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曾经写过一篇
《我为什么只想和你唱》
,转瞬一年,第三季的《我想和你唱》也将在后天(4月28日)上线了。
节目新一季,江湖又一年。这一年的时间中,传统媒体的渠道宽度被互联网进一步挤压;纷繁的综艺题材选择进一步分薄了观众的注意力;综艺节目本身的高迭代,观众飞速变化的兴趣点也决定了综艺内容的创意具有某种“阅后即焚”的属性……
既然综艺节目彼时之精彩很可能就是今日之牢笼,第三季上线的《我想和你唱》究竟还能不能打呢?带着这个问题,传媒1号独家专访了《我想和你唱》系列的总导演王琴。
节目即将上线,扪心自问如果这是我的项目,此时难免会心生焦灼,最起码面对采访时多少会显得有些“用力”。可对王琴导演的采访过程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期间王导漫谈节目格局和整个设计框架,始终巧笑嫣然、淡定自若。在采访尾声,跟王导开玩笑“您这是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王导回应我们“一般采访也确实没这么长”。各皆莞尔。
简而言之,
据王导介绍,全新一季的《我想和你唱》在原有的“台网互动”、“社交属性”、“素人参与范围”这些点上做了全面升级,并且发生了涉及节目框架的变动改造。节目组在力求利用这些元素的“量变”来谋求某种节目“质变”的飞跃。
一、第三季《我想和你唱》会着重强调星素之间的“社交关系”
在介绍新一季节目伊始,王琴导演就先阐明第三季节目“发生了大变化”。
这一季的节目变化比较大,我们第一季和第二季重点还是在彼此延续。但在做第三季的时候,我们团队一开始就明确了必须要发生一个较大的变化。但是我们同样明确的是,人们之所以记住《我想和你唱》这个节目,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因为“星素互动式演唱”这种内容形式。所以无论怎么变,这种内容形式的主题肯定是首先要明确的确定下来的,不管我们怎么玩,这一点都不会发生变化。这一季的主要变化,从形式的角度来说,我们做了
一加一减的变化
。加的是星素互动以及素人嘉宾的参与人数,减的是每期明星嘉宾的数量。比如前几期,大家看到的都是只有一个嘉宾的节目。比如首期是蔡依林,后边还是王源、莫文蔚等。在素人嘉宾方面,我们扩大了素人嘉宾演唱和素人嘉宾同明星合唱的部分。
“增加内容比重和减少内容比重”,这涉及到了大范围的“内容占比”调整,这也通常是深入节目结构的变化,所以本句先划重点。王导对这个重点变化进一步阐释了其始末:
其实在第二季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就在海量的素人嘉宾演唱视频中,挑出了百位素人来到现场和明星们同框。但是由于时间的原因,我们当时并没有把这一元素展开。这一季我们特别扩大了这一部分内容,我们在现场设置了一个“十秒同框”环节,就是来到现场的,都会跟明星有一个大约十秒的共同演唱时间。我们开始更多的探究这些素人嘉宾们他们是谁、他们做什么职业、他们来自哪里这些问题。他们日常身份和在舞台上与嘉宾演唱时的光芒会形成一种戏剧性的“反衬”,并形成某种不一样的“星素社交”。
对于王导提及第三季《我想》的这种鲜明变化,用一道简单的数学题就可以推算出这种变化的力度:一二季《我想》,每期明星为三人,第三季《我想》首期明星为一人。
所以第三季节目明星人数上削减了三分之二。但与此对应的单个明星场上占比就增加了两倍
——这大大深化了对于该明星内容的深度挖掘;虽然明星在场上所占有的“明星内容份额”显著增加,但实际上“只用一个明星”省出来的这部分时间并没有完全用到单个明星solo上。据王琴导演介绍,实际上这部分时间主要用在了“星素互动”上。
