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ART一点
从杭州出发,艺术在等你(ART一点是国内最资深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平台之一,在京沪杭等核心都市拥有广泛关注度,创建于2013年,粉丝100000+,领先分享国内外重磅艺术信息,独享杭州艺术地图菜单、浙博杭博掌上艺术馆、中国美院南山书屋八折优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广东文旅  ·  燃!又一次被英歌舞惊艳到了! ·  昨天  
LCA  ·  细致观察的拉斐尔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ART一点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剩山图」、董其昌「昼锦堂图并书记」卷领衔|蓝瑛作品及其师承影响特展

ART一点  · 公众号  · 艺术  · 2017-09-12 07:23

正文



© 原创优质出品 严禁复制转载

湖上有奇峰

蓝瑛作品及其师承影响特展



主办单位:浙江省博物馆  主办媒体:钱江晚报




蓝瑛 ,钱塘(即杭州)人,生活在明末清初,是位职业画家。


所谓职业画家,就是以卖画为生——在中国历史上,骄傲的文人本是不屑这样做的,画画、写字,这都是修身养性的事,不好意思拿来换钱。


所以,蓝瑛在画史上倍受争议。可以先从一个很有代表性的故事说起。


明崇祯十七年,即1644年, 张岱和王铎一起坐船南下杭州 ,旅途无聊,文人习惯在舟中品品书画。 张岱随身带了一把蓝瑛画的扇 ——这一年蓝瑛六十岁,已经很有名。但王铎不喜欢,他裁去了画扇的上截,接上了自己画的淡远山。


张岱究竟赞不赞成王铎的做法?他并没有在这段故事里作出评价,但他显然很欣赏蓝瑛的画,并曾多次在蓝瑛画上题跋。近二十年后,他再次题跋,将七十多岁的蓝瑛与黄公望、米友仁这样的名家相比,说:


黄大痴九十而貌如童颜,米友仁八十而神明不衰,谓其以画中烟云供养也。蓝田叔年至望八,其画枯木竹石,笔力愈老愈健,盖得力于服食烟云者,应亦不少。(蓝瑛,字田叔)


张岱和王铎的两种态度,代表了画史上对蓝瑛的两种评价。当时,职业画家地位远逊于文人画家,不为文人士大夫阶层所喜,张岱这样没有门户之见的纯属“少数派”。但能够卖画授徒,也恰恰说明蓝瑛的画深受大众喜欢,追随者众多,最终才得以开创“武林画派”,影响深远。


蓝瑛 万壑清声图轴 作于七十四岁

浙江省博物馆藏


今天我们如何看待蓝瑛?


为了全面系统地认识这位杭州本土的重要画家及其所创立的“武林画派”, 9月15日-10月31日,来自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院等全国14家文博机构的60件(组)书画精品集结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西湖文化广场),联合呈现“湖上有奇峰——蓝瑛作品及其师承影响特展”


展览作品阵容强大,集蓝瑛早中晚三个时期的精品力作,在海内外各博物馆中尚属首次,而 浙博镇馆之宝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剩山图》 吉林省博物院藏明董其昌《昼锦堂图并书记》卷 等名家杰作也都将齐齐出动,不少为首次展出。


钱江晚报 为本次展览的主办媒体。


元 黄公望富春山居 剩山图

浙江省博物馆藏



关于蓝瑛

我们了解他的画多于他的人


虽然同为杭州人,但因为画史贬抑职业画家,蓝瑛的生平、家庭等资料留下寥寥,我们对他知之甚少。


好在蓝瑛非常长寿,留下了大量作品。他生于1585年,而关于去世的年龄,说法很多,只知道1664年他还在世,当时已经八十岁了。


他生活的前后,出现了许多以地域命名的绘画流派——钱塘戴进创立的“浙派”,吴门沈周开创的“吴门画派”,还有以董其昌为首的“松江画派”,其中,后者对蓝瑛影响最深。


二十多岁时,蓝瑛就去了松江游学,跟随 孙克弘、董其昌、陈继儒 等学习理论与技法。中年后,他兼取宋元诸家之长,以落笔纵横恣肆、浑厚练达著称。晚年更是进入炉火纯青的化境,终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当时,杭州、嘉兴、南京、扬州、绍兴一带都是蓝瑛活跃的地方,他不仅卖画还授徒,追随门徒众多,形成了以杭州为中心的“武林画派”。我们熟悉的陈洪绶也是他的学生之一,后来在人物画方面有所成就,自立门庭,所以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称。


