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在后,三者相互配合,促成了今天严重结构失衡的中国城市化,也造成了城市之间房价的鸿沟。
我们还应该注意到一个数据上的巧合,就是当高考录取比例升高到20%以上时,中国的第一产业占比下降到了20%以下;而当考大学成为大概率事件,平均录取率超过60%以上的时候,中国的第一产业占比进一步下降到了10%左右。
也就是说,高考录取人数越多,进城务工者就越多,第一产业萎缩的速度会越来越快,同时第三产业的占比也加速增加。当第一产业占比下降到10%左右的同时,第三产业占比已经从当初的23.9%上升到44.6%。大量的农村户籍考生们通过高考,实现了一个最为实际的愿望——进城,并且有机会在城市继续扎根生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