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子聿学长
哔哩哔哩(b站)关注up主:【子聿学长】,解锁更多 EndNote 小技巧。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跟着子聿走,让天下没有难编辑的参考文献格式。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子聿学长

23岁博士退学后记:我在昌平挺好的

子聿学长  · 公众号  ·  · 2024-10-08 11:15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如果我说,我是为了感知这一鼻子秋凉,才别了上海,别了高高在上的博士学位,又有何妨呢?


没有写文章的日子,在按部就班地上班下班,一次也没有忘记打卡,只是时而思考 “究竟是我出卖时间还是时间出卖了我” 。偶尔出差,在另一座城市遗落一段记忆。有时候每天都去羽毛球馆和不同的人搭档打羽毛球,有时候一整个星期也不运动,莫名其妙地发现竟然又到了该睡觉的时间。


我和同事们常常感叹,昌平你不是北京。 我们如此热爱昌平 ,以至于一致决定留下,不再回到南方,起码短期内不再回到南方。 我们如此埋怨昌平 ,怪它深藏北京城外,远离真正带着“京味”的北京,每次出差都要先经历一段漫长的“进京记”。

和同事们走在一片耀眼的晚霞下

昌平人不把昌平看作“北京市昌平区”,而叫它“昌平县城”。如果你完全接受昌平不是北京而是县城的设定,就会发现一切都十分合理。成排的老小区没有电梯,方方正正,外墙有刷过新漆的痕迹。走进楼道是黑色的水泥地面,黑乎乎的墙上糊满开锁、疏通下水道的小广告。漫步城中,不会见到玻璃外墙和折射阳光的办公楼,高楼只可能是新修的现代小区楼房。居民区附近的蔬果店会在清早把成箱的金黄色小柿子、翠绿的阳光青提、青色的毛桃,还有成把的蔬菜杂乱排在人行道上,阳光把它们晒得闪闪发亮,宣告着鲜活。 一连好几天,我和同事都在买那一箱新到的小柿子,直到发现它们终于发软发皱,不再新鲜,就像夜晚归于沉寂的县城街道。


公司里不少年轻人,但中年男女的存在感绝对不容忽视。女人们在早晨上行的电梯里讨论给孩子做了什么早餐;男人们沉默,但隆起的腹部和丢失的头发都在倾诉青春已逝,岁月不停。


我们不愿离开昌平,还因为渐渐习惯了骑共享单车或走路上下班的生活,习惯了即使水平不太稳定但胜在免费的公司食堂,实在无法想象有朝一日回到深圳,租住在不见天日但2000起步的城中村出租屋里,可能还要挤上几十分钟不等的地铁去上班。

在昌平5.30下班


工作之后,我两度回到上海,借出差之便,回学校办理手续、清点物品,也见一见依然在科研之海中浮沉的昔日伙伴。每次重新站在校园小小的一方天地,或是透过车窗看见窗外熟悉的一片街区,我总感到想吐。不是因为那段时光有多么不堪,我从没经历导师的压迫或是人际关系的阴霾,也暂时还没感受到科研的困苦,反而大多数仍旧是轻快的校园生活,是坐在好朋友的电动车后座准备去吃一碗肠粉的快活,是晚课后突发奇想逛“奥乐齐”的兴致。


我“吐”的是深深的怀疑和不确定感,不确定此刻“虽千万人吾往矣”而做出的选择到底能否经过时间的检验。


那么究竟为什么离开?为什么非要离开?每个人离开的故事都可以是大同小异,也都可以是千差万别。大同小异的版本会是,对逼仄实验环境的难以忍受和流转于不同课题组中日渐丧失的科研热情。千差万别的版本会是, 我过够了由不断升学导向一份体面安稳工作的人生路径,我需要叛逆,需要跳出安全区,把自己置于更大的风险中。

人在昌平,真的很爱骑单车


昌平的秋天已至,在晴朗的早晨,从黝黑的楼道闯进阳光下,会真切明白什么是“秋凉”,干燥清冷、一下钻入鼻腔的空气就是秋凉。如果我说,我是为了感知这一鼻子秋凉,才别了上海,别了高高在上的博士学位,又有何妨呢?


暂定本文是“23岁博士退学,人生更好还是更糟了?”系列的最后一篇推送。创作不停,思考不止,还有几十年的时间写一本书。

作者简介:01年生,成长于福建北部山区小城,拥有金色童年,15岁离家南下求学,从此开启在不同城市的独立生活。本科学动物医学,俗称“兽医”,但至今未取得“执业兽医资格证”。想写一本书,开一间民宿。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