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悦读文摘
有品,有趣,有料,有态度。一个读书人的聚集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单向街书店  ·  我在这儿,和浪漫主义狗一起 ·  昨天  
单向街书店  ·  【单向历】2 月 21 日,宜静止 ·  昨天  
十点读书会  ·  排队3小时,云贵菜正在血洗北上广CBD ·  昨天  
新京报书评周刊  ·  运动场内外:近代女性争取的不只是运动的空间 ·  3 天前  
疯子与书  ·  转发微博-20250220114946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悦读文摘

国庆结束,2亿人被无情“抛弃”:他们卑微的样子,太让人心疼了……

悦读文摘  · 公众号  · 读书  · 2022-10-09 08:00

正文


作者 | 桌子先生
来源 | 桌子的生活观(ID:zzdshg)




国庆假期,我带着子女回到了农村老家。


因为假期事情多,我几乎都是一边关门写稿一边带娃。


父亲几次来到我的房门外转悠,想要说话,却欲言又止。


我看出了父亲的 “窘迫” ,连忙问他是不是有什么事情要说?


他挠了挠头,先问我忙不忙,然后支支吾吾说,不忙的话想让我看看他的手机,怎么一连几天都打不出电话,如果忙就算了...


忽然之间,我的心咯噔了一下。


我们之间怎么变成这样了?


那一刻,我觉得心酸极了。


我的老父亲,忙碌了一辈子,做了一辈子的力气活,可是老了之后,在子女前面却还要如此 “卑微”


不只是这一次,其实父母早就在我们面前学会了察言观色。


每次父母给我打电话,总是先问我在忙什么,吃饭没有,然后在确定没有打扰我的情况下,才会说一点关于他的事情,说话的口气都是试探性的,生怕他们的事情会影响到我。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父母在我们面前说话,开始变得小心翼翼了,开始变得唯唯诺诺了,开始看我们的脸色行事了...


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让父母在自己面前变得小心翼翼。


父母为子女奉献一生,最后却活成了子女的手下败将。


父母年轻时为我们遮风挡雨,年老了却需要看子女脸色行事。


这是一种悲哀,也是父母和子女之间莫大的讽刺。



今天是国庆假期结束的第2天,子女们回城了,可也是父母们被 “抛弃” 的日子。


昨天看到一个抖音上的短视频,让人泪奔。


一个81岁的老人,在日历上记着得详详细细:9月24日,开工资的日子,要去逛超市,明日停电...



“9月29日,去共和果品超市买饼子,买牛奶,买鱼....”



“10月1日,孩子们都回来了,9人。”



10月1日,老人的孙女回到家,翻开老人这一页日历,直接泪奔。


老人长达几个月就开始期盼孩子们回家,他满心欢喜,临近的日子都要把好吃的好玩的准备,这一切都在日历里面一笔一笔记着。


可是,日历上记着是老人的欢喜,记不到的是他的悲伤。


到了10月7日孩子们纷纷离去,老人独自承受孤独,后续这一切都不会出现在日历本上。


父母只是我们的一部分,而我们却是他们的全部,而那本日历最高光的时刻,竟然是国庆假期那么几天。


有个网友说:“我今天离开家,父母仿佛把整个家搬空给我。”


何止是她,我们每一个离开家乡的游子,后备箱又何尝不是被父母塞满了?



父母把自己拥有的全部给我们,却还总怕不够。


我记得有一次,我对母亲说,家里的梨真好吃,在我离开的时候,母亲忽然塞给我一大袋。


原来母亲早上6点就起来,把梨树上的梨都摘下来全部给我,自己没有剩下一颗。


我抱着这一堆梨,眼泪止不住地流。


以前,看朱自清《背影》中父亲去买橘子那个蹒跚的背影,总是看不懂,也不懂之间的情感,可是如今到了看懂的年纪,早已是为人父为人夫。


年少不知父母恩,懂时已是中年人。


在百度上,有一个问题: 我们离开家的日子里,爸妈过着怎么样的生活?



这一个问题,刺痛了我。


每一次回家,我总会揭开桌上的盖子看看父母上一餐吃的是什么。


餐桌的变化,也见证了人情冷暖的变化。


我们在的时间,菜品是最多的,食物是最丰盛的,而我们离开之后,父母的菜品简单到不能再简单。


他们总想着自己简单一点再简单一点,留给孩子的东西多一点再多一点。


在一次次的告别中,在一次次的离乡途中,在一次次的岁月风尘中,我们的父母渐渐变换了模样。


他们不再是那个厉害的大人,而是一个学会了察言观色的老人。


他们不再是那个无所不知的大人,而是渐渐被时代抛弃的老人。


他们不再我们心目中的主角,而渐渐变成了退居幕后的配角。



一个作家曾经写道:


“父母亲,对于一个二十几岁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为你挡风遮雨,给你温暖和安全。


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体贴它、讨好它。”


我们依赖父母这所 “旧房子” 带来的一切——包容和温暖,我们爱这所 “旧房子” 带给我们的一切。


但这种爱往往是单向的,父母给予我们足够的爱,但我们反馈给他们的却少之又少。


我们总以为“旧房子”就应该在那里,理所当然庇护我们,可是我们不知道的是,“旧房子”也会有在风吹日晒中坍塌的一天。


我有一个发小,他买房子的时候,父母把所有的养老钱和毕生的积蓄全部掏给了他,然后开始了吃糠咽菜的生活。


这一次国庆节,他并没有回家,而是带着一家老小去了大城市游玩。


朋友圈都是他们一家人在炫耀“诗和远方”的照片。


他的房贷,父母的养老金支撑了很大一部分,他每次遇到困难,都是直接伸手找父母要钱。


他其实并不知道,他去游玩的时候,父母是过着什么样的日子。


我曾经去他家探望过一次,家里冷冷清清的,家具和家电都是老得不能再老,两老口的生活极为朴素和节俭。


国庆这几天,有一次他们还半夜生病住进了医院,连住院的钱,都是找人借的。


他们不想让自己的儿子知道,不想因为自己的事情去影响他们游玩的心情,只要他们幸福、快乐就够了。


我不知道我那个发小知道这个事情之后会不会幡然醒悟,我甚至不敢想,要是他的父母在这一次生病中去了,他会不会后悔半生?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贺雪峰曾经用 “代际剥削” 来描述老年人的现状:


他们年轻的时候,拼命给孩子盖房子,娶媳妇,看孩子,一旦完成了人生任务,丧失了劳动能力,无论是物质还是情感,得到的反馈都少得可怜。


在被榨干所有的价值之后,老人就好像变得一无是处,只能慢慢等死....


这样的无奈和心酸,是每一个老年人心里挥之不去的痛。


百度搜索 “独居老人去世” ,相关的词条竟然高达300多万个。


“我于昨晚去世,走时心静如水”,老人在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去世,而她的尸体等到腐烂之后才被子女知道。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