展览名为“湖上有奇峰”,便是指蓝瑛在明末清初的江南画坛犹如奇峰,屹立湖上,影响久远。


明 蓝瑛桃园春霭图轴 作于六十二岁

青岛市博物馆藏


本次展览的六十件(组)展品以浙博馆藏蓝瑛及相关作品为基础,其中四 十件(组)来自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院、首都博物馆、天津博物馆、青岛市博物馆、安徽博物院、南京博物院、无锡博物院、四川博物院、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西泠印社社务委员会、嘉兴博物馆、温州博物馆等十四家文博收藏机构


展览分“渊源有自”、“澄怀味象”、“赏石雅观”、“嘉木幽禽”、“山高水长”五个单元,梳理蓝瑛早年与孙克弘、董其昌等人的师承渊源、绘画创作(包括山水、树石、花鸟)、对同时代及后世的影响。


如此规格规模的蓝瑛特展,堪称海内外首次 ——几乎将蓝瑛重要作品一网打尽。目前国内外存世的蓝瑛作品,最早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蓝瑛二十三岁,最晚为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七十五岁,时间跨越明、清二朝,长达五十二年之久。这一头一尾之作都在展览中,均为上海博物馆所藏,分别是孙克弘、蓝瑛等作《明五家朱竹墨石图》卷和蓝瑛《苍林岳峙图》 。还有十余件因各种原因未能参展的重要相关作品,也都一一编入展览图录。


明 孙克弘、蓝瑛等朱竹图合璧卷(局部)

蓝瑛作于二十三岁

上海博物馆藏


明 蓝瑛 苍林岳峙图轴 作于七十五岁

上海博物馆藏

关于展览

黄公望董其昌都不可错过


本次展览由浙博书画部研究馆员王小红老师策展,2014年浙博与钱报共同推出的重磅展览“守望千年——唐宋元书画珍品展”同样由她策划。王小红老师说: 尽管画史对蓝瑛褒贬不一,但今天看来,蓝瑛最终跻身于晚明一流画家之列,成为那个时代山水画家中最为多才多艺又最具原创力的画家。


那么,如何读蓝瑛的画?


要一下子进入蓝瑛的艺术并不容易,在接下来的报道里,我们会请王小红老师来专门介绍蓝瑛和他的艺术。 对于普通观众而言,走进这个展览,可以先抓住三个关键的人名——黄公望、董其昌和 蓝瑛


黄公望是中国山水画一代宗师,对其名迹《富春山居图》的临摹是后世山水画家的必修课,蓝瑛自然也不例外。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仿黄”作品,为了说明这一问题, 浙博再次请出了镇馆之宝《富春山居图·剩山图》 ,在同一单元里,还能看到蓝瑛对这件名迹的临仿之作,当时他三十三岁。


明 蓝瑛 仿大痴富春山图卷

上海博物馆藏


明代大家董其昌一生对黄公望顶礼膜拜,并曾收藏过《富春山居图》,而他正是对蓝瑛人生与艺术影响最深的人。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秋,董其昌从湖广提学副使任上辞官回到松江,第二年春夏,蓝瑛便来到松江,迈出了人生至关重要的一步。


所以,本次展览也呈现了董其昌精品,如 吉林省博物院藏《昼锦堂图并书记》卷 等。此作为 董其昌青绿设色山水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描绘宋仁宗时宰相韩琦的居所及其周围自然环境,从画面景物看,正值夏末初秋的时节。最珍贵之处还在于卷后有 董其昌行草书写的欧阳修为韩琦撰写的《昼锦堂记》全文,是董其昌书画合璧的佳构



← 按 住 图 片 左 右 滑 动 细 细 浏 览 高 清 全 图 →



明 董其昌 昼锦堂图并书记卷

吉林省博物院藏

首都博物馆藏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 董其昌与蓝瑛等人合作的《鲈乡杂画图》卷 也同时展出,时年蓝瑛二十九岁,上面还有陈继儒的题跋。


