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长期以来,美国的人均GDP水平一直都是全人类的天花板。这个现象很容易解释。最直观的理由大概有三条。
一是美国地广人稀,人均资源保有量极高。二是美国的市场规模巨大,很多产业都具有规模经济性。三是美国的文化崇尚商业和交易,大多数活动都以可以产生GDP的形式进行。
除个别小国外,世界其它主要经济体的人均GDP水平应该都无法超过美国。条件好的,可能可以达到美国的八、九成。条件不好的,也许只能达到美国的五、六成就顶天了。
比如说日本,它的地理、规模和消费文化都不如美国。但是在1980年代,日本的人均GDP曾经一度高达美国的1.5倍。这里面就包含了很大的泡沫,所以后面需要用几十年的时间来化解。
现在辜朝明的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很流行。他说的逻辑可以听一听。但是他开的药方肯定是没用的。日本这个国家硬件能够支撑的人均GDP上限,大约就是不超过美国七成的水平。当年的那个位置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站得住。上帝开挂也没用。
当然,美国这个“天花板”本身也在提高,但是速度很慢。二战以来,美国的人均GDP实际增速就是每年1%而已。所以你现在回头去看美国1990年代,1970年代甚至二战前的老电影,很多场面都跟当代生活区别不大。镜头切换一下,毫不违和。
理解了上述事实,我们再来考虑中国经济的远期前景,脑子里就有一定的框架了。过去四十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最大的单一解释变量就是低基数。因为基数低,所以追赶的空间大,可以达到很高的速度。
其它方面你还可以再找出一百条、一千条理由。但是只要基数大幅提高了,距离天花板的差距没有那么大了。那么哪怕那一百条、一千条理由都还在,高速增长也不再可能了。
许多初中学霸进高中,高中学霸进大学之后,都有这样一段不适应的时期。你过去的成绩越好,你现在的水平越高,你将来再想更进一步就越困难。这是一个无法逃脱的悖论。
也许有人会说,哪怕中国的人均GDP上限只有美国的一半,现在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呀。
这话说得没错。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大概还有翻一倍上下的空间。但是我们不能总想着在5年、10年内就把这个空间吃干榨尽。
你换位思考一下,司机开车不可能一脚油门直接干到横道线才停。高手肯定是提前松油门滑行的。而且这个时候速度已经不那么重要了。早一点到线,晚一点到线有什么区别?重要的是加强瞭望,防范突发风险。
我还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讨论这个问题。题目就叫《
怎样才能高速刹车不点头
》。可供读者参考。
这里我还想补充一句。人并不只是为了GDP而活着。虽然中国人均GDP的增速逐渐回落是必然的。但是在和谐社会、文化自信、共同富裕、绿水青山等方面,幸福感的提升仍然可以继续。
所以我并不觉得这种变化是什么必须避免的坏事,我更愿意敞开胸怀接受它,并称之为走向成熟。
有一种文艺的说法,叫做:孩子不是慢慢长大的,而是在一夜之间长大的。父母不是慢慢变老的,而是在一夜之间变老的。这话的合理性在于,事物的变化当然是长期积累的,但是人们对它的认识却往往来得迅速而猛烈。
也许是因为新冠危机,也许是因为三条红线,总之,“中国经济减速”这个已经缓慢进行了十几年的过程,突然进入了人们的舆论中心。那么这种社会心理的转变,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呢?
