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知乎日报
提供最好的资讯评论,兼顾专业与趣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Quora文选英语  ·  老外说 on the house,到底什么意思? ·  昨天  
知乎日报  ·  知乎瞎扯|你最愚蠢的撒谎经历是什么? ·  2 天前  
知乎日报  ·  回归车的本质,一图看懂「电 Club ... ·  3 天前  
Quora文选英语  ·  老外说You're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知乎日报

除了建筑、街道和人,关于城市还可以拍些什么?

知乎日报  · 公众号  · 问答  · 2017-01-16 18:24

正文

题图来源:faungg's photos / CC BY-ND


知友 | 了不起的苏小姐


除了具体的建筑、街道和人,我们的城市生活里还有一些值得去思考的问题,和记录下来的画面。我认为,「我们和城市的关系」算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


这个关系和主题也很大,中外有很多艺术家都做过类似关系的记录,但这里我想先讲讲我喜欢的两位中国摄影师和他们镜头下记录的中国城市生活。


第一位是出身于山东的艺术家刘勃麟,2001 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硕士。



我认为刘勃麟的作品既是摄影作品,也是一次行为艺术,也可以看作是一个用人体做成的雕塑。


上图看得比较清楚,可以看到刘勃麟作品的一贯主题和完成手法,即「隐形人」。


刘勃麟的每一张照片都需要很长时间的准备,自己的身体就是一块新的空白画布,身体也像是一块可塑的橡皮泥,从上图的繁杂细节就可看出背后的巨大工作量。每次摄影的准备最多竟然长达十个小时。


艺术家在选景和构思之后,需要几位助手的帮忙,把他变成身后背景的一部分。



把自己变成社会里的「隐形人」,让社会这个大我吞没自己这个小我,在每一张视觉作品里是个费时费力的大活儿,但在现实的中国社会里,却是每天都在发生的事情。


对于现代社会的大部分人来说,这种生活模式和生存形态就和呼吸和喝水一样自然,也难以回避。


刘勃麟作品的准备过程,

助手们正在往模特身上刷上涂料


这种对于「个体和集体」,「个人和社会」关系的思考早不是新鲜话题,这在我们的城市生活中是一个非常大而重要的关系。


其实这种使用「伪装术」的艺术讨论手段刘勃麟并不是第一人,艺术家邱志杰在 1994 年的「纹身」系列就用了这个方法(见下图),把自己的身体作为画布,让自己和背景成为一体,用一种视觉上的假象,把一个人「打平」「压扁」,使一个个体物理存在的维度在一个二维的世界里消失。



而刘勃麟的作品更放大和具象了这种个体的消失和无力感。


他的艺术从艺术家工作室里走出,来到我们真实生活的框架里来,强拆的房子,雄伟的天安门,巷口的涂鸦,超市的陈列,所有我们中国社会快速发展图景里的城市画面里,都能看到一个个「隐形」的人。


他的作品立足于探讨个体生命在巨大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的角色。不同于邱志杰对这一关系现状的不甘和不满所大声喊出的宣言——「不!」,刘勃麟的作品是极其「沉默」的。


就像王小波的著名散文《沉默的大多数》,他在背景里埋藏得越深,这种发声越是严肃;他个体消失得越明显,这种代表性和隐喻性也越深刻。


在作品「城市迷彩」系列中,刘勃麟突出地利用了城市的街道、巷尾、工地、民居记录了当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过快发展带来的后果。


集体的利益胜过了个人的利益,城市的建设掩盖了人民生活的本身,一个个本该鲜活各异的个性和个体最终都变成了他们所创造的世界和家园的附属品。


刘勃麟自己也说,有时在他的创作过程中,当他被助手们「伪装」好了之后,他会待在那个图景里观察周围来往的人群,有时甚至很长时间都没有人能够发现他。这是一个很微妙的现象。


下面来一大波刘勃麟的艺术作品,请大家睁大眼睛,用玩连连看一样的敏锐观察力来找到「隐身」的艺术家究竟在哪儿吧。



下面来讲第二个摄影师,来自四川的艺术家张克纯。



张克纯是我这几年新发现的一个艺术家,第一眼看到他的照片就喜欢的不行。


在他的镜头里,我看到了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一种人们和生活的城市之间的心酸故事。


可以说,他的摄影作品故事性很强,镜头的电影感十足。画面的层次饱满,构图的过分讲究让他的艺术语言显得节奏缓慢,发人深思。



这是我找到的一张最明显的「城市照片」,虽然看不见具体人物和情节,但总体画面气质上体现了张克纯的艺术语言。我觉得这是一种中国式生活的「新山水」处理。



这张作品可以说很有代表性地传达了张克纯「新中国式山水」的气质。


在画面内容上,展现了一个新中国快发展之后的生活场景:远处的高楼林立,天空中的 PM2.5,近景中的人物造型和活动还保持了一种与「新生活、新时代」格格不入的老派作风。


人物的大小和整体画面的比例看起来就仿佛是古典主义时期,中国山水文人画里的样子。就连图中桥墩废墟上的斑驳痕迹都像是水墨画里的形态。



张克纯镜头下的新中国景象是一种刻意为之的美。美得过分,美得设计,美得不可相信。


这种生存状态是快速发展的社会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挑战,一个民族在天翻地覆的变化下自寻出路的样子。



很显然,艺术家对于这种社会发展带来的环境变化持怀疑态度,他的创作精神是反思这种速度,这种视觉的结果,这种人和城市的关系。


但是,在创作语言上,艺术家又选择使用一种最为古典的,老派的,守旧的方式。把现代生活的「畸形」景象幻化为一种美得像仙境一样的「新山水」模式。


他的风格是让这种景象变得奇妙,甚至是有悬疑色彩的,画面里种满的种子,照片里都是故事,每一帧都像一部小说,包含开始,也寓意着结束。


在谈到他的《北流活活》摄影计划的时候,张克纯这样写道:


说它是一首歌,或许早已演变为一句主流玩笑。


说它是母亲、是根,恐怕对应的要么是遗忘,要么早已是六亲不认。

拍摄这个项目源于读了张承志的《北方的河》。我被书中滚烫的文字所影响,决定去黄河边走一走。去感受黄河带给的父亲般的博大和宽广,在辽阔的、奔流不息的黄河寻找到我的根。


在一路走来,我意识里的那条河正在被现实的洪流淹没。那条心中传奇的河再也找不到了。这是一种深刻的悲观的基础。


但是,对于一个幅员辽阔又历史悠久的国度来说,前途最终是光明的。因为这个母体里会有一种血统,一种水土,一种创造的力量使活泼健壮的新生婴儿降生于世,病态软弱的呻吟将在他们的欢声叫喊中被淹没。从这种观点看来,一切又应当是乐观的。



画面简直美呆了,但是心情却很复杂。


面对自然的破坏和城市的畸形建设,我们都是心酸的,复杂的,无奈的。


我们几乎要消费一种怀旧的心态去怀念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审美环境,那个还算纯粹、还算美丽的时代。


但也别完全放弃,只要还有人在不断地反思城市与人们的关系,社会发展的节奏,我们的时代就还不算太坏。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知乎日报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