在往季节目中,只有几位素人上台演唱,第三季到现场的一百名素人都会和明星同屏演唱。但我们在选择上台的素人嘉宾时,会有意识的“去粉丝化”。因为在我们的概念中,我爱上一首歌并不一定意味着我是某人的粉丝。所以我们的节目会更在意音乐作品本身的广谱性,而不是某位明星粉丝的个体性。我们希望大家都能够在节目中享受到音乐的快乐。在邀请这些素人嘉宾时,我们还有个环节,会让当期的明星嘉宾亲自给某个参与的网友打电话,邀请他明天来参与我们的节目。这个环节往往明星比网友们还要紧张(笑)。
在这番阐释中,“几位”和“百位”的对比是非常鲜明的。这种
几十倍级的内容扩展,恐怕才是“只请一位明星节省下的时长”的真正用途。
另外,“以歌会友”、“邀请参与”、“倾听故事”……这些笔墨是在并只是在“交流”而已,这些行为听起来更像是在描绘某种发生在明星和素人之间的社交行为、在塑造一个个更生动的社交角色。换言之,节目组在《我想》第三季的框架调整中,就是要把更大量的时间放在描绘明星&歌迷的社交关上。
这种在节目中被着力强调的“星素社交关系”,是以音乐交流、素人故事讲述、星素交流等形式作为“社交手段”,以“涵韩的音乐爬梯”作为社交场景的——为此节目组不惜重新设计框架。
这种变化不可谓不大,但思路是非常清晰的。在采访中王导也说到“不管我们怎么玩,‘星素互动演唱’这一点都不会发生变化”。正是因为清晰的认知到“星素之间以音乐形式的新型社交过程”是《我想和你唱》节目的核心看点和核心竞争力,导演组才有底气对一个已经三季的节目品牌做出这么大的内容调整。节目组是在
“着重放大核心竞争力,发挥节目差异性优势”。
二、第三季《我想和你唱》设计了“社交项目”和“社交逻辑”
当然,正确的思路需要合理的手段执行。稍有社会经验的人应该都明白,社交效果的好坏跟“社交的项目”有直接关系。老板跟你聊天时通常会泡上茶,朋友跟你交流时通常会“吃个饭或去KTV”。而第三季《我想》也同样为星素之间安排了充分的“社交项目”,并还隐隐安排了一条狡黠的“社交逻辑”。
这一季的《我想》线上星素互动数据量非常大,首期上线的蔡依林在网络平台获得了超过300W的素人合唱参与,我们现场请到了百位素人嘉宾,这一百位素人嘉宾人人都会参与‘十秒同框’环节,跟明星共同演唱,然后几位嘉宾会上台演唱,让明星嘉宾最终选择一位来成为他的“爬梯伙伴”,完成最终演唱。节目中还会有一个环节叫“想唱KTV”,这个环节我们追求的是“一群人K歌”的感觉,明星嘉宾会演唱自己的KTV热门点唱曲目,所有的素人嘉宾都会一起唱起来、battle起来,现场氛围非常的“阖家欢”。
这段话中,有一条社交逻辑线:从
“300W”
到
“百位”
,从“百位”到了
“几位”
,“几位”又到了
“一位”
,最后“一位”又拓展成了
“现场所有人”
……这是一条“总分总”的路线。它符合“一个人从庞大的社会群体中选择一个或者几个人成为密友”的社交逻辑。
而在王琴导演描述的第三季《我想和你唱》节目框架中,“在人群中找到跟我(明星)最志趣相投的素人音乐伙伴”这就是导演组预设的
社交目标
;“层层递进”就是预设的
“社交路径”
;“十秒同框”、“想唱KTV”等就是
“社交项目”
,最后的“音乐爬梯伙伴”就是缔结了
社交关系
——这个链条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完整的
社交逻辑
……这个“社交逻辑环”,将会丰满星素嘉宾的角色形象和故事内容,并最终反哺整个节目,实现整个导演组想要强调的“星素社交”看点。
而串联起这一切看点的,是音乐元素。
三、第三季《我想和你唱》的音乐性设计和场景设计
如果“星素社交性”是《我想和你唱》节目的差异性看点,是用来“超车”的,那“音乐性”就是《我想和你唱》作为音乐节目的基础看点,是用来“定速巡航”的。王琴导演对音乐元素的描述是:
我们至始至终对于节目的音乐性都是有追求的。
王导作为节目的操刀人,对于第三季《我想》中的音乐效果评判为“《
我想
》
会为大家的手机里留下一些歌,今后也会常听
”。虽然还未曾听到,但我们在采访中已经注意到第三季《我想》对于“音乐性”已经做出了相应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