在本文中,我将运用“文明、资本与投资”三元分析框架,尝试勾勒出一幅中国经济走向成熟的图景。
金融投资
我们A股市场的投机风气之盛,可以说是国际知名。有些无厘头炒作甚至会被外媒拿去当作花边新闻报道。
哪怕不跟成熟市场比,就跟其它新兴市场比,A股市场炒小、炒新、给垃圾股高估值的习惯也可以算是鹤立鸡群了。
不过客观地说,从时间轴上纵向比较,今天的A股市场相比十年前、二十年前、三十年前,已经成熟得多了。
事实上,在短缺经济时代,任何商品,从鸡蛋到邮票,都能成为炒作的对象。距今不到十年之前,也还有糖高宗、蒜你狠之类的炒家笑谈。
经济学家很早就发现,这些炒作现象与通胀有关。如果通胀高于银行利率,那么储蓄就不能保值,人们就不得不自行寻找资产保值的方法。病急乱投医,就容易走上炒作的道路。
上述说法既符合事实,逻辑也很通畅,
当然是正确的。但是它还不足以解释为什么中国市场的炒作之风特别盛行,以至于明显异于其它新兴市场。所以我自己原创了一个逻辑,叫做摊薄效应。
用利率减去通胀,得到的数字叫做实际利率。实际利率是正数,购买力就增加,实际利率是负数,购买力就减少。这很简单。可是我们做投资,追求的并不只是维持购买力而已。我们还会想要维持自己在社会财富序列中的相对排名。
举个例子吧。我去年能吃三个包子,今年只能吃两个了,那当然不满意。但是哪怕我今年还是能吃三个包子,甚至能吃四个了。我仍然有可能不满意。为什么?因为隔壁邻居去年跟我一样只吃三个的,今年他吃了五个,超过我了。我就会很不爽。
攀比之心,人皆有之。只不过中国经济的增速特别快,所以排名压力特别大,一不小心就被摊薄到角落里去了。所以投资人只能往高风险高收益的路径上去搞内卷。最终的结果就只能是全市场投机炒作之风盛行。
总之,A股市场的投机程度用实际利率不能解释的部分,加上摊薄效应大概就可以解释了。
在上图中,我选取了比较有代表性的几个经济体。把它们从2013年到2023年的实际利率和实际GDP增速列出,两者相减得到摊薄效应。
比如说,过去十年中国的实际利率是0,也就是说你只要存银行,就可以保持购买力不变。但是因为国家经济总盘子的增长速度是6%,所以你虽然维持了购买力,但是在总盘子里的比例每年都要被摊薄6%。只有你的财富实际增速也达到6%,才算是跟上了国家整体前进的脚步。
然后我们只要简单观察上图,就可以得到两个直观的结论:
一是过去十年,新兴市场国家的实际利率比发达国家更高。照理说应该更加不必投机。但是因为它们的经济增速高,摊薄效应强,所以还是新兴市场国家的投机之风更盛。
二是在新兴市场中,中国最投机,印度其次;在发达国家中,美国最投机,日本最保守。
上述这两个结论,都是符合我们一般观感的。
然后我再把美国过去三个十年的数据统计如下:
从1980年代到2000年代,再结合我们上面列出的2010年代,美国的实际利率和实际GDP增速都在下滑。但是实际利率下滑得更快,这就导致摊薄效应不断增大。
所以纵观过去40年,美国市场是在变得越来越投机的。这符合一般观感,而且我相信巴菲特老爷子他应该也会同意的(偷笑)。
然后我们再把中国过去三个十年的数据统计如下:
过去四十年,中国的实际利率一直在0附近,波动不大,而实际GDP增速则明显下滑。所以从维持购买力的角度看,今天在中国投资差不多跟四十年前同样困难。
但是因为大家的发展都慢了,所以相对排名的压力其实是小了很多的。每一个卷王翻车的案例背后,都有十个佛系躺平的身影。
因此虽然横向比较,中国市场一直是最投机的。但是纵观过去40年,中国市场应该是正在变得越来越成熟的。这其实也符合一般观感。
也许有人会问,你这个“一般观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很抱歉,我实在是绞尽脑汁也无法找到合理的量化指标来衡量一个市场的投机程度。所以只能采用主观的定性判断。对于国际市场关注不多的朋友可能无法感同身受。又或者你的观感跟我不一致,那么敬请保留意见。
如果我们这个摊薄理论能够成立,那么有理由预计,印度很有可能即将取代中国,成为全球最投机的市场。而我们大A则有可能慢慢洗去过多的投机风气,逐渐走向成熟。
