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京报传媒研究
传媒圈里圈外,新闻台前幕后,这里大概是离新闻一线最近的地方,给你不一样的视角,新闻从未如此有趣。关注我们~~~因为你除了帅,还有脑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央视新闻  ·  总台元宵晚会节目单来了! ·  昨天  
半岛晨报  ·  演员黄晓明,公开照片 ·  昨天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  首届电竞奥运会来了!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京报传媒研究

报道女性受暴力侵害新闻 媒体该怎么做

新京报传媒研究  · 公众号  · 社会  · 2018-06-20 10:02

正文


作者:Cristiana Bedei

来源:ijnet.org

编译:阿勺(实习生)

编辑:罗布君



Via:新京报传媒研究(xjbcmyj)



从#MeToo反性侵运动到霸权主义婚姻,从性剥削到妇女惨遭杀害,成年女性和女童遭到暴力荼毒的社会事件日益成为媒体网站和报纸版面的热点话题。

《卫报》关于雅兹迪性奴的报道

这类事件常常伴随着媒体“铺天盖地”式的报道,某种程度上,媒体对此类事件的关注也从侧面反映了社会对女性合法权利关注程度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女性正在成为暴力的受害者 ,这是又一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随着 这一话题被更多的人关注、讨论,分析媒体如何报道此类敏感的话题的方式变得至关重要


2015年,澳大利亚某研究机构发布了一项研究声明,文章称, 媒体在报道女性受暴力侵害事件时存在相似的缺陷 包括呈现那些耸人听闻的新闻事件,强化针对女性刻板偏见的失当表达,以及给受害者及其家人带来的二次伤害


事实上,关于记者应当如何适当报道此类敏感话题,各家媒体机构或定下过相关的报道方针或给出过自己的建议。该研究分析了来自23家媒体的“如何报道女性受暴力侵害事件”的指南方针,总结出了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意见:

报告封面图
建议

1.报道中应提及男性缘何成为施暴者的社会背景

2.采用适当的表达或术语

3.避免将责任转嫁给受害者,为施暴的男性强行开脱

4.慎重地选择新闻事实

5.报道应为读者提供具体的可寻获帮助的信息

解决基于性别的身体、心理、经济和性暴力问题是一件复杂的事情,除了以上提及的有用的建议之外,记者自身需要更加深入了解这一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受害的幸存者,对读者负责,最终促进社会的变革。


国际记者网站(International Journalist’s Network)采访了两位在该领域有丰富经验的文字和摄影师记者Lara Whyte和Stefania Prandi, 讨论了重塑关于女性遭受暴力伤害的主流叙述方法以及媒体机构为此需要做出的努力

考虑信源的人身安全

如果受访者曾经遭受过暴力伤害,那么记者要向其确认接受采访不会给他们带来潜在的危险。

OpenDemocracy(一家英国网站)女性专栏的编辑兼自由撰稿人Lara Whyte称,“记者需要在访前为受访者做一个全面的风险评估,因为有些受访者会想到这一点,而有些却没有想过。”

记者应当确保受访者完全知晓,有关自己的采访信息将会在哪些媒体或哪家网站上被公开报道,也要向受访者确认他们是否准备好迎接将要面对的铺天盖地的采访。

Whyte表示,“采访一名政治人物与采访难民是两件截然不同的事情,采访者本人的人生经历以及心理素质,这些都会影响我关于哪些信息哪些能报,哪些不能报决定。 “记者在这个方面处在相对优势的地位,但关键在于不是因为可以报,就应该把采访得到的消息全部公开曝光。可以并不意味着应该。”

专注于采访(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Whyte 曾写过关于一篇在ISIS暴行中幸存下来的雅兹迪性奴的故事。在约见受访者前,Whyte需要提前数天或数周的时间安排。

“当天,在采访前,我先问了她们一些轻松一点的话题,想让她们不要有太大的心理负担。只有在她们不那么紧张拘束的情况下,我才能了解到更多的生活细节。‘热身’过后,艰难的时刻还是来了,我清楚地告诉她们,需要的话可以随时叫停采访。不想回答的问题我也不会勉强,在这里没有所谓的错误回答。如果她们想要停止采访,或者从头开始,都可以,我完全尊重她们的意见。”

谈到非常私人和痛苦的经历,人是容易掉眼泪的。


Whyte说:“采访的过程中,我更多扮演的是一个聆听者的角色,如果适当的话,我也会给她们一个拥抱。我从来不会在采访过程中哭泣,但是面对那些着实让人心碎悲伤的故事,在采访的最后我可能还是会哭。

其原因是,对大多数人来说,我们通常选择将自己的痛苦过往藏起来,不让别人看见。这样的人太多了,但是这样一群经历了非人折磨的女性,她们仍有勇气选择再次扒开自己血淋淋的伤口,只为让社会更多地关注到弱势群体的权益。

这样的勇气如何叫人不动容。

打破固有偏见

如记者兼摄影师Stefania Prandi所说,(她最近报道了在西班牙、摩洛哥和意大利发生的虐待女性农民工的事件),眼泪、瘀伤、流血,这些仍然是媒体报道女性受暴力侵害事件“不可或缺”的字眼。长期诸如这样的报道,让公众已经对媒体此类的报道形成了刻板印象。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