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妈妈帮
立足母婴人群,撰写、整编专业、新鲜的孕育知识,跟进社会热点,深度解析行业错误孕育理念,分享健康、快乐、追求育儿品质的妈妈的生活经,传播正能量。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常青藤爸爸  ·  寒假不玩手机,孩子可以干的10件事 ·  2 天前  
养育男孩  ·  我不再禁止给孩子吃零食了 ·  4 天前  
三个妈妈六个娃  ·  放弃鸡娃的中产家庭,这个寒假是怎么过的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妈妈帮

不给就哭?!3招改掉孩子“要这要那”的臭毛病!

妈妈帮  · 公众号  · 育儿  · 2019-10-21 20:30

正文



“要这要那”,大概是我听宝宝说得最频繁的话:


“妈妈,我要这个汽车。”

“不行,家里已经有很多的汽车了。每次都是买完就扔一边不玩,太浪费了。”

“我要,我要,我就要。”

“不行,不行,就不行。”


妈妈不肯就范,孩子开始边哭边闹,妈妈的说话分贝也一阵高过一阵。


这样孩子闹,妈妈恼的事情随处可见。


讲一个我身边的真实例子:


我的朋友,现在也是邻居。


她的孩子只要一出门,就会闹着要买这买那,要这个要那个。如果拿不到,就哭闹不休。


朋友因为平时工作忙,也觉得亏欠了孩子,所以只要孩子说要,几乎都会买。


偶尔几次觉得有点过分,很烦,但最终会在孩子的眼泪中投降。



可是,随着孩子长大,孩子想要的东西变本加厉,已经有点超出朋友的经济能力了。


朋友尝试拒绝,可孩子得不到想要的,脾气越来越暴躁,不仅哭闹,还学会了满地打滚、犟嘴、打人。


如果对于孩子的“要这要那”,我们严苛一些,绝对不满足、不答应孩子,那么结果会怎样呢?


这就要说到小吴了,他的经历和上面的孩子“恰恰相反”:


由于小时候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好,所以小吴的爸妈对他非常严苛,并坚信一旦满足一次就难养了!


因此,他从小很少有玩具,连衣服都是能省则省,更别提去游乐园玩耍了。


小吴习惯了这样的成长环境,在父母的管制下显得很听话。




直到毕业工作,开始独立有收入,接触到了曾经梦想的生活氛围。于是,他的生活便一发不可收拾。


明明工资不高,和朋友借钱、贷款也要买奢侈品、出入各种高档场所。


一年下来,工作能力没提升,钱没赚多少,还背了一身债务!


对于孩子的“我要我要我就要”,朋友表示头疼。答应了,怕宠坏孩子;不答应,又舍不得孩子哭闹,更怕孩子学坏。


我们如何正确应对呢?


冷静


即使我们内心抓狂,也要冷静,如果冷静不了,请在内心默念几遍“亲生的,亲生的。”


接纳


亲子关系到位了,教育才有效。


即使不合理,我们也可以先倾听、接纳孩子提出的要求,让孩子觉得爸爸妈妈很懂我。


这恰恰是良好沟通的开始,让他愿意说,愿意听。




看懂目的,才能搞定孩子


● 孩子吵闹、要求多,是孩子的某个需要未得到满足,其目的无外乎以下四种:


① 寻求关注。孩子的目的是:操纵别人为自己奔忙或得到特殊服务。


② 寻求权力。孩子的目的是:我说了算。


③ 报复。孩子的目的是:以牙还牙。


④ 自暴自弃。孩子的目的是:放弃,且不愿意别人介入。



● 要离开或不走


比如:3岁左右的孩子,突然听到妈妈说要去奶奶家,死活不肯出门,不断重复说要在家里玩、要回家,哭得歇斯底里。


妈妈一开始还好言相劝,各种诱惑。可是孩子压根不吃这套,依旧哭个不停。


最后妈妈火了,不管三七二十一,抱起孩子就出发去奶奶家。


在这个案例中,孩子不肯去奶奶家,不断重复说要在家里玩。是因为他不知道去干嘛?要去多久?什么时候回?


这些问题妈妈都没说明白,所以孩子才会死活不出门,不停地说要在家里玩。



事先和孩子讲清楚:


“今天下午要去奶奶家,因为奶奶生日,所以我们要去奶奶家庆祝生日,到时候表哥表妹们都在,他们会陪你玩。吃完饭,最迟8点多,我们就回家了。”


这样一来,孩子就可以清晰地知道,今天要做什么,要去哪里,什么时候回家。


孩子内心对安全感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就愿意去奶奶家了。


● 要玩具、要零食


① 看文章开头提到的案例。刚开始,孩子不停地索要玩具,其实是在寻求妈妈的关注,希望通过索取玩具的方式,证明妈妈爱自己。


答应了就是爱,不答应就是不爱。


当孩子用要玩具寻求关注时,父母要做的不是买玩具,而是陪伴孩子,用行动告诉孩子,他是被爱、被重视的。



② 这个案例的最后,孩子已经不再是寻求关注,而是进展到寻求权力阶段了。


所以,对于孩子来说,玩具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不是由我说了算。


你不同意是不是?我就哭,哭到你同意为止。至少目前为止,这招所向披靡。


面对这个阶段的孩子,家长需要退出权力的争夺。


小孩子其实可以听懂大道理!通过家庭会议,建立合理的限制,然后坚持到底。


注意:家庭会议的过程孩子要参与讨论,结果也需要取得孩子同意。


比如每个月孩子拥有1次(频率可根据家庭的具体情况来定)自由挑选玩具的机会。


当孩子不停地要买玩具时,就可以和善而坚定地告诉他:


① 如果一次都没买,可以说:


“根据我们的约定,一个月你有一次自由挑选的机会。如果你确定要买,没问题,但是直到下个月为止,(可在日历具体的时间点做记号)不能再买玩具了。”



② 如果已经买了,可以说:


“根据我们的约定,一个月你有一次自由挑选的机会,但你已经用掉了。妈妈知道你真的很想要,但妈妈不能答应你。


如果你真的喜欢,可以下个月再买。


接下来我们要等到这个时间点才能再买。(翻开日历,指着做了记号的时间点跟孩子说)”


③ 最后,不管孩子如何哭闹,始终和善而坚定地陪着他,不指责,不批判,也不说教,直到他哭闹结束。


正如那句,聪明的父母都带点“绝情”。


如果父母做到和善而坚定、言出必行,孩子会慢慢地明白,哭闹是无用的,便会逐渐放弃耍赖哭闹。


无论怎样,我们得明白,孩子会出现问题,根源不在孩子,而在于我们。


我们需要反思:到底做了什么,才让孩子变成了这样?


父母改变,孩子才能改变。用满满的爱去激活孩子的生命力,活得快乐又自在,如同他们初始来到这个世界的状态。




小帮帮


hello!hello!我在这儿呢。是不是经常找不到我?把妈妈帮 “设为星标” ,就更省事儿啦!再也不会错过精彩文章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