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哲学人
哲学的唯一目的就是挑战思维的极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北方  ·  男子突然跳进兵马俑坑,处罚结果来了 ·  昨天  
新北方  ·  降雪又要来了!明天省内继续速冻模式! ·  2 天前  
新北方  ·  雪又来了,上班第一天注意多穿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哲学人

绝版复活,《革命与反革命》:这一段离我们最近的历史,为什么真相反而最模糊?

哲学人  · 公众号  ·  · 2024-06-22 18:56

正文


【绝版复活 ❙ 《革命与反革命》:这一段离我们最近的历史,为什么真相反而最模糊?】


答案是:意识形态一旦成型,就将自身起源掩盖起来,只留下崇高的话语。


1980年高考结束,王奇生就回家一心干农活。自从1977年恢复高考,他所在的公社高中从来没人考上过大学,他没指望自己成为特例。不想,居然考上了武汉大学历史系。


“我一个最简单判断就是,哪个专业招得最多,录取几率就最大。一看历史,13个,那就报历史系。”


就这样,王奇生“现实主义”地走向了漫漫学术路。本科毕业后,他选择读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生。形势变化飞快,1988年硕士毕业时,正赶上海南成立经济特区,大量招人。


“大家一下疯狂了。同学百分之七八十去了南方,还有小部分进了国家机关。我缺乏冒险精神,性格内向,下海和从政好像都不适合,心想,跟书打交道相对简单。”


就这样,当绝大多数同学或南下“下海”,或北上“进部委”时,王奇生却选择东进,从武汉顺江而下南京,到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坐冷板凳,那里,集中保存了中华民国1912-1949年中央z府及直属机构档案。他与民国史的缘分,从那时开始。


市场经济大潮下的纷繁热闹与王奇生无关,这冷板凳一坐就是30年。然而如同当年的高考,命运在30年后再次垂青了王奇生。2010年,他的两本书“意外”受到媒体的青睐。

一本是《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被香港《亚洲周刊》评为2010年度华文十大好书之一;


另一本是《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被《南方都市报》评为2010年度文化年鉴之图书。


◎《党员、党权与党争》引发的评论五花八门。有人说,初看书名,以为是中共党史读物;看副标题,才知是讲国民D史;读完后,觉得既是讲国民D的,也是讲共产D的。


以往国民D史研究关注“党治史”——国民D控制和行使国家权力的历史,王奇生着力的则是“治党史”——国民D组织建设、管理以及演变的历史。组织结构、党员的社会构成、党Z关系、录用体制……在他看来,这些貌似琐碎的内部拆解,是理解国民D的必经之路。他用一条30年的冷板凳,成功“打入”了国民D内部。


◎《革命与反革命》本是一部论文集,销售预期只有两千册,出乎所有人预料,竟然成了畅销书。


在王奇生的叙述中,革命是百年中国的历史主轴,三大革命连环而递进,总认为前一次不彻底、不成功,必须“再起”。于是革命不断推进,一次比一次暴烈。


但王奇生认为,在业已“告别革命”的今天,不能简单地放弃或否定国人曾长期沉迷的观念,而有必要追问,那些早已成为我们思想价值观念的革命话语和革命文化,是如何建构起来又是如何演变的?


“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做了三十年冷板凳的王奇生,在圈内以勤勉踏实著称,这两本心血之作,内容该有多扎实,可想而知。应了导师章开沅先生对他说的:“你的终极关怀达到什么程度,决定了你作为史学家的价值的大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