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杭州日报
《杭州日报》官方微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FM93交通之声  ·  昔日体操世界冠军做性感网红?奥运冠军怒斥! ·  2 天前  
FM93交通之声  ·  和宋慧乔离婚后,宋仲基官宣喜讯 ·  5 天前  
FM93交通之声  ·  禁播!封号!微信出手!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杭州日报

杭州一社区小病不出门就靠她!91岁的她还创下了杭州另一个记录!

杭州日报  · 公众号  · 浙江  · 2017-07-05 13:27

正文

  “达医师确实好,那么长时间,没放弃过。她为人民服务不是做做表面文章,是实际的行动。这么大的年纪还帮我们量血压、看病。”家住翠苑一区57幢的郭阿姨说,“她碰到我就说,‘你血压高,平时要当心点’。”

△ 达奶奶把家训裱了起来

  在翠苑一区,连孩子都知道有小区里有一位达医师。“我们小区科技馆里有些东西就是达奶奶捐钱买的。科技节开幕式上,我看到她了,是一位特别慈祥的奶奶。”12岁的张顾秦说。

△ 3分钟视频,请在Wi-Fi下收看

  达医师全名达式华,1926年11月出生,今年91岁。“我是一名‘年轻党员’,党龄才6个月零20天。”老人说。

  去年12月18日,老人刚过完90岁生日没多久,她在党旗下庄严宣誓——她可能创下了一个纪录,成为杭州年龄最大的入党者。

  “能在鲐背之年,完成了我一生中最大的心愿,我眼眶中饱含的泪水代表着我内心澎湃的情感。”老人在《我的入党故事》里写道,“我将用我的专长,继续为社区老人们做好基础医疗服务,做一名出色的医者。”

为人民服务不是做表面文章

"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被她奉为家训

敲开达式华的家门,老人满面笑容地将我们迎了进去。满头华发、耳聪目明、思路清晰,老人慢慢地讲起了她的行医路。

△91岁的达式华老太太

达式华是南京人,毕业于当时的华东军区护校,解放初期在当时的南京华东军区医院工作。“1952年我成家了,随爱人去了大连工作,进入当时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1959年医院组建医疗队下乡,当时我是手术室护士长。手术室共有5名护士,除我之外都有两个孩子,而且家中没有老人帮助,而我当时只有一个孩子,家中有母亲照看,我应该下农村参加医疗队。”老人说。

那一年,达式华的女儿才1岁。她没想到,再见女儿已是3年后的事情了。“我第一次休假回家,只有7天时间。我推开家门时,女儿似曾相识地看着我,我第一次流下了眼泪。”

医疗队每3年人员轮换一次,达式华当时属于第一批人员,按理3年期满应该回医院换第二批人员接班。可是,手术室其他护士家庭情况依旧困难,最后,她又成了第二批下乡的医疗队员。又3年过去,1964年,该由第三批人员来接班了,可手术室依然无法抽调其他护士来顶替,达式华思来想去,还是决定把自己留在医疗队里。

“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予别人。”这句话是1949年南京解放之初,达式华在医院里听到的。她将这句话奉为家训,并一直践行着。

在辽宁农村,她前后接生了184个婴儿,现在年龄最大的孩子已经是美国纽约大学的教授,至今还与达式华有联络。“只要有人来敲门,一准是来找我接生,不管在哪个屯子,我都得背着产包跟他走。”翻过一个又一个山头,以月光为引路灯,她奔走在行医路上。

离休来杭后当起了居民干部

行医的老行当她始终没放下

1983年,达式华离休,跟随老伴来到杭州,打算在这里颐养天年。“劳碌了一辈子,突然闲下来,很不习惯。”达式华说自己“很爱管闲事”,于是,就成了居委会的干部,“他们不找我,我也要找他们。”

1986年,达式华迁入翠苑一区的新居。“当时我们翠苑一带,只见房子不见路,地上全是泥巴。大家搬新家都很兴奋,先把家搬过来,住下来才安心。”老人回忆,当时小区周边配套几乎为零,公交车也没有,最近的医院还是市一医院,居民出行、看病都很困难,一旦有急诊或产妇临盆,没办法及时赶到医院。

当时,达式华在翠苑一区分管妇女、少儿及计生工作。“这些困难都是我职责所在必须设法解决的。”老人说,当时她买了一辆三轮车,又联系居民中的司机,“一旦有需要,可以充分利用。”

