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星涛投资
道果完成,自然安静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星涛投资

段永平:想本质,想长远,知错就改

星涛投资  · 公众号  ·  · 2025-01-16 20:26

正文

这两天看到网上关于“段永平回母校浙大与师生的见面问答会”全文,一口气看完,精神大振,流感感觉都好了一大半。

营销家、企业家、投资家

笔者与段先生有几面之缘。

2000年时,笔者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做课堂翻译,有一次课间休息时,有个学员来问我是怎样学好英语的,他应该怎样学好英语。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我当时的回答不是很礼貌。

一则课堂翻译一天连续八九个小时,那时已经连续工作四天以上,非常辛苦,课间休息时不想再说话;二则,经常有学员来问怎么学好英语,我比较不耐烦。

依稀记得我当时直截了当用当年很有名的一部电影的片名《不可能完成的任务》(Mission Impossible《碟中谍》)表达我的观点,大意是:你们已经远远过了语言敏感期的年龄,就算完全浸润在语言环境中,也不可能学好;何况你们都是企业家,很忙,把这宝贵的时间用在学英语上投资回报率很低,不合算;再说,你们把英语都学得很溜,我们翻译就没饭吃了。

后来我才知道,这个学员就是当时响彻大江南北的央视小霸王学习机广告的策划人、业主段永平,广告代言人是施瓦辛格、成龙等巨星,“望子成龙小霸王”广告词家喻户晓。看来段永平学习英语不单单是为了学习英语,更是为了做市场调研、做营销。

全国性电视网络的形成使得全国性广告成为可能,一个广告可以覆盖全国的潜在客户,广告投放的回报率大幅提升,首批大做广告的公司大获成功。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全国性电视网络形成的初期都有过这样的井喷(当然央视很早就成立了,但是商业广告业务的产生是八九十年代的事情了),段永平是当年看到这个规律的少数人之一。

他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毕业后,又邀请了几位市场营销学教授到他的公司步步高去做咨询,我做过几次翻译。印象最深的是他们做了很多实验,比如创立一个手机品牌,是用“步步高公司出品某某手机”这种公司品牌加产品品牌的母子品牌策略呢,还是不要出现步步高,甚至不要出现产品的中文品牌只有英文品牌这种独立品牌策略?

他们找了潜在消费者做随机比照双盲测试,结果发现后者的购买意愿和购买价位都高很多。没过几年,OPPO、vivo红遍大江南北。可见段永平经营管理公司,不仅依靠直觉,也依靠科学,系统一和系统二双管齐下。

此后,笔者就没再见过他。偶尔看到有关他的报道,和老虎伍兹打球,和巴菲特共进午餐。再后来,他的投资业绩越来越优异,被誉为“中国的巴菲特”,身家折合人民币1800多亿。根据2023年底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的数据,段永平的持仓稍有变动,重仓的还是苹果。给定苹果2024年累计涨幅逾30%,段永平的美元计的身家应该是又大涨了。加上人民币对美元的贬值,以人民币计的身家就更高了,估计有2300亿左右。

段永平与巴菲特,谁更了解苹果?

段永平2011年开始投资苹果,拿到现在2025年,整整十四年,仓位最重的时候超过90%,现在还在75%左右。如果不是对苹果了如指掌,根本拿不住。

他说:“你要对这个生意理解不了,对文化理解不了,对商业模式理解不了,早就跑了,也不可能留到现在。”

巴菲特于2016年开始建仓苹果。对于出生于1930年的巴菲特来讲,苹果是妥妥的高科技。而他一再强调,自己不投看不懂的东西,也一再坦言自己看不懂高科技。就算在和比尔·盖茨成为莫逆之交近35年后的今天,他也没有买过微软的股票。但是2016年,在潜在接班人投资经理托德·库姆斯和泰德·韦斯勒指导旗下基金买入了981万股苹果股票试水后,巴菲特终于参透了苹果公司的本质,伯克希尔公司开始大举重仓苹果。

