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我们的心头肉,几年前小宝贝来到世上,从此,为人父母的我们别无他求,只愿孩子此生平安健康,而自己可以陪着他慢慢长大。
然而,愿望很美好,现实很骨感,身边不绝于耳的大病众筹新闻让我们惶惶终日,
孩子有个感冒发烧都让可能让人联想起少儿白血病、恶性肿瘤这样可怕的疾病,不说孩子,就连自己每年的体检单上面都充满着让人忧心的指标。
一个很扎心的现实是,我们大部分人的收入,根本承受不起突发事件带来的经济损失。
在上有老,下有少的年纪,很多父母开始关注保险,期望保险能在关键时刻救自己和家人一命。可是,我们不建议你轻易买保险,为什么?(本文不推荐保险)
消费者买保险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弥补风险事故发生后的经济损失,但是我们买的保险,可能不光弥补不了损失,还有可能给我们“带来”经济损失。
绝大多数的人买保险,都是奔着某个保险产品去的:我要买个保险,给我推荐一个好保险吧。什么才是好保险?这个问题很难去回答。
每个人的情况都是不同的,脱离这些基本情况去盲目的寻找“好”保险,就等于是不顾病情而随意让医生开药治疗是一个道理。
当你买了所谓的“好”保险,但是生大病以后才发现自己买的是理财,这个时候,保险起不到任何保障作用,还浪费了钱。
买保险,
我们需要有“全局”思维,综合考虑我们所面临的风险,预算和偏好等。寿险,重疾,医疗,意外是保障四大刚需,分别起到不同的作用。
比如重疾险的作用是失能收入补偿,得了重疾,至少两三年不能工作赚钱,因此重疾险的保额应该为年收入的3倍以上;寿险应该做到年收入的10倍……这么高的保额需求,但是预算却很有限,没有“全局”思维,是设计不出来好方案的。
一份 “万能”保险,号称一张保单管一生,不仅能治病救人,从头保到脚,还能妥妥解决教育金、婚嫁金、养老金的问题。还有比这更完美的梦中保险吗?
想要靠一款保险去解决所有的问题,是不现实的。兼顾意味着鸡肋,意味着没有重点。
一个年交8000块的保险,能保10万的重疾,10万的身故,6000块医疗,一天100的住院津贴,50年后每年6000的养老金,看起来项目很多,但额度都低到没用。本来我们需要高额度的身故和大病保障,却选择了一个“全家桶”保险,样式多,额度低,还花掉了那么多的钱。
想要一步到位保所有,结果就是钱白花了。
1.保额的重要程度大于一切
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
可以适当的牺牲保障时长,满足额度要求
。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是76岁,保到70岁,把保额做足,后面其实可以顺其自然。
2.想要保身故,应该选择定期寿险,而不是意外险
大家总是担心年轻的时候万一挂了怎么办,想要买意外险,
但实际上90%以上的身故是由于疾病造成的,意外险,只赔由于意外事故而导致的身故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定期寿险,30岁的女性买100万保额,也就是600块左右的事儿,比意外险贵不了多少。
3.重疾险+医疗险,才是完整解决大病问题
大病有两个影响,一是看病花钱,医疗险解决;二是收入损失,重疾险解决。
两个保险的作用完全不同,但相互补充,缺一不可
。医疗险以一年期为主,有可能以后买不到,而重疾险保长期,不用担心生病以后买不到的问题,长期也能弥补医疗险的不足。
4.先大人后小孩
大人只要有收入,健康地活着,就是对孩子最大的保障。孩子的保险不能喧宾夺主,大人也不能有侥幸心理,觉得自己不会出问题。
5.先保障后理财
买保险是不能赚钱的。监管三令五申“保险姓保”,目的就是让保险回归保障本质。其实,很多市面上的理财险是没有保障功能的,附加险的保障价格比单买都要贵,理财收益也低过银行,回本期就更漫长。在保障买足之前最好不要碰。
6.做好健康告知,避免不必要的理赔纠纷
有些业务员会以“两年不可抗辩”等理由让你隐瞒健康问题,但理赔跟价格,公司大小经营是否亏损都没有关系,只有健康告知是未来能否顺利拿到理赔的关键。
保险公司要是在理赔的时候查出当年客户隐瞒了健康状况,就意味着理赔纠纷。
大家对于“理赔难”、“理赔慢”的印象大多来源于此,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在投保阶段就避免的。
买错保险,是赔多少的问题;投保的时候不重视健康告知,是赔不赔的问题。
对于有益于我们生存的东西,我们不应该抗拒,但需要正视的一个问题就是:
行业人士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的专业水平,而普通人也当要求自己具备基本的保险
常识避免踩坑。
所以为了帮助更多人了解关于保险的基本常识,认清保险行业的那些坑,更好地利用“保险”给自己生活提供最大化的保障。
这里要送给一直以来关注我的粉丝们一节限时免费公开课
《如何给宝宝配置保险?
》
关于此次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