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维舟
维舟的观点、评论与文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百姓关注  ·  一县委书记,主动投案! ·  2 天前  
贵州省发改委  ·  推动早投产早见效!贵州全力抓项目促发展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维舟

在体制内做自己

维舟  · 公众号  ·  · 2021-01-13 11:00

正文


1


面对“996”工作制、过劳死、内卷化,身处职场的打工人还有什么选择?此时,“进入体制”作为一个备选项,看起来也变得更具吸引力了。日前我就看到一位“奇爱博士”说:
身边曾有很多富有艺术天赋与才华的人,天生对体制产生恐惧和排斥,放弃了,远离了,却在进入社会后迷茫了,丧了,自我怀疑了。

体制其实并不可怕,体制也期待有天赋和才华的人,体制甚至可以提供稳定平台为你创造内心真正的自由;反过来看,社会里也到处皆是江湖,那些996的大厂,那些掌握你绩效打分可以对你生杀予夺需要你假意奉承的总监——凡此种种,哪样不需要你更加费尽全力的生活?

我不认为所有人都适合体制,但如果你不是天才,欠缺十分过硬的、能够自己决定自己命运(无论是经济还是精神层面)的能力,体制或许是一个人可以参考的选项。
这番话出于真诚,但它隐含的意味是: 体制或“大厂”没有本质差别,同样只是赖以为生的一份工作,甚至它未必那么让你“费尽全力”——但这里值得细辨一下,体制真的“可以提供稳定平台为你创造内心真正的自由”吗?如果是,那是什么样的自由?


2


的确,所有的工作都可以说是一套“体制”,在英语里,一个人长期身处其中并被规训化的过程,都称之为“体制化”(institutionalized)。这套外在于人的运行机制,可以是任何机构:官僚体系、企业、学校、军队,乃至监狱。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老布年轻时入狱,关了数十年,等到他刑满释放,已经垂垂老矣。他本来早已适应了狱中的生活,出狱后面对外面这个眼花缭乱、全然陌生的世界,抑郁之下,选择了上吊自杀。

剧中瑞德的话,可说就极好地诠释了“体制化”的内涵:“ 监狱是个奇怪的地方,起初你憎恨它,后来你逐渐适应它,到最后,你变得离不开它。

这其实就是人被异化的过程:你逐渐变得像是这个体制的一部分,而这个体制也逐渐变成了你自身的一部分,到最后你都无法从中独立出来。

当然,类似的现象几乎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差别只是有些机构“体制化”的力量特别强(监狱就是最极端的例子)。回到国内的生活实际来说,体制内的工作和企业,这两者在这方面有差别吗?

答案是:有的。

不管怎样, 企业通常都是市场导向的,它感兴趣的是榨取你的劳动力产生利润 ,只要你工作做好,通常老板才没兴趣管你的道德问题、私人生活又或是什么个人爱好。我也曾听到不少八卦,某位同事私德有亏,夫妻之间闹得如何狗血——但只要这不影响工作,那都是他的个人隐私。

体制内工作的不同在于:它不仅仅是这样的经济关系,还要求你高度认同——要“思想教育”,达到“一条心”,而“两面人”是要受申斥的。与此同时,你也更容易对之产生依附关系,因为 即便你不喜欢也难以摆脱,它缺乏退出机制,很难自由跳槽

如果把这两种工作对人的异化力量分为两个不同的维度,就能很清晰地看出其中的差异: 那些“996”企业偏重工作强度,对个人生活的干预范围倒未必大,而机关、国企这样的体制内工作或许不忙,但却管这管那,侵入到你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在国内是常有的事:一些人因为“作风问题”,被开除公职;计划生育的年代,别人超生也罢了,只是罚款,但公职人员超生,就会丢掉工作;去年夏天蒙语教学的事,官方通告也是如此:如果孩子不按时回来上学,父母将剥夺公职。当然,你在微信群、朋友圈里更是不能随便说话,武汉疫情最紧张的时候,就有人注意到一个现象:体制内工作的人几乎都默契地保持着集体沉默。

当然,这不是说私企就一定好到哪里去,且不说 超高强度的劳动本身就会挤压、侵占私人空间 (你忙到根本没时间干别的),从近期爆出的一些事来看,拼多多、蔚来这样的公司都在侵入员工的私人领域,甚至只是牢骚了一句看到同事上救护车,就被开除了;而另一方面,一些体制内工作的工作强度也在上升,我就有朋友当警察的,忙得不亦乐乎,还没有地方可去,只能忍。或许可以说, 这两者都在朝另一个维度移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