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上海证券报
《上海证券报》1991年7月1日伴随着新中国证券市场的建立而创刊,是我国第一张提供权威金融证券专业资讯的全国性财经日报。《上海证券报》是新华社重点报刊,中国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指定信息披露报纸。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证券报  ·  利好来了!八部门发布 ·  昨天  
中国证券报  ·  小米召回这些SU7!回应来了 ·  昨天  
上海证券报  ·  习近平总书记给大家拜年了! ·  昨天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  国君汽车|出口延续高景气,全年亮眼收官 ·  2 天前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  中长期资金入市影响几何|国君热点研究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上海证券报

新兴产业,增量资金来了

上海证券报  · 公众号  · 证券  · 2025-01-22 15:28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介绍了在新兴产业的背景下,鼎晖投资、上海未来产业基金以及多家国有公司正积极布局新基建领域的投资基金,预计未来将会有大量资金涌入。文章重点关注新兴产业的投资情况,包括数据中心和科技创新企业等领域。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新兴产业投资基金活跃

鼎晖投资宣布新基建专项投资基金完成近10亿元首关;上海未来产业基金公开遴选子基金管理机构,预计将有更多资金活跃;中国国新和中国诚通等国有公司也在积极布局基金投资。

关键观点2: 数据中心领域备受关注

鼎晖投资新基建专项投资基金专注于数据中心领域投资,预计将在近期完成首个项目投资;随着AI和AIDC的发展,数据中心领域的战略地位愈发重要。

关键观点3: 早期投资将受到更多关注

私募创投基金预计将加大对早期、小型科技企业的投资力度,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国新创投基金和诚通科创投资基金也在加强对相关领域的投资。


正文

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大量资金有望在2025年加速涌入新兴产业。


1月21日,管理千亿元基金规模的头部机构——鼎晖投资宣布新基建专项投资基金完成近10亿元首关。此前,总规模100亿元的上海未来产业基金公开遴选子基金管理机构,以及国新创投基金、诚通科创投资基金正在积极布局科技创新企业,释放出积极信号。


积极投资新兴产业


1月21日,鼎晖投资夹层基金旗下新基建专项投资基金完成近10亿元人民币首关,专注于投资数据中心领域。据悉,新基建专项投资基金预计在2025年完成设立,目标规模为25亿元。


一般来说,数据中心IDC(Internet Data Center),为集数据存储及数据计算于一体的信息基础设施,是新基建的核心之一。随着AI爆发式发展,AIDC(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热度持续升温,战略地位愈发重要。


鼎晖投资管理合伙人、鼎晖夹层创始合伙人胡宁说:“在当前AIDC变革的新趋势下,团队会继续发挥资源优势,并持续加强行业前瞻性研判。在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下,为投资人创造能够穿越周期的稳健回报。”


记者了解到,新基建专项投资基金的投资人为多个国资平台。另外,还有多家保险公司、国资平台、高校捐赠基金拟参与新基建专项投资基金后续募集。“目前,鼎晖投资在一线城市集群储备了数个优质项目,该基金预计将在近期完成首个项目的投资。”该公司相关人士说。


新增资金活跃起来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2025年,还有更多新增资金活跃起来。


1月20日,上海未来产业基金管理人——上海未来启点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宣布,面向社会公开遴选子基金管理机构。


上海未来产业基金规模为100亿元,存续期15年,全部由上海市财政出资。该基金聚焦颠覆式创新、多学科交叉创新以及前沿平台性技术方向的孵化和早期投资,重点关注未来信息、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未来制造、未来材料等六大未来产业,与上海市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形成功能链接,构成上海市“3+1”的科技创新引导基金群。


作为两家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中国国新和中国诚通积极行动布局基金。中国国新和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两家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已分别与其他合作方发起筹设了两只创投基金,首期规模分别达到百亿元级。


其中,国新创投基金主要投向种子期、初创期等A轮融资及以前项目,原则上A轮融资及以前投资项目数量占比不低于50%,投资规模占比不低于30%。对于具有高成长潜力的项目,国新创投基金可开展多轮次或母子基金协同投资,实现长周期陪伴。在投资方向上,国新创投基金则围绕主责主业、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及产业链上下游所需开展投资。


上述百亿元级创投基金的另一只是诚通科创投资基金,其明确将加强对行业科技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央企产业链上下游科技企业的投资力度。


华南一位私募创投人士说,2024年一级市场早期投资(A轮及以前)事件占比较高。随着政策支持和长期资本的注入,募资环境逐步改善,私募创投基金有望继续加大对早期、小型科技企业的投资力度,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作者:何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