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曹将
《PPT炼成记》作者,关注职场成长和知识管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运营研究社  ·  DeepSeek 15天指导手册(从入门到精通) ·  昨天  
深圳商务  ·  春节假期,深圳外贸“欣欣向荣” ·  昨天  
深圳商务  ·  春节假期,深圳外贸“欣欣向荣” ·  昨天  
91运营网  ·  91运营网vip会员早鸟票抢座ing!!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曹将

职场人值得二刷的一场直播,推荐!

曹将  · 公众号  ·  · 2024-05-29 20:36

正文


作者:曹将
编辑:泽涛

5 月 26 日,也就是上周日,得到做了一场直播,主题叫做《创业 10 年的怕与爱》。三位创始人(罗振宇、脱不花、快刀青衣)从晚上 20 点,一直聊到 24 点。


说实话,听完以后还挺感慨的。

我查了一下,从注册到现在,已经有 2894 天,也就是说接近 8 年。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段时间我卸载过,但后面又安装回来。参加过他们的线下培训《得到高研院》,线上的《沟通训练营》,甚至因为公司要做学习平台,特意研究过他们的选题、海报设计、课程体系等。


可以说,在国内,谈到在线课程,得到注定是绕不过去的互联网产品。

作为一个用户,其实也会好奇这些年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一些事。又比如跨年演讲,为什么会一直坚持下去?比如有些产品为什么又没了?以及,他们做事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这些内容,在直播时都有答案。

01 农村赶集与确定性


如果要说什么是这场直播最大的收获,那一定是下面这个故事:

我们这代人都有过「农村赶集」的经验。

它也没有固定的经营场所,它可能就是一个三岔路口,大家都在那出摊。

罗胖就说那个集上生意最好的是谁?一定是固定凌晨 5 点准时出来的那个摊,你是上班的也好、上学也好过路的也好,凌晨 5 点我准时在,这个摊就对。

这个故事指向了一个做事逻辑:提供确定性的产品或服务。

在这个逻辑之下,罗振宇坚持了 10 年的「每天 60 秒」,也坚持了 10 年的「跨年演讲」。你可以说他那一期不好,但你知道,只要到了 12 月 31 日,他就会在那里做演讲。

为什么这个故事对我来说收获很大?

第一,它从另一个维度上解释了我的困惑:无论我多么努力,但在公司内和公司外,都始终撕不掉「PPT」的标签。

一个答案就是:我确实可以在 PPT 上提供确定性的解决方案。只要这件事交给我,我就能给出一个让人满意的幻灯片。所以在一些比较重要的场合,他人会想到我。

第二,它也解释了信任建立的前提:持续性。如果罗振宇只坚持了两年跨年演讲,我们其实会怀疑他明年会不会继续。但他坚持了 10 年,我们大概率会相信明天他依旧会如此。

这就是信任,不在于某一次你怎样,而在于长期互动后带来的惯性。

所以说,持续性才能带来确定性。

02 卖猕猴桃与做「得到」


在直播中,三位创始人回顾了早期创业的故事。

他们说,在 2014 年到 2015 年期间,他们一会卖猕猴桃,一会卖月饼,一会卖大米。但是后来他们也急了,倒不是说卖得不好,而是他们觉得这不是他们创业的目的。这也是后来做得到、做知识服务的驱动因素。

听这段经历的时候,我有两个感受。

第一个感受是:弯路常有,但弯路也是路。 就以自己的求学经历和职场经历来说,本科学统计,研究生学营销,刚毕业做研究,然后转岗人力。从职业规划的角度来看,简直都是弯路。但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现哪些适合自己,哪些不适合自己,一步步找到相对自洽的工作主题。

第二个感受是:最底层的冲突是工作观和人生观的冲突。 最近刚好在看《人生设计课》一书,里面提到如果工作观和人生观起了冲突,那么人就会非常痛苦。在得到三位创始人的案例里,他们很强调「被尊重」,这是他们的人生观;而当下的工作还不足以满足他们这个目标,所以两者冲突,于是「急了」。

所以说,人生就是不断自我调试的旅程。

↑ 工作观与人生观

03 放大器与跨年演讲


当初他们为什么会考虑做跨年演讲?

罗振宇给的答案是: 最核心的就是我们突然明白了做品牌是怎么回事,做品牌不是说你看我多亮眼,而是把自己嵌入到一个更大的事里面。

而跨年演讲就是一件更大的事:它有一个势能,来源于几千年反复沉淀下来的人类共识,到了这一秒就叫这一年过去了,在这一秒上做一点事情,这一秒的势能就大于其他事情的势能。

我联想到了两个案例。

第一,在面试时,有个经典提问:曾经你做过最难的事是什么?你是怎么完成的?

你说日常工作不重要吗?也重要。但是,带着「最」的事,一定能最大化地反映你在某些方面极致能力。比如对我来说,一篇公众号文章,肯定不如写一本书所体现的结构化思维能力。

第二,当初我面实习生,最后录取了。后来招我的小姐姐跟我说,为什么他们会录取我,很大的原因是我的简历里, 写过曾经帮某位名人做过材料。他们说,那个人敢找你,证明你应该可以。

所以说,我们需要把自己嵌入到重要的「事」里,这样才有「势」。

04 焦糖布丁与工作


在他们的聊天中,提到了一本书叫做《与运气竞争》,脱不花说里面有个理论对她很有启发: 焦糖布丁理论。

这个理论听起来「很好吃」的样子,但其实它指的是待办任务(Jobs to be done,JTBD),中文谐音就是「焦糖布丁」。这个理论有个重要的观点:

重要的不是你想干什么,而是用户雇你干什么。

对得到来说,他们认为用户雇佣他们的核心,就是节省时间。这是企业存在的根本。

因为这样的初衷,所以他们会做「得到头条」「听书」这样的产品。但是中途也有过失败的产品,比如「研修班」;也有因为背离这个初衷而放弃的产品,比如「沟通训练营」。因为它们都占用了太多用户的时间,让用户觉得心累,于是最后果断被放弃。

我听完这个故事,最大的感受就是重新去思考工作。

比如写一个报告,公司雇我肯定不只是让我提供数据、事实,而是让我给出可操作的建议。所以,我必须要有勇气和底气亮观点。

比如做培训,公司雇我肯定不只是让我组织个其乐融融的活动,而是解决一个个具体的、跟能力提升相关的问题。

这是一个思维转换的过程,讨论的是我们究竟为什么存在,我们做的事为什么会成立。

05 手艺与品控手册


得到每年都会迭代一个内部经验萃取产品《得到品控手册》,比如今年是 10.0 版本,而且还是免费的。

在他们看来,讲课是一门手艺,既然是手艺,就需要不断打磨,然后成为自己的看家本领。

我想说,这个手册对我影响很大。

一方面,参考它的框架,我和小伙伴做了一套内部学习平台的运营手册。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