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来到
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
时,上理工附小教育集团5所学校的教学质量分析会正在进行,“不要避讳谈分数,今天的会上不谈分数,我们什么时候谈?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提高分数,我们的教学、我们的课堂就是成功的。”上理工附小校长丁利民说。
一场集团的教学质量分析会,也让从上理工附小成长为集团成员校校长、教研组组长的老师顺便回了“娘家”。从2015年至今不到10年的时间,上理工附小已经为集团成员校输出了6位校长、副校长,充分发挥了集团核心校的领航作用,集团成员校在“绿色指标”评价中校际差距不断缩小,薄弱校生源明显回流。
今年“双十一”,“80后”李蓓蓓从上理工附小党支部副书记的岗位,调去集团成员校水丰路小学任党支部副书记、副校长,“水丰路小学‘90后’教师超过一半,与上理工附小校情不同,没有能够复制的经验,要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学校发展的道路。在这个时候,我就更加感受到之前在上理工附小工作时,丁校长为我们提供的这些管理工具的重要性。”
2009年,李蓓蓓从上海师范大学毕业后来到上理工附小,从起初的卫生老师到数学老师,从只带一个班到带两个班、担任班主任,“学校给了年轻教师非常多的机会,我也参加了区级市级的教学比赛,担任备课组长。”随后李蓓蓓在学校的行政处、教学处等轮岗,又到杨浦区教育局挂职,逐步走上学校的管理岗位。
2009年上理工附小教育集团成立,包括核心校上理工附小以及4所成员校——开鲁新村第二小学、内江路第二小学、水丰路小学、水丰路小学分校。
“2015年沈沁最先调去水丰路小学分校做副校长,到李蓓蓓这里,陆陆续续已经调出了6位班子成员去成员校,现在有的做校长、有的做副校长。”丁利民在笔记本上写下
一个个
“老部下”的名字,有骄傲,也有不舍,
“现在班子里除了我这个‘60后’,还有两位‘70后’,再就是‘90后’了,‘80后’已经全部被抽光。”
“他们每次回到上理工附小,也会来跟我讲讲在新环境遇到的新情况,这里一直是他们的家。”丁利民说,这些年轻人非常低调、踏实,“我很喜欢跟他们在一起,他们也让我感到自己一直在做有意义的事情。”
李蓓蓓的管理带着明显的上理工附小风格,在这次教学质量分析会上,主持水丰路小学工作的她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从学生课堂表现到学业质量现状,自上而下对学科教学质量进行了分析。
“教学质量分析不是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学生英语语法错误多,接下来就多安排时间补语法吗?一堂课只有35分钟,从哪一块挖时间出来?”丁利民说,在人工智能的辅助下,学生总体的学业质量表现情况很快就能形成数据分析,管理层要做的是对分析进行分析,有更高的站位,后续才能进行更好的改进。
这场教学质量分析会进行了两个多小时,每所学校轮流汇报、研讨,“你们听到哪个部分会‘打瞌睡’?”丁利民在会上直指关键,“哪一些环节是没有必要的、无效的,对今后的工作也没有帮助的,这些就是要在自己的工作中去掉的。真正进行观察、进行反思,才能解决问题。”
复盘改进一直是上理工附小团队前进的重要工具,从2010年开始,上理工附小每年组织年度调研,在老师们看来,这也是他们跳出舒适圈的一种方式。“最开始我们会问自己,‘工作做得是否有成效?实际的问题在哪里?接下来该怎么办?’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后我们进行反思,调研的问题也进一步推进,‘如何将我们的阶段成果巩固下来?如何让理念和老师实际工作更贴近?’”上理工附小副校长徐琼说。
决策和推进要跳出以往凭借经验和主观感觉的局限,要用客观的事实来支持。徐琼表示,年度调研助力精准把握教育发展的新动向,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深刻反思教学方式的适切性,为推进课堂教学变革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除了年度调研,上理工附小还有学期计划研讨会、复盘跟踪等方式,引导管理层对与计划相关的所有外部环境要素保持敏感,对收集到的信息、动态进行及时的分析评估,并对可能影响计划实施的变化作出相应的预判。
丁利民说,在交流、复盘、反思、改进的过程中,
管理者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不断被激发
,逐步成长为问题解决专家与管理优化的推动者。
1986年从上海市浦明师范学校毕业后,19岁的丁利民走上了教师岗位。教师队伍青黄不接的时代,促使他们这一批青年教师必须快速成长。
26岁时丁利民就成为副校长,“我并没有在学校里做中层的经验。我很清楚地记得做校长后第一次被督导时,我被专家问过这样一个问题:你的想法很好,但学校里有没有中层能支撑你的想法,让你的想法在每一个版块落实下去?如果没有这一条,校长只是一个空想家,一旦做起来,可能不得其法、无从下手,或者被一些问题困扰后丧失信心。”
这也让丁利民意识到,除了在顶层设计中体现学校的发展方向,还要把这些想法转化成每位老师的共同信念,才能最终在教学中体现出来。如果说校长是学校的稳定基石,那么中层干部便是支撑学校稳健前行的四梁八柱。
“有教育理想、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做永不知足的学习者”是丁利民对团队的期待,“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们经历了太多变化,教育如何以不变应万变?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学习。”
上理工附小通过组织阅读分享会、主题辩论赛、项目交流展示等活动,以输出倒逼输入的方式,引导老师在学习中寻找理论与实践的契合点,将学习成果以系统化的方式展现。
“比如阅读,学校的青年干部两人结对,每1—2周一起到我办公室来,同看一本书,我会问他们读了哪些、与自己的工作有哪里联系。”丁利民说,这样的学习是真正有效的。
阅读也加速青年干部的成长,数学教研组组长沈坷东说,“我们因为无知而去阅读,而越读就会越承认自己的无知。青年干部应当负有怎样的责任?对上,能解决问题;对下,能让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变得更好。管理的根本目的不是发号施令,而是让真实存在的问题能得到妥善的解决,适当的‘无为’,反而是一种智慧。”
在这种学习文化的浸润下,学校的青年干部视野眼界拓宽、知识结构更新、管理高度提升,以大胆而智慧的姿态引领学校不断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