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月9日芯榜消息,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罕见接受超2小时访谈,这是17年来首次深度剖析。
他分享创立台积电历程,
依“学习曲线”理论
实现增长,与英伟达开启近30年合作,2010年押注28nm开启智能手机时代。
期间历经裁员风波、40nm危机等,与苹果合作也困难重重,还谈及设立业务开发部及培养魏哲家,分享与多位业界人士私人关系 。
英文采访,可到youtube搜索观看,芯榜整理了其15个小故事,供大家参考,基本覆盖了张忠谋先生创办台积电的最重大过程:
1. 与黄仁勋的初次会面:
1997年,在新竹的张忠谋收到一封来自英伟达CEO黄仁勋的信件。信中,黄仁勋介绍自己的公司虽小,但开发了新技术,芯片前景可观,且英伟达正寻找代工厂,联系台积电圣何塞办事处却未获答复,希望能与张忠谋取得联系。当时已决定下周前往美国的张忠谋,被这封信勾起好奇心,同时也有些恼火,因为他一直强调不能忽视潜在客户。一周后,张忠谋抵达加州,直接致电黄仁勋。电话那头背景嘈杂,黄仁勋正与员工争论,可当得知是张忠谋来电,他立刻让员工安静。次日,张忠谋拜访英伟达,初次见面,黄仁勋出色的表达能力和乐观态度就给张忠谋留下深刻印象,黄仁勋还坦诚告知公司财务困难,称当下想代工的芯片不仅能拯救英伟达,还能让其成为台积电的主要客户。这番大胆的言论,让张忠谋对这位年轻人刮目相看,也促成了台积电与英伟达的合作。
2. 解决与英伟达的40nm危机:
2009年,台积电在40nm节点开发时进度滞后,还出现质量问题,这给英伟达等客户带来时间和金钱上的损失。彼时,张忠谋已将CEO工作交给潜在继任者,自己担任董事长。问题发生在他人担任CEO期间,CEO和质量总监认为并非台积电的问题,未给英伟达任何承诺。随着问题持续,张忠谋逐渐失去耐心,决定重新担任CEO。上任头几天,他就与主要客户沟通,包括黄仁勋和高通。黄仁勋严肃提醒台积电在40nm工艺上的问题,张忠谋表示知晓并将其列为优先解决事项,承诺2周内回复。之后的1个多月,张忠谋几乎花了一半时间处理英伟达的问题。他联系相关销售人员和人员,判断这本质是钱的问题。熟悉问题各方面后,算出赔偿数字,发邮件邀请黄仁勋吃沙拉和披萨,准时赴约并在8点给出赔偿报价,还限定48小时有效期,若不接受就走仲裁。最终,黄仁勋在2天内接受了赔偿,成功解决争端。
3. 台积电裁员风波: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半导体业务受到冲击,台积电收入下降,业务严重下滑。时任CEO蔡力行决定进行裁员,美其名曰绩效末位淘汰,裁掉了六七百人。在张忠谋管理台积电时,从未有过这样的裁员举措,最严重的情况也只是给予半年留司查看,查看期后大部分人能回到原岗位,部分人转岗。这次裁员引发被裁员工的强烈抗议,他们来到张忠谋家门前示威。台积电提前收到警告,警方也派出五六十名警官维持秩序,最终有100多人现身,导致张忠谋邻居进出困难。大约1个月后,问题仍未解决,又有25人在张忠谋家附近公园过夜抗议。张忠谋的妻子为此夜不能寐,第二天早上6点左右,她带着保镖买来油条豆浆分发给抗议者,员工们十分感激,决定不再让事态升级。这一事件促使张忠谋重新担任CEO。此外,张忠谋此前已告知蔡力行,若要裁员需提交董事会讨论,他甚至打算召开特别会议否决该决定,可蔡力行未走此流程。张忠谋接任后,留下蔡力行,友好沟通多次,让其转任新业务总裁,负责光伏和LED业务,后来因业务不顺,蔡力行辞职。
▲2009年,张忠谋重任台积电CEO后,进行了大幅度的人事调整
4. 决定全力投入28nm:
张忠谋在德州仪器时,就因研发预算占比问题与公司产生分歧,他想将研发预算从总收入的4.8%提高到5.5%,却屡屡被拒。所以在台积电,他决定设定固定的研发投入占比,避免每年争论。2009年回归后,台积电研发费用占营收比重约6%-7%,他直接设定为8%,无论经济形势如何都保持这一比例,这让研发总监十分满意。之后,研发团队告知张忠谋28nm将是关键节点,用“甜区”来形容,还给出诸多技术理由,张忠谋决定相信并全力投入。当时台积电已有不错的基础设施和完善的组织架构,市场预测团队、业务开发部门以及销售团队都为他提供了多方面信息,综合来看,28nm确实极具潜力。尽管大幅增加资本支出引起董事会质疑,尤其是大部分来自海外的董事,但张忠谋凭借对市场和技术的判断,说服董事会推进此事,最终28nm开启了智能手机新时代。
5. 魏哲家成为业务开发总监:
蔡力行担任CEO时,把公司运营划分为先进技术和主流技术两个部分,魏哲家负责主流技术,刘德音负责先进技术,每个部分都设有一个约30到40人的小业务开发部门。张忠谋重新担任CEO后,认为这种拆分方式不利于公司发展,他回想起1996年时任总裁Don Brooks也想拆分公司,找来麦肯锡咨询后确定职能型结构更优。这次他决定合并两个业务开发部门,打造真正的市场营销部门,取名“业务开发”。在考虑合并后负责人选时,他先向负责较大业务的刘德音提出担任市场营销和业务开发职位,解释这能让其在该领域专业化,却被刘德音拒绝,理由是他手下有10000人汇报,不愿转去管理只有60或70人的部门。之后张忠谋将此职位交给魏哲家,魏哲家欣然接受,如今他已成为台积电董事长兼CEO 。