不过请注意,我们这里讨论的是未来十年、二十年的大框架。摆在投机炒作者面前的,并不是一道悬崖,而是一条曲折的小道。不排除它时而还能给人们带来某些惊喜。只不过总的来说,它会变得越来越窄,越来越泥泞罢了。
实体经济
咱们中国文化里有一种现象,叫做借古讽今。也就是说,什么东西都是以前的好,过去的时光总是令人怀念。
这个现象是比较独特的。因为其它国家没有那么悠久的历史习惯。你拿高卢的典故来讽刺今天的法国,人家都未必能接得住这个梗。
有意思的是,在过去短短一代人的时间里,也出现了借古讽今的现象。其实只要你上了点年纪,或者翻一翻历史资料,就会发现无论十年、二十年,还是三十年前,人们对于中国经济的前景总是充满了忧患,甚至比今天还要悲观得多。
按照教科书上的理论,中国经济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bug(缺点)。但是有经验的程序员都知道,一个大型程序只要还能跑,就不要轻易去变动它。因为你其实不知道这个bug是不是一个feature(特点)。
在微观上,一件事,一个逻辑,是对是错,非黑即白,很简单。但是对于一个复杂系统来说,存在着大量将错就错,负负得正,因地置宜,临时变通的feature,而且这些feature之间往往还存在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利害关系。
所以这时就只能算总账。总账划算,就别管细节。总账算不过来,就干脆推倒重来。把所有的bug或者feature集中在一个大版本里一起更新掉。
在上一节中,我们讲到中国长期处于实际负利率的状态。说白了就是剥削储蓄者。这当然是一个bug,不公平嘛。如果我们不顾其余,一心一意只要修改这个bug,那倒也简单。大幅加息就行了。
可是中国经济偏不这么做,反而带着这个bug运行了几十年,而且效果还特别好,非常成功。这就需要一个解释了。莫非它其实是一个feature?
这里我们先讲解一个简单的经济模型,就以农村合作社为例。合作社跟农民有三重关系。最直接的是出资关系,农民集资成立合作社,合作社的经营盈余要给农民分红。然后产生了雇佣关系,农民为合作社劳动,获得工资和经验。最后还有经营关系,合作社是各种农业物资的销售方,农民则是购买方。
合作社往往只覆盖一个或几个自然村,对应的农民群体较小且相互之间关系紧密。这样就产生了一种效应,叫做肉烂在锅里。意思是只须算总账,没必要追究细节。
比如说,工资开得高了些,合作社的盈余就少些。销售价格提高一些,盈余就多些。这笔账真要算起来很复杂,但其实都是左手倒右手罢了。
对于村子来说,唯一重要的事情就是有没有实现农资流通,其它细节都无所谓。
经济学里有一个概念叫做外部性。在上面这个例子里,所有的关系都是内部关系,没有外部性。但是假如我们引入一个外部人,情况就不一样了。
比如说,外村人出资参股了合作社,那么如果工资开得太高的话,他就要有话说了。又比如,外村人也跑过来购买本社的农资,那么农资的价格就不能定得太低了。
我们前面说到,bug可以变成feature,缺点可以变成特点。那么中国经济有什么特点呢?规模特别大。这是一个突出的特点。
在平面几何学中有一条规律。图形的周长扩大到2倍,它的面积要扩大到4倍。也就是说,越是大的图形,它与外部接触的部分相对就越小,更多的面积来自其内部。
所以像新加坡、韩国这样的小国,它们就会对国际社会的交往非常敏感。而像中、美、俄这样的大国,就会表现得比较我行我素。因为它们的内部议题往往比外部议题更重要。
更直白地说,有出国经历的中国人占比较低,这是正常的。因为按照欧洲标准,所谓的出国经历,在中国称为省际旅游。
回到前面农村合作村的例子,中国经济规模巨大,它的内部性天然地就比较高,外部性天然地就比较低。所以在中国,肉烂在锅里的现象出现得比较频繁。而且这是合理的。所以它不是一个缺点,而是一个特点。
放眼世界,除了中国以外,能够适用这个逻辑的国家并不多。