← 按 住 图 片 左 右 滑 动 细 细 浏 览 高 清 全 图 →


明 董其昌、蓝瑛等 鲈乡合璧卷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29岁

首都博物馆藏

关于蓝瑛本人的作品,今天先来简要介绍。


六十五岁以后,是蓝瑛一生中最为精彩的时期,山水画已臻化境,到达艺术巅峰。此时他就住在杭州城东寓所“城曲茅堂”。


清顺治八年(1651年,六十七岁),他在嘉兴作的《春山水阁图》,今藏安徽博物院,笔墨清新雅致,线条爽利劲健,兼具南宗文人画与北宗职业画的特色,是晚年精品力作之一;


明 蓝瑛春山水阁图轴

安徽博物院藏


而他次年创作的仿古山水《澄观图》册,今藏故宫博物院,堪称画风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全册共十二开,每页对开有清顺治朝进士韩理的题咏,称颂蓝瑛的画艺,道出其取法晋唐宋元名家张僧繇、荆浩、董源、李成、范宽、李唐、马远、赵孟頫、黄公望、吴镇、王蒙的画风。





明 蓝瑛澄观图册(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而浙博藏晚年精品力作《万壑清声图》,是蓝瑛七十四岁时在杭州寓所创作。


蓝瑛展将拉开 浙博“明清浙籍书画名家系列特展” 的帷幕,而这也是钱报再次作为主办媒体所力推的重磅展览之一。 ART一点 将进行全方位的持续报道。


参考资料

王小红

《“湖上有奇峰——蓝瑛作品及其师承影响特展”策展人导读

邵彦

《追摄与疏离——市场与时风影响下的蓝瑛绘画

等, 特此鸣谢






湖上有奇峰

蓝瑛作品及其师承影响特展

精  赏



第一单元

渊源有自


杭州画坛素有南宋院画与浙派遗风,蓝瑛资质聪慧,从小喜爱绘事,得民间画师指点,训练有素,善山水,又擅人物、树石、花鸟。蓝瑛成长的年代,杭州画坛原占有统治地位的南宋院体与浙派已经趋于没落,而曾经活跃于苏州地区的吴门画派,也渐被松江地区的文人画风所取代。青年蓝瑛怀抱学习文人画情怀,离开家乡钱塘前往文人画中心松江、华亭一带游学,相继得到孙克弘(约1533—1611)、董其昌(1555—1636)、陈继儒(1558—1639)等名公硕儒的赏识与提携,跟随他们学习新兴的文人画理论和技法,在以后不断的交往中,他们都成为蓝瑛人生成长中的重要导师。


蓝瑛绘画师承江苏南部地区的松江画派,对于活跃于浙北地区的杭州、嘉兴、湖州的画家,也有所借鉴。如万历、天启年间名重海内的关思,技能全面,构图宏伟,将北宋北派山水与元代文人画风融于一体,蓝瑛画中的许多特征都带有关思的影子。


明 孙克弘、蓝瑛等朱竹图合璧卷

上海博物馆藏




← 按 住 图 片 左 右 滑 动 细 细 浏 览 高 清 全 图 →


明 董其昌 昼锦堂图并书记卷

吉林省博物馆藏

← 按 住 图 片 左 右 滑 动 细 细 浏 览 高 清 全 图 →

明 蓝瑛 溪山秋色图卷

天津博物馆藏


元 黄公望富春山居 剩山图

浙江省博物馆藏


明 蓝瑛 仿大痴富春山图卷

上海博物馆藏


← 按 住 图 片 左 右 滑 动 细 细 浏 览 高 清 全 图 →

明 董其昌、蓝瑛等 鲈乡合璧卷

首都博物馆藏



明 蓝瑛仿米南宫楚山清晓图册

故宫博物院藏


明 关思 云壑松泉图轴

浙江省博物馆藏


第二单元

澄怀味象


蓝瑛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山水画作品,多以浅绛、设色为主,重彩青绿山水是其山水画构建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大量蓝瑛存世画迹,我们可以把蓝瑛山水画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早期(二十岁左右至四十九岁)、中期(五十岁至六十五岁左右)、晚期(六十五岁以后)。