产妇常有夜间发动的情况,为此,达式华经常会一晚上在小区里跑好几趟。一天晚上,小区里一位苗族孕妇血压突然飙升到200毫米汞柱,眼看着就要抽搐了,达式华也被吓到了。知道这位孕妇有高血压,达式华之前每周都到对方家里两三趟。眼见情况紧急,她赶紧找小区里的司机开车,自己随车将孕妇送往医院,最终,孕妇母子平安。

生孩子只是一个开始,怎么给宝宝洗澡、怎么调奶粉、怎么坐月子,小区里的新手妈妈都搞不清楚,还得靠达式华来教。“洗澡的时候,抓头也不对,抓脚也不行,我就要上门去教她们。有些老人不给孩子洗澡,这也不对。我是医生,不能不管。”

住进翠苑一区的头几年,居民配药回家后,打针、吊瓶、换药这些事,找的都是达式华。“我都是上门打针。那时候用的还不是一次性针筒,都要回来消毒之后再用。”因为有求必应,31年的老邻居们都念着达式华的好。

社区居民小病不用出门

接管工作29年里 仅发生过1例脑溢血

1988年,卫生部在全国重点城市开展了一次高血压普查,杭州被列为普查地区。当时,部里派来的工作人员只有3个,白天双职工都在上班,晚上居民家里有人了,工作人员却下班了,普查工作开展得不是很顺利。

“3000个居民,要在短时间里摸清当中有多少高血压患者并不容易。”老人说,“我是居民,又是医生,应该出手相助。”于是,她找到普查工作组,表明身份,表示愿意协助普查工作,揽下了晚上普查的活儿。经过10天的普查,小区内查出高血压患者500多人,大部分患者并未用药,知晓率、治疗率、达标率都很低。

汇报了这些情况后,翠苑一区的血压监测点建立起来了,由小区4名离退休医师负责,定期为居民监测血压、指导用药、宣传医疗知识。这个监测点也就是“达式华工作室”的前身。

2010年下半年,“达式华工作室”正式挂牌,每周二、周五上午,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和达式华轮流坐诊。工作室里,一共存放着30多本居民就诊信息记录,里面血压高的数字都被标红了。“他们不好好吃药,血压上去了,我要骂的。他们就说,‘老太太又要骂人了’。”达式华坐诊的29年里,翠苑一区仅发生过一例因高血压引起的脑溢血,300多名高血压患者都控制得比较好。

“只要我耳朵听得清、眼睛看得见,我就为居民服务下去。”老人的热心感染了后辈,市二医院儿科主任的女儿和市一医院外科医生的女婿时常会参加义务坐诊,夫妇俩有空就会去老人家里,方便居民咨询儿科和外科方面的问题。

△ 达式华工作室的病历本

如今,“达式华工作室”每周有120余人次前来就诊和咨询,每年为超过6000人次提供医疗服务。

入党是她坚持67年的追求

九旬高龄依然不忘初心

关于入党的事,达式华说,这个心愿她揣在心里已经几十年了。

“1949年,南京解放前夕,我成了当时军区总医院的一名护士。渡江战役中,解放军战士的英勇果敢,解放南京后,党员们崇高的素养和品格,让我对党、对党员产生了一种由衷的憧憬和向往。那时起,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成了我最高的追求和心愿。这个崇高追求,达式华坚持了足足67年。

△ 达奶奶共有68本荣誉证书

由于“家庭出身”问题,达式华一直没敢向组织提出入党申请,只是把这个愿望深深埋在心底。“这些年来,我始终谨记自己的愿望和追求,发挥自己的所学所长帮助居民。以我的名字命名的工作室义务帮居民量血压、检查身体,并为每个来量血压的居民建立 健康档案……”

2013年,已经87岁高龄的达式华回南京老家给母亲扫墓,那时,她才得知,父亲的问题在2008年已经平反。“父亲的问题已解决,我便没有了思想包袱。”回到杭州后,她从侧面多方打听,自己的情况是否可以申请入党。最后,她忐忑地向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这份申请书,达式华写了3页半,一气呵成,只用了1个多小时。达式华说,不用打草稿,所有要说的话全部都在脑子里,在过去的日子想了一遍又一遍。

经过严格的入党程序,去年,90岁高龄的达式华终于达成了67年的期盼,正式宣誓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以后身上的责任更大了,对自己的要求也要更高一点。”她将“困难留给自己、方便让予别人”的家训装裱好,挂在家里的墙壁上,“我希望各小区的医生都能行动起来。你是医生,居民生病不找你找谁?”

真正做到了为人民服务!为尽责有爱达奶奶!希望她健康长寿!

记者 史洁 文 / 摄  廉笑尘 / 视频 通讯员 王英寅 

编辑  左手

杭州日报全媒体中心 诚意出品

24小时新闻热线0571-8510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