比如说,许多新兴市场国家都急缺基础设施投资。但是如果没有内源融资的话,要指望外商投资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基础设施周期长,外部性强,人家外商更有兴趣赚快钱。
又比如,开采自然资源是新兴市场国家迅速致富的一条捷径。但是如果资源主要供出口,那么价格肯定就不能定低了。不能便宜了外人嘛!于是出现各种寻租现象,吃拿卡要,谁都想上来吃一口唐僧肉。最终的结果往往是暴殄天物。
在中国能办到的事情,在其它地方未必能办到。不是哪里都是next China(下一个中国)。这个教训,我们的许多企业家也是在搞了那么多年一带一路,亲身交过学费之后,才真正明白过来的。
钱就像水一样,它是不断流动的。正所谓:抽刀断水水更流。很多经济学家都喜欢用横截面的视角去研究河流。我不知道它的合理性在哪里,也许只是方便做模型吧。
福特汽车的创始人,亨利福特曾经提出过一个理念。他说越是在经济危机中,他反而越是要扩产加薪,让员工能够买得起自己生产的汽车。这样员工就变成了顾客,发出去的工资就会变成销售回到公司账上。他的这个说法,就有点肉烂在锅里的味道了。
当然,这里的前提是福特对于自己产品的吸引力绝对自信。要不然发了工资,员工拿去花在别的地方,这个逻辑就破了。但是如果我们把视角拉高,把整个巨型国家的所有企业合并起来算总账,那么这个逻辑就又可以成立了。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我们研究历史,最终还是为了预测未来。中国经济为企业端提供了丰厚的激励,形成了大量就业和产能。人民群众作为储蓄者受到了损害,但是又作为员工和消费者获得了利益。这是过去几十年间,实际负利率长期存在的合理性。
可是,这种合理性会永远存在下去吗?
上面这张图,叫做供需曲线图。经典的微观经济学教科书里就是这么画的。阴影部分称为消费者剩余。
当需求曲线陡峭的时候,消费者剩余较大,说明消费者的需求很迫切。
此时有必要采取积极手段,推动供给扩张。
但是如果需求曲线变得平缓,说明消费者的心态已经变得安逸。
此时再采取积极手段的必要性就没有那么强了。
现在这张图,是从供给侧的视角来看问题。当经济体中存在大量资源未能高效利用的时候,供给曲线是陡峭的。这时候优势厂商应该扩产,把劣势厂商击败,逐出市场。
但是当资源利用效率已经较高,技术代差不大的时候,供给曲线变得平缓。此时厂商继续扩产,只能产生无效内卷,让大家谁都赚不到钱。
当消费者变得越来越安逸,厂商变得越来越内卷的时候,中国经济就开始走向成熟了。
当然,在必要的时机和领域,我们仍然可以拿出肉烂在锅里的逻辑,集中力量办大事。但是在更多的场景下,我们可以更加简洁、单纯地只讲市场逻辑。
今天,大家都能感觉到深刻的变化正在发生。但是有些人认为以前是讲市场逻辑的,现在开始不讲了。这完全是岁月史书,颠倒黑白。
至少在微观经济领域,恰恰以前才是不讲市场逻辑的。正因为现在开始讲了,所以才要纠正对企业端的各种隐形补贴。只不过无论怎么改,原本体制下受益的群体总会发声抱怨就是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经济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必然会逐渐失去一些特点。无论它曾经是bug也好,feature也好,都会随着大版本更新而成为历史。
社会文明
金融市场的背后是实体经济,实体经济的背后是社会文明。挖到社会文明这个层面,我们就回到了引子里提到过的那个话题:人不只是为了GDP而活着。
经济学认为,效用曲线总是凸起的,也就是边际效用递减。我们平时吃包子,总是第一个包子最好吃,最解饿。再吃到第二个、第三个也就那样儿了。要是吃到五、六个以上,那么可能就没什么效用,甚至是负效用了。
GDP也是这样。最穷困最落后的经济体最看中GDP,最急于发展经济,甚至为了这一目标不惜一切代价。发展到一定阶段了,目标就开始多元化,除了GDP增长,我还要A、B、C、D、E,等等都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