蓝瑛山水以宋元为宗,在晚明托古的时代,倾其毕生洪荒之力,以深厚的笔墨功力,学习古人而又有所创新。作品多题仿某家之法,实则借托古之名,书写胸中丘壑,全是自家面貌。早期画风以冲和清简、笔法秀润见长,面貌与董其昌为代表的松江画派颇相接近。中期由早期中锋秀润转向晚期侧锋粗笔的过渡阶段,呈现出一种综合的面貌,其画法糅合江浙两地不同风气。晚期是蓝瑛一生中最为精彩的时期,山水画已臻化境,到达艺术巅峰。而山水画中较难表现的水口流泉,蓝瑛仅寥寥数笔,即能绘出九曲叠瀑,声回空谷。


明 蓝瑛 溪桥话旧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明 蓝瑛 霖雨苍生图轴

安徽博物院藏


明 蓝瑛 江皋暮雪图轴

浙江省博物馆藏


明 蓝瑛 蜀山行旅图轴

上海博物馆藏


明 蓝瑛 晴云冷翠图轴

青岛市博物馆


明 蓝瑛 仿荆浩松岳高秋图轴

浙江省博物馆



明 蓝瑛 仿范宽雪景山水图轴

浙江省博物馆藏


明 蓝瑛 仿李唐山水图轴

西泠印社藏


明 蓝瑛 仿李成秋山观瀑图轴

浙江省博物馆


明 蓝瑛 仿马远水图扇页

上海博物馆藏


明 蓝瑛仿黄子久山水图轴

上海博物馆藏


明 蓝瑛 仿王蒙秋山高逸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明 蓝瑛 仿吴镇山水图轴

四川博物院藏


明 蓝瑛煎茶图轴

上海博物馆藏


明 蓝瑛桃园春霭图轴

青岛市博物馆藏


明 蓝瑛春山水阁图轴

安徽博物院藏


明 蓝瑛 三潭印月图轴

温州博物馆藏


明 蓝瑛 万壑清声图轴

浙江省博物馆藏


明 蓝瑛 苍林岳峙图轴

上海博物馆藏













明 蓝瑛澄观图册

故宫博物院藏


明 蓝瑛 丹枫红树图轴

上海博物馆藏


明 蓝瑛 仿张僧繇红树青山图轴

浙江省博物馆藏


明 蓝瑛 仿张僧繇山水图轴

无锡博物院













明 蓝瑛 仿大痴山水图册

浙江省博物馆藏



第三单元

赏石雅观


中国文人素有赏石传统,灵璧石、英石、太湖石、崑石被列入四大观赏名石。宋代重文轻武,朝廷上下迷石者众,宋徽宗是史上最著名的观赏石收藏家,不惜人力、物力广泛搜罗奇花怪石,即为史上有名的“花石纲”。上行下效,使宋代成为赏石之风的第一个高潮。明代林有麟著有《素园石谱》,成为赏石雅观的集大成之作,掀起朝野上下赏石之风的第二个高潮。


现实生活中奇形异状之石难觅,而以奇石入画,配以象征品行澹泊高洁的松、兰、竹、菊,或装潢成轴悬之素壁,或裱成手卷案头展玩,或画以折扇之上,轻风徐来,同样能感受到自然之趣、尚古之情、隐逸之志。许多文人画家也游艺于此,如杜大绶、孙杕等,都是画石的高手。蓝瑛善与文人士夫相交游,受时代风气鼓荡,自然乐在其中。蓝瑛喜爱画石,一生画石无数,无论是寒冬枯木竹石,或是盛夏荷花湖石,其笔下之石给人以奇秀之美,沉雄的笔墨又显示出遒雅的风致,呈现出浓郁的文人画格调,与其山水画相比别有一番韵味。


明 蓝瑛 清朝柱石图轴

浙江省博物馆藏


明 蓝瑛 宝祠青贡二石图轴

浙江省博物馆藏


明 蓝瑛 枯木竹石图轴

上海博物馆


明 蓝瑛 柱石大夫图轴

西泠印社藏


明 蓝瑛 荷石图轴

四川博物院藏


明 蓝瑛 灵芝泉石图轴

嘉兴博物馆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