6. 与苹果结缘:
一天,张忠谋在台北开完会6点半回到家,妻子告知他郭台铭下午来电,称晚上8点要来吃晚饭,还会带一位苹果的副总裁。郭台铭是张忠谋妻子的堂弟,也是富士康董事长,苹果重要供应商。张忠谋意识到这位副总裁不简单。杰夫·威廉姆斯到来后,直截了当地提出希望台积电为苹果代工芯片,还表示会让台积电有40%的毛利率。当时台积电毛利率已达45%,张忠谋未回应此提议。杰夫还提出需要20nm芯片,这让张忠谋意外又失望,因为按正常研发进程,28nm之后应是16nm,20nm属于半步节点,会耗费研发精力且当时研发部门资源有限,难以同时开发两个节点。但考虑到苹果的重要性,张忠谋与高盛咨询后,决定接受苹果需求的一半,借数十亿美元满足苹果订单。
7. 英特尔截胡苹果订单:
台积电与苹果讨论合作财务细节时,2011年2月,杰夫突然致电张忠谋,称英特尔最高层联系库克,要求其考虑采用英特尔产品,苹果需暂停与台积电谈判2个月。当时英特尔是Mac电脑主要供应商,与苹果关系密切。张忠谋虽接受了杰夫的请求,但并不十分担心。他回顾苹果对技术供应商的要求,认为台积电在技术和制造方面与英特尔相当,甚至在某些方面更优,客户信任度也更高。一个月后,张忠谋拜访蒂姆·库克,库克表示英特尔根本不懂代工业务,这让张忠谋吃下“定心丸”,最终台积电仍为苹果制造芯片。
8. 16nm被苹果“抛弃”又重获订单:
由于当时台积电研发能力有限,接受苹果20nm订单不得不推迟16nm开发。三星抓住机会,跳过20nm,抢先推出16nm,并获得苹果第一批16nm订单。张忠谋得知后十分震惊,立刻给杰夫发邮件表达不满,毕竟台积电为满足苹果需求投入巨大,原本指望大部分设备能转换到16nm。杰夫迅速回复,称下周会去新竹解释。他如约而至,向张忠谋解释只要台积电16nm产品就绪,苹果就会将所有需求交给他们。大约半年后,台积电推出16nm产品,苹果大部分16nm订单最终给了台积电。
9. 拒绝IBM合作开发邀请:
高通一直是台积电渴望争取的客户,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90年代末,台积电都希望高通能成为客户。张忠谋经常与高通运营副总裁交流,对方虽客气,但给台积电的生意很少。张忠谋知道高通主要代工厂是IBM。到90年代末,高通运营副总裁突然表示将使用台积电服务,张忠谋从其他渠道猜到高通不再选择IBM。高通业务量迅速增加后,张忠谋敏锐意识到IBM半导体业务陷入困境。1999年,IBM邀请台积电共同开发0.13μm技术,张忠谋早有预料,果断拒绝。因为他清楚,与IBM合作开发,工程师要去IBM,会使台积电失去自主开发工艺能力,且合作还会面临文化差异等难题。IBM被拒后十分生气,转而与联电合作,几年后联电后悔不已。
10. 完善学习曲线理论:
学习曲线理论并非张忠谋发明,他在德州仪器时,波士顿咨询集团(BCG)创始人布鲁斯·亨德森于1970年左右向德州仪器CEO马克·谢泼德介绍经验曲线理论,称其可惠及半导体行业,谢泼德邀请COO和张忠谋参加介绍会。亨德森口才出众,介绍十分精彩,打动了谢泼德,于是德州仪器与BCG合作研究学习曲线理论,亨德森安排比尔·班恩大部分时间在德州仪器工作,谢泼德则安排张忠谋作为对接人。班恩在德州仪器有个小办公室,紧邻张忠谋,方便获取成本、价格等信息。两人合作愉快,持续约两年。后来班恩决定离开BCG创办自己的咨询公司,张忠谋在此过程中完善了学习曲线理论,使其能在半导体公司有效应用。
11. 预见无晶圆厂模式兴起:
回台湾前2个月,张忠谋与戈登·坎贝尔一起吃饭。当时张忠谋在通用仪器公司任职,坎贝尔前来希望获得5000万美元投资创办新公司,张忠谋要求提供商业计划。三周后坎贝尔表示不再需要5000万美元,只需500万美元且不打算建晶圆厂,张忠谋由此敏锐地意识到无厂芯片公司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爱特梅尔公司也找到通用仪器,希望其为自己制造晶圆,通用仪器半导体经理与爱特梅尔在运营方式上产生矛盾,这也凸显出代工业务既要满足众多客户需求,又只能以一种方式运营晶圆厂的困难与优势。
12. 爱特梅尔与通用仪器的代工合作:
爱特梅尔公司找到通用仪器,希望通用仪器利用闲置产能为其制造晶圆。然而,爱特梅尔希望按照自己的方式运营晶圆厂,而通用仪器半导体经理则希望按通用仪器的方式运营,毕竟晶圆厂归通用仪器所有。双方因运营方式的分歧产生矛盾,这一早期的代工合作案例,充分体现出代工业务在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与维持自身运营方式之间的矛盾,以及代工业务拥有众多客户的优势。
13. 与德州仪器的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