他参透的苹果公司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这从2017年他比较IBM与苹果的一段话中可见一斑,他说:“苹果更像一家消费品公司,而不是科技企业。我们可以用护城河理论去分析苹果公司的商业模式——IBM和苹果的客户是不同的,这是两个不同决策下的项目。”

2018年5月25日,段永平应巴菲特之邀去聊聊苹果。他安排了一次去芝加哥的行程,顺便路过奥马哈去拜访巴菲特。巴菲特在酒店大堂等他们一行三人。大家坐下吃饭,边吃边聊。巴菲特待客之道非常殷勤,营造友好气氛的努力每每让人感动。

他讲起小时候喝百事可乐的事。段永平就说:“我怎么不知道这事儿,难道你不是一直喝可口可乐的吗?”巴菲特说:“那时百事可乐的价格只有可口可乐的一半,所以当然喝百事可乐。”

段永平顺着这个点开始聊苹果,他说:“我觉得苹果的生意模式,主要是iPhone,比可口可乐要好……你说百事可乐一半的价钱你就选择了它,而你知道安卓和苹果的价格差多少吗?真正的苹果用户根本不在乎这些,至少在美国是这样。在中国也是一样的,真正使用苹果的人就是用苹果的。”

此前,段永平在他的雪球账号上也讲过这次有关苹果的对话,他说:“我们聊苹果的时间非常短,大概也就一两分钟。我大概只说了两点。一,我觉得Tim Cook是更好的CEO;二,我认为苹果的商业模式比可口可乐还要强大。”巴菲特对苹果了解之深让段永平感到颇为惊讶,他说:“巴菲特对苹果的了解远超大家想象。”

席间段永平说到大概2013/14年的时候就想跟巴菲特说苹果,但犹犹豫豫地没说,因为他自己已经买了很多苹果的股票,有点不好意思推荐。巴菲特笑着说:“当时你应该说的,下次发现这么好的公司一定要早点说啊。”

2022年,段永平参加伯克希尔股东年会时,巴菲特邀请他参加晚宴,与芒格、比尔·盖茨同桌。巴菲特向比尔·盖茨介绍段永平说:“这是Ping,他告诉我,苹果的生意模式比可口可乐好,所以我买了很多苹果。”

段永平很受触动,他在浙大对话时说:“那天晚上我们只说了那么一句话,四年了,他就领会到了。我跟很多人讲过,没有多少人能理解,而他当时一下子就明白了。”段永平不禁感叹巴菲特的理解能力,更感叹他的人品:“我和他平时也不见面,他就这样介绍我。当然他买了很多苹果,这跟我没关系,这只是个玩笑。但他持有至今可能跟我是有关系的,不过这我们无法验证。”

自2016年之后苹果一直是巴菲特最大的重仓股,一度占近五成,不过2024年第二季度,巴菲特减持一半的苹果仓位,第三季度,又减持了四分之一。当然,巴菲特减持的不仅仅是苹果股票,2024年第三季度伯克希尔净出售了约361亿美元的股票,其中包括约1亿股的苹果。自去年五月年度股东大会以来,巴菲特一直没有透露他对苹果的看法。

段永平的苹果仓位比巴菲特要高很多,当然这与基金规模有很大关系,段永平旗下的基金都是他自己的钱,巴菲特则不同,伯克希尔是一个上市公司。很难想象五千多亿美元的资产组合单只重仓股仓位超过一半,近一半已经让很多人惊讶不已了。

不过减仓幅度还是很能反映问题,段永平减仓苹果幅度很小,而巴菲特减仓幅度很大。谁的判断被证明更准确呢?如果用2024年苹果股价30%多的涨幅来判断,显然段永平的判断更准确。当然对于巴菲特来讲,可能在这个时点,留足安全边际比提高回报率更重要。

