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底至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COVID-19)已成为全球关注、全国聚力的重大事件,疫情的爆发不可避免对中国经济、民生、治理机制产生多维度冲击。中国正处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如何恢复秩序、针对补缺、前瞻布局,对最终能够战胜疫情、储备动能、打造高韧性社会体系而言至关重要。
本专题系列文章重点分析了新冠肺炎对中国经济、民生、治理机制的影响,并提出恢复提升区域经济、民生、治理机制的重要举措建议。
系列文章将分三期。本文是第一期,为国际经验借鉴,新冠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以及快速恢复经济的举措建议;第二期探讨民生和治理机制的提升;第三期梳理针对重点行业的政策和举措。敬请关注后续推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COVID-19)自2019年底发现至今,其死亡率、传染性、潜伏期、传染源等方面都体现出有别于非典、季节性流感等传染疾病的特性,而疫情发生的时间点、社会背景更是加剧了防控的复杂性,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回顾全球应对大规模疫情的经历,疫情的控制可能出现三种结果:
快速控制、长期共存和全球大流行
。基于目前的防控情况和策略,我们认为,
新冠疫情有望实现快速控制
,全国除湖北省以外地区有望在3月逐步实现疫情控制,恢复生产;湖北省有望在年中完成积累病例治疗,推动疫后重建。
不过,由于本次疫情尚在持续传播,源头尚未确认,且病毒具有潜伏期即可传播等复杂性,我们
仍需警惕长期共存的影响
,并慎重考虑应对之策。另外还需要考虑的是,虽然中国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隔离措施,极大地延缓疫情蔓延,为其他国家建立防御体系赢取宝贵时间窗口,但各国抗疫政策、欠发达地区防疫能力仍是影响疫情是否造成全球大流行的主要不确定因素。
在世卫组织曾经公布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和同级别传染疾病中,非典型性肺炎(SARS)、猪流感(H1N1)、埃博拉(Ebola)与新冠病毒均属于近年发生且易造成所有人群人际传染的病毒,其中埃博拉的致死率最高,猪流感的传播范围最大。
从全球的抗疫经验来看,基于各大疾病的特性,
主要国家采取的抗疫策略主要有
:
-
非典
:中国政府在疫情中期果断采取区域
隔离策略,集中收治、减少流动,快速有效地控制疫情发展
。
-
猪流感
:美国政府主要
采用
释缓策略
,确保美国国内有充足的医疗资源应对疫情救治需求高峰。初期响应迅速,但根据对疾病影响和传播范围的判断,不采取强制隔离,通过加速疫苗研发进行控制,疫情最终流动传播到全球范围。且疾病详细指标数据由于传播范围和人员影响极大,具有不可确认性。
-
埃博拉
:西非主要三国在国际社会援助下实施了
隔离策略
,在
疫情后期推行分级管理,最大化利用当地社区资源,减少对救助的依赖
。
-
新冠肺炎
:中国政府采取前所未有的
强力隔离策略
,湖北省16个市封城、全国31省启动一级响应,采取不同程度的阻断流动措施,有效延缓病情蔓延,以极大社会资源成本换取人民生命健康保障。
通过分析全球重大疫情的防控经验,我们可以借鉴的要点之一在于,
在疫情控制的三大阶段(发现预警、控制疫情、恢复发展)各国均采取有侧重的经济、民生、治理三方面举措
。
疫情防控在这三个阶段有不同的核心目标
:1)发现预警阶段需要敏捷响应,及时布防抗疫举措;2)控制疫情阶段以抗疫为第一要务,高效管理、指挥抗疫;3)恢复发展阶段则需精细调控,夯实民生和治理基础。
目前,
中国已进入疫情控制关键时刻
,更需前瞻布局
将恢复发展作为攻坚重点
,逐步有序推动经济运行,并系统配合民生和治理的解决提升方案形成保障。
战“疫”似战役,紧急施策如战地救援。当前,中国各地面临的挑战在于,来自各行业企业的“呼救声”此起彼伏,但是总体来看时间紧迫、资源有限,在此情形下进行的救助难以面面俱到、平均发力。因此,需要明晰破题的关键,通过回答
四大关键问题,提升施策精准性,有序加速经济恢复
。
我们讨论经济策略的前提是充分理解疫情
对经济的全周期影响
。疫情带来的经济影响远非“√”型两阶段即可结束,而是一个
三阶段的“√ ̄”型,中长期经济仍需做好应对滞后冲击的准备
。例如,房地产行业推迟开工造成的影响,可能在一个施工周期后传导至下游家居家电行业;全球布局的企业如果因疫情影响调整中国市场资源和预算投入,也会滞后体现。
同时,
经济长期影响高度取决于第二阶段的恢复举措
。例如,制造业生态的维护将延续中国制造综合成本与产业链集聚的优势,但如果稳控措施不及时,导致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中小企业大面积倒闭,将对中国以及全球供应链体系造成更深远的后果。
在有限的时间及资源下更好地实现政策效果,需要理解不同行业在本次疫情中受到的直接冲击,但也要考虑对行业产生的中长期作用。对主要行业的综合影响可以定性划分为三大类型:直接遭受负面冲击且情况危急的
重创危机类行业
;受负面影响但本身韧性较强的
中坚挑战类行业
;在疫情中出现新模式和机遇的
创新机遇类行业
。需充分把握三大类行业的特性和痛点,制定针对性举措并安排施策时序与缓急。
瞄准各类企业的核心痛点,可聚焦于五大维度:
现金流、劳动力、供应链
等产业内部生产要素,以及
市场需求、政策法规
等外部环境要素。
首先关注解决各类行业面临的
共性问题
,如短时期的人力短缺、复工难、物流运输受阻等。
在共性问题得到缓解的同时,应分类定位各类别的
差异化痛点
。例如,从现金流维度来看,重创危机行业的
现金流枯竭
问题突出,其中的小微企业尤为显著;而在中坚挑战行业中,行业龙头抗压能力较强,主要矛盾集中在
部分上下游薄弱环节告急
,若导致规模性倒闭,或将影响到整个产业链格局。
综上分析,我们的建议举措将分为两大层面,形成“1+4+8”的体系:首先,必须优先处理复工中面临的共性问题,
保障为先、尽快恢复经济秩序
;其次,聚焦
修复流动、稳固中坚、重建信心、把握机遇
四大方向,重点发力
八大举措
。由此,对各类行业实现精准、复合的有效支持,形成策略举措的有机搭配。
具体来看,在构建“1+4+8”体系时,必须将
保障放在首要位置,打好“1”的共性基础,以求尽快恢复经济秩序
。
根据我们的调查研究反馈,当前处于复工进程中的企业遇到了大量的现实难题,其中复工难、物流难、部分法律行政事项模糊不清三大共性问题最为突出。
建议优先针对这些亟需解决的共性问题尽快推出方案,切实推进落实分批有序复工、物流运输保障、法律/行政支持等工作,从而最小化管控限制带来的影响,并为后续恢复经济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保障秩序:共性问题,
尽快推出方案,
最小化限制影响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需着眼“4”个方向,推出“8”大举措,构建全面的的政策举措体系。
恢复危机企业资金流、劳动力的正常流动,避免大面积倒闭及失业。
协同核心企业支持产业链薄弱环节,统筹协调全产业链复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