作为OPPO、 vivo 两个超级成功手机品牌的创始人,段永平对手机行业的了解、进而对苹果的了解超过巴菲特,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情。虽然段永平不负责日常管理,早在2000年就移居美国,将股权分给团队,自己只留了一两个百分点,为人非常低调(很多人甚至不知道他是OPPO、 vivo 的创始人),不过他还是会过问公司战略,掌握公司发展大方向,就公司重大管理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他能在2011年就重仓苹果,并一直拿到现在,得益于他创办OPPO、 vivo 。他在苹果上赚的钱远超在OPPO、 vivo 一两个百分点的股权带来的钱。

智者一般教导大家,不与上争名,不与下争利。段永平似乎有更高的智慧,名利都不争。 在浙大对话中,他讲到自己的分享精神,他说:“我觉得很多人用人的时候都是要让别人为自己工作,我是希望他们能够为他们自己工作,而不是为我工作。”

为此,他花了很多时间建立了一个合理精妙的分享系统。这种分享系统是激励制度的最高境界。 芒格说, 最简单高效的激励就是让人们为自己工作。对一个企业是这样,对一个社会也是这样,这就是为什么人类历史上私有制盛行不衰。

段永平在回答关于他与巴菲特的异同点这个问题时,首先指出:“我们对投资的观点是一样的,也就是价值投资。如果不投价值,那投的是什么呢?”

的确,“价值投资”这个词其实是同义反复,不根据价值进行投资而是根据后手是否有人接盘来投资的投资,说白了不是投资,而是投机。 但是投机这个词不太好听,所以现在大家都把投机叫投资,真正的投资只好前面再加“价值”这个词,就变成“价值投资”。

在回答了他与巴菲特的相同点之后,段永平当仁不让地说:“他(巴菲特)懂很多生意,我懂的生意他未必懂。”随后就举了前文已经提到的投资苹果的例子。

段永平多年来的平均年复合投资回报率绝对超过巴菲特的20%。当然巴菲特的平均值是从1965年到2024年,整整60年,这么大的资产规模能够长期获得这么高的回报率,简直就是奇迹。

出生于1961年的段永平比出生于1930年的巴菲特小31岁,按照他的健康情况以及对健康的重视(在浙大对话中他提到“忙着打球”估计不下十次),未必不能比巴菲特更长寿。而且段永平在做营销、做企业方面的经验与能力似乎超过巴菲特,这对他做投资十分有帮助。给定他已经参悟到了滚雪球的秘诀,再滚个三十年,业绩将更惊人。

我们现在从段永平的浙大对话中来一窥他滚雪球的最重要的三大秘诀:

想本质,

想长远,

知错就改。

想本质

在浙大对话中,段永平多次讲到要想本质、想长远。比如,主持人问:“请问段学长如何培养看待问题的批判性思维?”照例,段永平首先直言不讳地说:“这个我搞不清楚,我没有什么批判性思维。”

接着说:“我就是想,想长远,想本质……我觉得我自己会去想这个事,所以养成一个想本质的习惯。我觉得挺好,凡事就这么想,时间长了可能就有这种能够想本质的习惯。”

最后又补了一句:“但是是不是叫批判性思维我就不知道了,批判性我听起来感觉好像恶狠狠的样子。”算是交代了为什么不喜欢批判性思维这个词。 段永平似乎对所有故弄玄虚的人、事,甚至词有种天生的反感。 人、事不太好评论,但是词总可以不接受,权当过把瘾。

当有人问:“您和黄铮之间有很深的友谊,您可能看重黄铮身上的一些特质。请问年轻人的哪些特质会吸引您?”

段永平照例首先澄清:“我觉得这些特质其实跟年纪无关。”然后回答说:“我不喜欢和无法沟通的人打交道。我非常喜欢和黄铮交流,因为我觉得他是一个看本质的人,和我一样,我觉得这是比较重要的。他当然也算年轻人,说到我,听说我也算(年轻人)。其实又回到我说的,你要去做对的事情,要把事情做对,你要想长远。我觉得黄铮就是这样一个人,所以我们聊天时,我们总是能在同一个频道上,但大部分人不是这样,我和很多人聊天时,感觉很难顺畅交流。所以,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回答了这个问题,我觉得我们还是要回到事物的本质。”

总之,要想本质。“想本质”这个词,现在有一个比“批判性思维”更“高级”的说法,叫“第一性原理思维”。黄仁勋和马斯克等不少大咖都强调这一点。

黄仁勋曾在多个场合讲到自己是如何从第一性原理出发进行推理,理解问题本质,找到市场机会。实际上,他选择创业,将加速计算作为公司宗旨,就是第一性原理思维方式的体现。传统计算机计算速度跟不上人们的需求,时代呼唤新的能够加速计算的技术,英伟达应运而生。此后英伟达几起几落,黄仁勋每次都是靠着第一性原理思维,走出困境,浴火重生。 看到问题的本质,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才能抓住市场新机会,甚至创造机会。

马斯克认识到第一性原理思维的重要性,是始于火箭制造。他原本没想自己造火箭,他的梦想是建造火星基地,让人类成为跨星际物种。他的计划是让俄罗斯人帮他造火箭。但俄罗斯人的傲慢无礼、漫天要价让他忍无可忍,他就想,从本质上讲,制造火箭到底有多难呢?便开始自己看书研究火箭的原理,研究如何造火箭。

如今,创办于2002年的Space X公司是全球最大最先进的“一站式太空服务提供商”,俄罗斯人根本无法望其项背。

第一性原理其实不是一个新概念,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在《形而上学》一书中指出, 每个系统中存在一个最基本的命题,它不能被违背或删除。

每个系统中都存在一个本质上正确、无需证明的最底层的真理,只有认识到这个真理、从这个真理进行演绎推理,才能得到正确的洞察,而这个洞察往往反直觉。这个思维方式适用于所有领域,物理、数学、化学、法学、经济学等等。

天文学家采用第一性原理思维方式,提出了反直觉的日心说;物理学家采用第一性原理思维方式,提出了反直觉的量子力学;经济学家采用第一性原理思维方式,提出了反直觉的自由市场主义。

可能正是因为第一性原理思维看到的本质往往很反直觉,所以绝大多数人很难看到本质。 此外,思考本身就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很多人想方设法逃避这种痛苦。

罗素说:“大多数人情愿死也不愿思考,事实上他们也确实至死都没有思考。”不思考 当然看不到本质。很多人用所谓的勤奋来逃避思考,所以“勤能补拙”未必是正确的说法,很可能“勤”是“拙”的体现,或者正是“勤”导致了“拙”。

想长远

段永平在强调要想本质的同时,一再强调要想长远。这两点实际上是紧密相关的。如果鼠目寸光,就很难看到事物的本质。鼠目寸光有两种可能的原因,一是智力不够,的确看不到本质;二是利令智昏,利益影响了智力,也看不到本质。

段永平说:“我们三十年毕业,四十年毕业,我看那些同学,都是很聪明的人,但是有些人在原地就转了三十年,四十年,那就是可能每个小的决定,他都是基于眼前的利益。勤奋嘛,他们可勤奋了,但是不稳定。”

他回顾了此前在毕业典礼上的演讲要点,特别提到要修“大”字。他说:“我们的文化有很多那种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东西,那我觉得就是要脚踏实地去做事情。”

段永平还驳斥了一种错误的说法,他说: “有人可能会说,有钱不需要快赚,但我们缺钱就想快赚。我回应说,这可能正是你缺钱的原因,因为一直想着快速赚钱。其实我也想挣快钱,谁不想挣快钱?但是呢,秩序不可违很重要,就是你还是要踏踏实实做该做的事情。”

段永平讲的“想长远”,现在也有一个比较时髦的说法,叫“长期主义”。这个词和“价值投资”这个词一样,它的存在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正如《道德经》所讲的那样,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一个社会强调什么,正说明它缺什么。现在短期主义的人太多,所以出了“长期主义”。

真正伟大的企业,卓越的企业家和投资家,没有一个不是奉行长期主义原则的。 英伟达二十年磨一剑,力排众议,顶着来自华尔街的巨大压力,打造基于GPU的加速计算生态,才有今天的辉煌。华为三十多年坚持艰苦奋斗,深淘滩,低作堰,才有今天的胜利。从某种意义上讲,任正非的压力比黄仁勋稍微小一些,华为没有上市,无需应对资本市场的短期主义。

急功近利、投机取巧、不择手段的人,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眼见他进了大牢。在这次浙大对话中,段永平说:“看长远,持有好公司,生活会愉快许多。看看巴菲特和芒格,他们都生活得很好,而那些很投机的人,很多都过得很惨。这是真事,真的失败了,或者说生意也失败得很惨,国内也不是没有这样的情况。作为一个有钱人,好端端的为什么要去坐牢呢?想不通。”

段永平在对话中特别提到了重要的事情和紧急的事情的区别,强调:“你做事情要尽量想长远。不要让重要的事情变成紧急的事情,我觉得这很重要。如果一天到晚都在接电话,那就会很麻烦。我现在没有这个问题了,其实很久以前我就基本上不接电话,避免有太多紧急的事情。”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他还举了锻炼身体的例子,他说:“你不能等到身体不行了再去看医生。虽然看医生和定期检查都很重要,但关键在于预防。”

扁鹊的大哥比扁鹊厉害多了,能治未病(尚未形成的病),即能预防人生病。但是历史上大家都知道扁鹊是名医,而扁鹊的大哥连名字都没留下来。力挽狂澜、化解危机的人大家都记得,避免危机、狂澜出现的人,谁都不记得。这也不能怪大家,没有看到危机、狂澜,怎么知道原本会有危机、狂澜呢?又怎么能知道是谁预防、阻止了危机、狂澜呢?所以扁鹊大哥这种英雄注定默默无闻。

段永平讲了以前在北京做过一个节目,叫“危机时刻”。当时他经常接受采访。他回忆:“他们问我,在危机时刻我会怎么办?我说,如果我正开着车,以200公里的时速前进,前面20米有堵墙,肯定要撞上去了,那该怎么办?实际上没什么办法,死定了。这时他们问我,我该怎么办?我建议,最重要的是不要开那么快,为什么要撞墙呢?开辆好车,比如坦克型,从长远角度解决问题。”

他指出:“大家喜欢看危机时刻,临危不惧,但其实也不见得有意义。要提前预防这种情况,安全第一。到那个时候再找办法就晚了,所以要提前做好准备。”

但是电视台只能做危机时刻这种节目,不然没有人看。不过,自己的人生不必过成危机时刻,只有一次机会,太危险了。

知错就改

第三点是知错就改。这是段永平在此前毕业典礼演讲中讲的三点建议的第一点:“做对的事,把事情做对,有人会问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事情,但你总会知道的,你知道什么是错的,当你发现错的时候你要及时改,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

这次对话他又讲到了这一点:“每个人需要自律,发现错误要立即改正。股票也一样。很多人买了一只错的股票,发现问题后还不马上抛售,而是等着它涨回来。”

他举了乐视的例子,有人和他说乐视的股票掉到了三十几块,问他怎么办。他回答说:“三十几块已经是好价钱了,因为这个价格在未来可能会变为零,你何必等它涨回五十块呢?”后来他发现那个人其实是乐视原来的第二大股东,想卖股票给他。

有时当段永平强调看长远、找到好公司就持有时,有些人会反问:“那拿错公司呢,不就更惨?”他们这样问暴露了他们思维中的一个致命的bug,一旦买了一只股票,就必须一直持有,哪怕发现买错了。当然也有可能一直没有发现买错了,不过这种可能性很小。比如创始人自己都清仓逃到国外不回来了,你还死守着他的股票等着它涨上去,这不太可能是智商的问题。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